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1687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08: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提供排水性以及牵引性良好的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具有:2条中央主沟(10)之间的中央陆地部(30);中央主沟(10)与胎肩主沟(15)之间的中间陆地部(35);以及胎肩主沟(15)与接地端(E)之间的胎肩陆地部(40),分别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较长的第一沟部(11)和较短的第二沟部(12)交替地排列而使得中央主沟(10)以锯齿状延伸,在中央陆地部(30)形成有向轮胎宽度方向鼓出的鼓出部(31),中央主沟(10)的第一沟部(11)以如下方式倾斜:越是后接地的部位则越趋向接地端(E)侧,第一横沟(20)横穿中间陆地部(35)和胎肩陆地部(40),并且在中央陆地部(30)的鼓出部(31)形成凹口(21)。

Pneumatic tir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inflatable tire. Provide pneumatic tires with good drainage and traction. The pneumatic tire has: the central land part (30) between two central main grooves (10); the middle land part (35) between the central main groove (10) and the shoulder main groove (15); and the shoulder land part (40) between the shoulder main groove (15) and the grounding end (E), which are arranged alternately with the longer first groove part (11) and the shorter second groove part (12) relative to the circumferential inclination of the tire, so that the central main groove (10) is serrated. The first groove (11) of the central main groove (10) inclines in the following way: the more rear grounded the part tends to the side of the grounding end (E), the first transverse groove (20) crosses the middle land (35) and the shoulder land (40), and forms a notch (21) in the bulge (31) of the central land (3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轮胎本申请以日本特许出愿2017-238846(申请日:2017年12月13日)为基础并主张日本特许出愿2017-238846的优先权。本申请包含日本特许出愿2017-238846的全部内容。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已知具有在轮胎周向上以锯齿状而延伸的主沟的充气轮胎。这种充气轮胎的主沟为锯齿状,因此,虽然牵引性优异,但排水性并不充分。另外,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那样,已知如下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具有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中央陆地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胎肩陆地部、以及中央陆地部与胎肩陆地部之间的中间陆地部,并具有横穿胎肩陆地部和中间陆地部的横沟。对于这种充气轮胎而言,由于水能够从横沟内通过,因此排水性良好。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7469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240204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222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申请人还研究了如下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具有中央陆地部、中间陆地部以及胎肩陆地部,中央陆地部的两侧的主沟为锯齿状,并在中央陆地部设置有向轮胎宽度方向鼓出的鼓出部。在该情况下,可以认为,在中央陆地部的向轮胎宽度方向鼓出的鼓出部附近,排水性以及牵引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排水性以及牵引性良好的充气轮胎。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作为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沟而具有轮胎赤道侧的2条中央主沟以及轮胎接地端侧的2条胎肩主沟,并具有:2条所述中央主沟之间的中央陆地部;所述中央主沟与所述胎肩主沟之间的中间陆地部;以及所述胎肩主沟与接地端之间的胎肩陆地部,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分别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较长的第一沟部和较短的第二沟部交替地排列而使得所述中央主沟以锯齿状延伸,在所述中央陆地部形成有向轮胎宽度方向鼓出的鼓出部,所述中央主沟的所述第一沟部以如下方式倾斜:越是后接地的部位则越趋向接地端侧,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沟横穿所述中间陆地部和所述胎肩陆地部,并且在所述中央陆地部的所述鼓出部形成凹口。上述充气轮胎,特别是因中央主沟以及第一横沟的上述构造而使得排水性以及牵引性变得良好。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宽度方向剖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图。图3是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其他胎面花纹的图。附图标记说明C…轮胎赤道、E…轮胎接地端、1…充气轮胎、2…胎圈部、2a…胎圈芯、2b…胎圈三角胶、3…胎面胶、4…胎侧胶、5…胎体帘布、6…内衬、7…带束、10…中央主沟、11…第一沟部、12…第二沟部、15…胎肩主沟、16…第一沟部、17…第二沟部、20…第一横沟、21…凹口、25…第二横沟、30…中央陆地部、31…鼓出部、35…中间陆地部、40…胎肩陆地部、45…刀槽花纹、125…第二横沟。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举例所示,在充气轮胎1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胎圈部2。胎圈部2包括:卷绕成圆形的由钢丝构成的胎圈芯2a;以及在胎圈芯2a的径向外侧设置的橡胶制的胎圈三角胶2b。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胎圈部2架设有胎体帘布5。