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复合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0405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9 08: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学复合膜,其包括由下至上布置的入光层(1)、至少两层的第一复合光学层(2)、及第二复合光学层(4),相邻的第一复合光学层(2)之间、第一复合光学层(2)与第二复合光学层(4)之间分别设有贴合层(3),所述第一复合光学层(2)包括远离所述入光层(1)的方向依次叠置的基材层(2‑1)和棱镜层(2‑2),所述第二复合光学层(4)包括远离所述入光层(1)的方向依次叠置的基材层(4‑1)和扩散层(4‑2),所述贴合层(3)和扩散层(4‑2)具有雾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光学复合膜,可保证产品的出光均匀性和遮蔽性,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学复合膜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特别涉及一种光学复合膜。
技术介绍
目前光学复合膜主要是通过PET经模具加工,在PET上形成棱镜、微透镜、扩散等结构,然后通过粘合剂粘结形成多层光学复合膜,目前常见的光学复合膜有两层棱镜贴合的,扩散与棱镜贴合的复合膜结构等比较简单的光学结构,多层复合膜结构,光学设计复杂,贴合工艺繁琐,成本比较高,之前文献中有报道通过结构优化设计,提高产品的光学性能,例如在入光基材层中增加粒子,调整产品发光均匀性及产品遮蔽性;还有在两张棱镜贴合膜上增加微透镜结构等,但是该工艺复杂。为了得到具有高雾度高遮蔽性能的产品,仅仅只在入光基材层或者扩散层设置雾度,很难达到产品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学复合膜,其具有高雾度高遮蔽性能,而且工艺简单。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学复合膜,其包括由下至上布置的入光层、至少两层的第一复合光学层、及第二复合光学层,两层第一复合光学层之间、第一复合光学层与第二复合光学层之间分别设有贴合层,所述第一复合光学层包括远离所述入光层的方向依次叠置的基材层和棱镜层,所述第二复合光学层包括远离所述入光层的方向依次叠置的基材层和扩散层,所述贴合层和扩散层具有雾度。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扩散层上设有光学结构层,所述光学结构层与所述扩散层的折射率一致。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结构层采用丙烯酸树脂涂布固化而成,所述光学结构层的厚度为10~15μm。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扩散层的雾度为30~65%,所述贴合层的雾度为20~40%。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扩散层的厚度为12~25μm,所述贴合层的厚度为3~8μm。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贴合层与所述扩散层内均与扩散粒子,且位于所述扩散层内的扩散粒子的粒径、数目均大于位于所述贴合层的扩散粒子。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贴合层中的扩散粒子的粒径为2~3μm。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扩散层的扩散粒子的粒径为3~20μm。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棱镜层为等高或具有高低差的棱镜结构。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等高结构的高度为60~70μm,高低差结构的高度为58~63μm,高低差的差值小于5μ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贴合层和扩散层设置一定的雾度,取代现有技术中只在入光基材层上设置雾度层的工艺,保证产品的发光均匀性和遮蔽性,保证产品的贴合剥离力,同时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光学复合膜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入光层;2、第一复合光学层;2-1、基材层;2-2、棱镜层;3、贴合层;4、第二复合光学层;4-1、基材层;2-2、扩散层;5、光学结构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限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参见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提供一种光学复合膜,其包括由下至上叠设的入光层1、两层的第一复合光学层2、及第二复合光学层4,两层第一复合光学层2之间、第一复合光学层2和第二复合光学层4之间分别设有贴合层3,第一复合光学层2包括远离入光层1的方向依次叠置的基材层2-1和棱镜层2-2,第二复合光学层4包括远离入光层1的方向依次叠置的基材层4-1和扩散层4-2,贴合层3和扩散层4-2具有雾度。其中,入光层1为雾度是3%的涂层,以增加透光率。基材层2-1、4-1为本领域常用的基材层,例如PET基材层,采用UV固化而成。贴合层3包括丙烯酸胶层和设置在丙烯酸胶层内的扩散粒子,贴合层的厚度为3~8μm,贴合层内扩散粒子的粒径为2~3μm,粒子占溶胶的1.5~3%。扩散粒子包括有机粒子和/或无机粒子,有机粒子选自聚烯烃、聚苯乙烯、聚酰胺、聚氨酯和三聚氰胺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无机粒子选自硅、SiO2、TiO2、Al2O3和ZrO2中的任一种或多种。贴合层3的雾度为20~40%,且两层贴合层3的雾度不同。两层贴合层3均设置雾度,相比于以往在一层粘贴层设置雾度,每一层粘贴层内的扩散粒子更少,粒子的分散性更好,使得粘贴层的粘结性能更好。扩散层4-2起到出光和匀光的作用,扩散层4-2内的扩散粒子的粒径、数目均大于位于贴合层3的扩散粒子,本例中,扩散层4-2的厚度为12~25μm,扩散层4-2内扩散粒子的粒径为3~20μm,扩散层4-2的雾度为30~65%。扩散层4-2内扩散粒子可选用与贴合层3的扩散粒子相同。在贴合层3和扩散层4-2上均设置雾度,相比于现有技术,工艺更简单,减少设置一层雾度结构的负担,能够保证产品的贴合剥离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为了进一步优化本技术的实施效果,在扩散层4-2上设有光学结构层5,该光学结构层5采用丙烯酸树脂涂布固化而成,光学结构层5的厚度为10~15μm,光学结构层5有部分浸入扩散层4-2中,浸入深度为5~8μm。既能保证产品的遮蔽性,同时也减小产品表面的粗糙度,使产品在后续加工工序贴合OCA时保证外观平整。为了保证出光均匀性,光学结构层5的折射率与扩散层4-2的折射率一致。棱镜层2-2为等高或具有高低差的棱镜结构,其中等高结构的高度为60~70μm,高低差结构的高度为58~63μm,高低差的差值小于5μm,以起到聚光增亮的作用。上述实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是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复合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下至上布置的入光层(1)、至少两层的第一复合光学层(2)、及第二复合光学层(4),相邻的第一复合光学层(2)之间、第一复合光学层(2)与第二复合光学层(4)之间分别设有贴合层(3),所述第一复合光学层(2)包括远离所述入光层(1)的方向依次叠置的基材层(2‑1)和棱镜层(2‑2),所述第二复合光学层(4)包括远离所述入光层(1)的方向依次叠置的基材层(4‑1)和扩散层(4‑2),所述贴合层(3)和扩散层(4‑2)具有雾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复合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下至上布置的入光层(1)、至少两层的第一复合光学层(2)、及第二复合光学层(4),相邻的第一复合光学层(2)之间、第一复合光学层(2)与第二复合光学层(4)之间分别设有贴合层(3),所述第一复合光学层(2)包括远离所述入光层(1)的方向依次叠置的基材层(2-1)和棱镜层(2-2),所述第二复合光学层(4)包括远离所述入光层(1)的方向依次叠置的基材层(4-1)和扩散层(4-2),所述贴合层(3)和扩散层(4-2)具有雾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层(4-2)上设有光学结构层(5),所述光学结构层(5)与所述扩散层(4-2)的折射率一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结构层(5)采用丙烯酸树脂涂布固化而成,所述光学结构层(5)的厚度为10~15μ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层(4-2)的雾度为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巍金星南南草兰何泽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