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漏光膜总成及应用该防漏光膜总成的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9732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2 06:56
一种防漏光膜总成,包含光扩散层以及抗眩光抗反射层。抗眩光抗反射层的一侧与光扩散层接触,而抗眩光抗反射层相对于接触光扩散层的另一侧为粗糙表面。由光扩散层底部入射的光线,在光扩散层中向四周散射,散射的光线进入抗眩光抗反射层后,部分的光线经粗糙表面产生折射或反射,由抗眩光抗反射层的外部所测量,抗眩光抗反射层的外雾度为50%至85%。借此,能大幅改善水平视角的漏光现象,且不会造成光干涉波纹。同时,能提升显示器的抗眩光效果,提供清晰的视觉感受,且在暗态时具有更佳的对比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应用该防漏光膜总成的显示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漏光膜总成及应用该防漏光膜总成的显示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是一种防漏光膜总成及应用该防漏光膜总成的显示器。
技术介绍
对于液晶显示器,由于是通过背光模块的设计,且以液晶的偏转来控制光线的通过量。因此,难以避免地有光线露出的现象。然而,这种漏光现象,将造成显示器的对比效果不佳,尤其是在暗态的区域。对于此,现在已有通过光扩散膜的设置来调整。但是光扩散膜的效果仍然无法有效抑制漏光,若以多层光扩散膜,则容易因为光扩散光线相互干涉,而产生了干涉波纹(Moire)。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在此提供一种防漏光膜总成。防漏光膜总成包含光扩散层以及抗眩光抗反射层。抗眩光抗反射层设置于光扩散层上,且抗眩光抗反射层相对于接触光扩散层的一侧为粗糙表面。由光扩散层底部入射的光线,在光扩散层中朝向四周散射,散射的光线进入抗眩光抗反射层后,部分的光线经粗糙表面产生折射或反射,由抗眩光抗反射层的外部所测量,抗眩光抗反射层的外雾度为50%至85%。在一些实施例中,由抗眩光抗反射层的外部所测量的外雾度为60%至80%。在一些实施例中,抗眩光抗反射层的折射率为1.4至1.6。在一些实施例中,抗眩光抗反射层包含抗眩光部及抗反射部。抗眩光部设置于光扩散层上,且抗眩光部相对于光扩散层的另一侧为不平整表面。抗反射部设置于不平整表面上,且抗反射部的沿着不平整表面而起伏而形成粗糙表面。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抗反射部的厚度为50至140nm。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光扩散层中散射的光线进入抗眩光部,部分的光线经不平整表面产生折射或反射,而部分的光线会进入抗反射部中,经抗反射部产生折射或反射。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扩散层包含第一扩散部及第二扩散部。第二扩散部位于第一扩散部与抗眩光抗反射层之间。第一扩散部包含多个第一微结构,第二扩散部包含多个第二微结构,第一微结构及第二微结构呈周期性排列,且第一微结构对应第二微结构而相互组接。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扩散部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第一扩散部的折射率,且第一扩散部及第二扩散部的折射率为1.4至1.6。在此,还提供一种显示器。显示器包含背光模块、面板总成、及防漏光膜总成。背光模块产生光线。面板总成包含第一偏光膜、显示面板、以及第二偏光膜。第一偏光膜及第二偏光膜分别贴附于显示面板的相对两侧。第一偏光膜位于背光模块上方,将背光模块产生的光线导向显示面板,第二偏光膜将通过显示面板的光线导向视角方向。防漏光膜总成包含光扩散层及抗眩光抗反射层,光扩散层设置于第二偏光膜上,抗眩光抗反射层设置于光扩散层上。抗眩光抗反射层的一侧与光扩散层接触,而抗眩光抗反射层相对于接触光扩散层的另一侧为一粗糙表面,通过第二偏光膜的光线射入光扩散层中,并在光扩散层中朝向四周散射。散射的光线进入抗眩光抗反射层后,部分的光线经粗糙表面产生折射或反射,由抗眩光抗反射层的外部所测量,抗眩光抗反射层的一外雾度为50%至85%。在此,以具有外雾度50%至85%的抗眩光抗反射层与光扩散层组合成防漏光膜总成,在亮态时在大视角不会呈现暗区,而暗态时,能大幅改善水平视角的漏光现象,也不会产生显示区域的光干涉波纹。同时,对于使用者,能提升显示器的抗眩光效果及更佳的对比效果,以提供更清晰的视觉感受。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专利技术的详细特征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附图以及其他部分,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可轻易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相关的目的及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防漏光膜总成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图1中光扩散层的细节剖面示意图。图3为显示器的剖面示意图。图4A至图4C为不同实施方式的暗态视角漏光测试的比对图。图5A至图5C为不同实施方式迦玛曲线测试的比对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防漏光膜总成10光扩散层11第一扩散部111第一微结构13第二扩散部131第二微结构20抗眩光抗反射层201第一表面203第二表面21抗眩光部211不平整表面23抗反射部3背光模块4面板总成41第一偏光膜43第二偏光膜50显示面板100显示器L光线具体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放大了部分元件、区域等的宽度。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应当理解,当诸如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连接到”另一元件时,其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与另一元件连接,或者中间元件可以也存在。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时,不存在中间元件。