胎体帘布5是在与轮胎周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的多根帘线由橡胶覆盖而成的片状的部件。胎体帘布5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胎圈部2之间形成充气轮胎1的骨架形状,并且在胎圈部2的周围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外侧折返而将胎圈部2包裹。在胎体帘布5的内侧粘贴有由空气透过性较低的橡胶构成的片状的内衬6。在胎体帘布5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1层或多层带束7。带束7是钢制的多根帘线由橡胶覆盖而成的部件。在带束7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胎面胶3,该胎面胶3具有与路面接触的接地面(以下称为“接地面”)。另外,在胎体帘布5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胎侧胶4。除了上述部件以外,根据充气轮胎1的功能方面的需要,还设置有带束下垫、胎圈包布等部件。在胎面胶3的表面形成有图2所示的胎面花纹。此外,在图2以及后述的图3中,上下方向为轮胎周向,左右方向为轮胎宽度方向。在该胎面花纹中,作为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宽幅的沟的主沟,设置有轮胎赤道C侧(轮胎宽度方向中央侧)的2条中央主沟10、以及轮胎接地端E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2条胎肩主沟15共计4条主沟。而且,还设置有2条中央主沟10之间的中央陆地部30、中央主沟10与胎肩主沟15之间的中间陆地部35、以及胎肩主沟15与轮胎接地端E之间的胎肩陆地部40。此处,陆地部是指由沟区划而形成的部分。另外,轮胎接地端E是指:负载状态下的接地面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此外,负载状态是指:充气轮胎组装于标准轮辋并形成为标准内压且承载有标准载荷的状态。此处,标准轮辋是指:JATMA、TRA、ETRTO等规格中规定的标准轮辋。另外,标准载荷是指:所述规格中规定的最大载荷。另外,标准内压是指:与所述最大载荷对应的内压。中央主沟10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延伸的较长的第一沟部11;以及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且向与第一沟部11不同的方向延伸的较短的第二沟部12。而且,第一沟部11和第二沟部12交替地排列,由此使得中央主沟10形成为锯齿状。在图2中,当轮胎滚动时(即车辆行驶时),先从下侧开始接地。根据该图可知,第一沟部11以如下方式倾斜:越是后接地的部位(换言之越靠近旋转方向后方)则越趋向轮胎接地端E侧。此外,中央主沟10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在轮胎周向上错开。即,第一沟部11以及第二沟部12的位置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在轮胎周向上错开。另外,胎肩主沟15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延伸的较长的第一沟部16;以及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且向与第一沟部16不同的方向延伸的较短的第二沟部17。而且,第一沟部16和第二沟部17交替地排列,由此使得胎肩主沟15形成为锯齿状。根据图2可知,第一沟部16以如下方式倾斜:越是后接地的部位则越趋向轮胎接地端E侧。此外,胎肩主沟15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在轮胎周向上错开。即,第一沟部16以及第二沟部17的位置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在轮胎周向上错开。2条中央主沟10之间的中央陆地部30是沿轮胎周向延伸且未由横沟切断的肋部。如上所述,中央主沟10为锯齿状,从而在中央陆地部30形成有向轮胎宽度方向鼓出的鼓出部31。鼓出部31是锯齿状的中央主沟10的与最接近轮胎赤道C的部分相比而更向轮胎接地端E侧鼓出的部分。图2中由斜线示出了1个鼓出部31。锯齿状的中央主沟10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在轮胎周向上错开,因此,鼓出部31也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在轮胎周向上错开。另一方面,中间陆地部35以及胎肩陆地部40由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沟切断,从而形成为在轮胎周向上排列的多个花纹块的花纹块列。作为横沟而设置有第一横沟20和第二横沟25。第一横沟20以如下方式倾斜地延伸;越是接近轮胎接地端E的部位则在轮胎滚动时越是后接地。另外,第一横沟20弯曲地延伸。第一横沟20横穿胎肩陆地部40以及中间陆地部35,进一步延伸至中央陆地部30并在中央陆地部30内封闭。因此,在中央陆地部30形成有作为第一横沟20的一部分的凹口21。此外,凹口是指:一端在主沟开口、且另一端在陆地部内封闭的沟。凹口21形成于中央陆地部30的鼓出部31。凹口21也可以如图2那样延伸至比鼓出部31靠轮胎赤道C侧的位置。第一横沟20以及作为其一部分的凹口21的位置在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气轮胎,作为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沟而具有轮胎赤道侧的2条中央主沟以及轮胎接地端侧的2条胎肩主沟,并具有:2条所述中央主沟之间的中央陆地部;所述中央主沟与所述胎肩主沟之间的中间陆地部;以及所述胎肩主沟与接地端之间的胎肩陆地部,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分别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较长的第一沟部和较短的第二沟部交替地排列而使得所述中央主沟以锯齿状延伸,在所述中央陆地部形成有向轮胎宽度方向鼓出的鼓出部,所述中央主沟的所述第一沟部以如下方式倾斜:越是在充气轮胎滚动时后接地的部位则越趋向接地端侧,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沟横穿所述中间陆地部和所述胎肩陆地部,并且在所述中央陆地部的所述鼓出部形成凹口。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13 JP 2017-2388461.一种充气轮胎,作为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沟而具有轮胎赤道侧的2条中央主沟以及轮胎接地端侧的2条胎肩主沟,并具有:2条所述中央主沟之间的中央陆地部;所述中央主沟与所述胎肩主沟之间的中间陆地部;以及所述胎肩主沟与接地端之间的胎肩陆地部,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分别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较长的第一沟部和较短的第二沟部交替地排列而使得所述中央主沟以锯齿状延伸,在所述中央陆地部形成有向轮胎宽度方向鼓出的鼓出部,所述中央主沟的所述第一沟部以如下方式倾斜:越是在充气轮胎滚动时后接地的部位则越趋向接地端侧,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沟横穿所述中间陆地部和所述胎肩陆地部,并且在所述中央陆地部的所述鼓出部形成凹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永智一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