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37938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9 01: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生根材料的挑选;2)生根材料伤口愈合;3)组培苗扦插生根;4)营养钵苗抚育。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的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中,首先对生根材料的切口进行伤口愈合处理,再进行后续的生根培育,使得切口处的组织能够很好的愈合,降低切口感染病菌的风险,后续能够更好的进行生根,并且缩短整个的生根培育时间,并且,生根之后的楸树苗能够在室温自然环境下长根,主根上有大量须根,根系活力强,3‑5天新根发出后直接吸收基质中的营养促进新叶抽生,且生根成活率高。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

A Method of Rooting in vitro of Tissue Culture Seedlings of Catalpa bungeana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out-of-bottle rooting method for tissue culture seedlings of Chinese catalpa,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1) selection of rooting materials; 2) wound healing of rooting materials; 3) rooting of cuttings of tissue culture seedlings; 4) nurturing of nutrient bowl seedlings. In the method of out-of-bottle rooting of tissue culture seedlings of Catalpa bungeana, wound healing treatment is carried out on the incision of rooting material first, and subsequent rooting cultivation is carried out, so that the tissue at the incision can be well healed, the risk of incision infection is reduced, the subsequent rooting can be better, and the whole rooting cultivation time can be shortened, and the seedling after rooting can be well healed. If the roots grow in natural environment at room temperature, there are plenty of fibrous roots on the main roots, and the roots are vigorous. After 3 to 5 days, the new roots absorb nutrients directly from the matrix to promote the emergence of new leaves, and the survival rate of rooting is high. The invention is suitable for rooting out of bottle of tissue culture seedlings of Catalpa bungean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植物培育领域,涉及一种瓶外生根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
技术介绍
楸树是紫葳科梓树属落叶乔木,在立地较好的条件下,树高可达30米,胸径达1米以上。楸树原产地是我国,为我国特有的乡土树种,其树体高大挺拔,干形通直,树姿优美,花色艳丽,是高大观花乔木。因其材质优良,故素有“木王”之称。楸树木材价值高,出材率大。但由于种种原因现成为濒危树种。楸树属深耕性树种,地表耕作层内须根很少,不与农作物争水肥,对于防治水土流失、阻滞风蚀、固定沙丘、保护农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楸树具有滞尘,吸收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的功能。目前楸树主要采用播种、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方式进行繁育。但是由于楸树受其遗传特性的影响,种子繁殖存在自花不育的特点,因此发芽率较低,且后代性状分离严重。因此,要想保持母本植株的优良性状,只能进行无性繁殖,其中扦插生根的无性繁殖方式由于生根率低而限制了其应用;因此生产中一般采用梓树作砧木,嫁接楸树进行楸树种苗的繁育这一方法,但梓树嫁接的楸树苗不耐重茬,根系易感染根瘤线虫病,一旦发病损失惨重,且易出现“大小脚病”,树木难以成材。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的楸树是自根系种苗,不存在梓树感染根瘤线虫病的问题,但是传统楸树组培苗的生根方法需经历瓶内生根(25-30天)、瓶外生根炼苗(25-30天)、营养钵苗抚育(20-30天)三个阶段,获得成品苗需要70-120天,整个成品苗的获得周期较长。