应当理解,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在本文中可以用于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域、或部分,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及/或部分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因此,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或“部分”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域、或部分而不脱离本文的教导。此外,诸如“下”或“底部”和“上”或“顶部”的相对术语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如图所示。应当理解,相对术语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的方位之外的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一个附图中的装置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的“下”侧的元件将被定向在其他元件的“上”侧。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括“下”和“上”的取向,取决于附图的特定取向。类似地,如果一个附图中的装置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它元件“下方”的元件将被定向为在其它元件“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面”或“下面”可以包括上方和下方的取向。图1为防漏光膜总成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防漏光膜总成1包含光扩散层10及抗眩光抗反射层20。抗眩光抗反射层20的第一表面201接触光扩散层10,且抗眩光抗反射层20相对于接触光扩散层10的第二表面203为粗糙表面。由光扩散层10底部入射的光线L,在光扩散层10中朝四周散射,且散射的光线L进入抗眩光抗反射层20后,部分的光线L经第二表面203的粗糙表面产生折射或反射。因而,由抗眩光抗反射层20的外部所测量,抗眩光抗反射层20的外雾度为50%至85%。再次参阅图1,抗眩光抗反射层20包含抗眩光部21及抗反射部23,抗眩光部21设置于光扩散层10上,抗眩光部21的下表面为与光扩散层10接触的第一表面201,且抗眩光部21相对于光扩散层10的另一侧为不平整表面211,具有凹凸起伏的地貌。抗反射部23设置于不平整表面211上,且抗反射部23的沿着不平整表面211起伏设置而形成具有粗糙表面的第二表面203。在此,抗反射部23的厚度为50至140nm。因而,在此厚度下,抗反射部23基本上沿着不平整表面211而起伏。然而,这仅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实际上并不限于此。通过调整不平整表面211的凹凸起伏的地貌,或是调整抗反射部23的材料、厚度,均可以调整抗眩光抗反射层20为所需的外雾度。更详细地,外雾度优选地为55%至80%。更详细地,在光扩散层10中散射的光线:进入抗眩光部21,部分的光线L经不平整表面211产生折射或反射,而部分的光线L会通过抗眩光部21进入抗反射部23,在抗反射部23产生折射或反射,或是到达具有粗糙表面的第二表面203时产生折射或反射。如此,能改善水平视角的漏光现象,并且用于显示器的暗态时,能提供更佳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漏光膜总成,包含:一光扩散层;以及一抗眩光抗反射层,该抗眩光抗反射层的一侧与该光扩散层接触,而该抗眩光抗反射层相对于接触该光扩散层的另一侧为一粗糙表面;其中,由该光扩散层底部入射的光线,在该光扩散层中朝四周散射,且散射的该光线进入该抗眩光抗反射层后,部分的该光线经该粗糙表面产生折射或反射,由该抗眩光抗反射层的外部所测量,该抗眩光抗反射层的一外雾度为50%至85%。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0.23 TW 1071374321.一种防漏光膜总成,包含:一光扩散层;以及一抗眩光抗反射层,该抗眩光抗反射层的一侧与该光扩散层接触,而该抗眩光抗反射层相对于接触该光扩散层的另一侧为一粗糙表面;其中,由该光扩散层底部入射的光线,在该光扩散层中朝四周散射,且散射的该光线进入该抗眩光抗反射层后,部分的该光线经该粗糙表面产生折射或反射,由该抗眩光抗反射层的外部所测量,该抗眩光抗反射层的一外雾度为50%至8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光膜总成,其中,该外雾度为55%至8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光膜总成,其中,该抗眩光抗反射层包含一抗眩光部及一抗反射部,该抗眩光部设置于该光扩散层上,且该抗眩光部相对于该光扩散层的另一侧为一不平整表面,该抗反射部设置于该不平整表面上,且该抗反射部的沿着该不平整表面而起伏而形成该粗糙表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漏光膜总成,其中,在该光扩散层中散射的该光线进入该抗眩光部,部分的该光线经该不平整表面产生折射或反射,而部分的光线会进入该抗反射部,经该抗反射部产生折射或反射。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漏光膜总成,其中,该抗反射部的厚度为50至140nm。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光膜总成,其中,该光扩散层包含一第一扩散部及一第二扩散部,该第二扩散部位于该第一扩散部与该抗眩光抗反射层之间,该第一扩散部包含多个第一微结构,该第二扩散部包含多个第二微结构,所述第一微结构及所述第二微结构呈一周期性排列,且所述第一微结构对应所述第二微结构而相互组接。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漏光膜总成,其中,该第二扩散部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该第一扩散部的折射率,且该第一扩散部及该第二扩散部的折射率为1.4至1.6。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光膜总成,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圻林上强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