另外,传统楸树组培苗瓶内生根所采用的基质为附加糖、矿物质等的琼脂培养基,植株叶片不具备光合能力,根系多为肉质根,在温室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炼苗使其适应自然环境,且成活率不稳定,易受环境影响。因此,研究一种既能缩短成品苗的获得时间,又能生根成活率较高的培育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既能缩短成品苗的获得时间,又能提高生根成活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生根材料的挑选:挑选植株高度为2~4cm、继代周期为25~35天、叶色浓绿的楸树组培苗,切除基部叶片、腋芽,顶部留3~5片完全展开的叶片,获得生根材料A;2)生根材料伤口愈合:将生根材料A的切口部位涂覆植物伤口愈合剂,之后接入培养基M中培养3~5天,获得生根材料B;3)组培苗扦插生根:将生根材料B的切口部涂覆营养液N,于基质Ⅰ中进行扦插生根,培养7~14天,制得生根苗C;其中,所述楸树扦插生根用基质Ⅰ包括层状铺设的珍珠岩、草炭和蛭石;4)营养钵苗抚育:将生根苗C移栽至装有基质Ⅱ营养钵中,培养20-28天得楸树生根苗D;其中,所述基质Ⅱ为双层基质,其中上层基质为体积比1~2:1:1的蛭石:珍珠岩,下层基质为体积比1~3:1~2:1的草炭:蛭石:珍珠岩。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限定,所述步骤2)中的培养基M为:30-60目蛭石和去离子水在121℃下灭菌10min后制得,其中30-60目蛭石:去离子水的体积比为=1:1。其中,该培养基M与传统的琼脂培养基相比,以无机基质蛭石替代琼脂,且因培养周期短不需要添加营养物质就能够达到伤口愈合的效果,同时不影响植株生长。因此,当楸树组培苗出瓶时不用清洗即可直接移栽至苗床,节约清洗种苗所需的人工。此外,由于培养基不含营养物质,培养过程以及移栽至苗床后培养时不易感染真菌。作为上述限定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植物伤口愈合剂为杀菌剂和辅助剂的混合物,且植物伤口愈合剂的使用浓度为杀菌剂加去离子水稀释800-1500倍的浓度。所述杀菌剂和辅助剂混合物的混合程度以能够使植株的切口部位上粘附混合物即可。本专利技术中所使用的多菌灵为国光牌,有效成分含量50%,剂型为可湿性粉剂的多菌灵,其化学名称为N-(2-苯并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作为上述限定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杀菌剂为多菌灵或高锰酸钾中的一种,所述辅助剂为草木灰或石灰粉的一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限定,所述步骤2)中的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4~28℃,光照强度3000~5000Lux,光照时长10~14h/天。在该培养条件下的植株生长健壮,且有利于切口处的伤口愈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限定,所述步骤3)中的营养液N为质量/体积比为1.5~4:1的滑石粉:萘乙酸,其中萘乙酸的浓度为0.3~1.0mg/L。其中,营养液N与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琼脂培养基相比,在营养液N中培养的植株生根率更高。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限定,所述步骤3)中的培养条件为:空气温度22~28℃,土壤温度为24~30℃,空气湿度≥80%,光照条件为5000~7000Lux。在该培养条件下所述的空气温度及空气湿度范围内培养的植株叶片不会出现失水干枯的现象,并且新叶萌发快;在该培养条件下,使用土壤温度范围内培养的植株根系萌发快,生长速度快;在该培养条件所述的光照条件范围内培养的植株叶片不易灼伤干枯,且能进行适当的光合作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限定,所述步骤3)中基质Ⅰ包括3~5cm厚的珍珠岩,1~3cm厚的草炭和1~3cm厚的蛭石。作为上述限定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步骤3)中基质Ⅰ中下层为珍珠岩,中间层为草炭,上层为蛭石。该基质Ⅰ中的蛭石疏松透气、保水性较强,置于上层利于植株新根萌发、且植株不易倒伏;草炭富含有机质,置于中层利于根系伸长后吸收草炭中的营养;珍珠岩疏松透气、保水性强,且价格较低,相对成本较低。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限定,所述步骤4)中的培养条件为:空气温度为22~28℃;土壤温度为24~30℃;移栽后前7天空气湿度≥80%,后逐渐至自然湿度;移栽后前7天光照强度≤10000Lux,后渐至自然光照。在该培养条件所述的空气温度及空气湿度范围内培养的植株叶片不会出现失水干枯的现象,并且新叶萌发快;在该培养条件下,使用土壤温度范围内培养的植株根系萌发快,生长速度快;在该培养条件所述的光照条件范围内培养的植株叶片不易灼伤干枯,且能进行适当的光合作用,逐渐适应自然环境。本专利技术还有一种限定,所述步骤4)中的基质Ⅱ上层基质与下层基质的体积比为1:2。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中,首先对生根材料的切口进行愈合处理,再进行后续的生根培育,使得切口处的组织能够很好的愈合,后续能够更好的进行生根,并且缩短整个的生根培育时间,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瓶内伤口愈合为3天、苗床生根的时间为7-14天、营养钵苗抚育的时间为20-28天,获得整个的生根苗共需要30-45天,较现有的方法时间缩短。并且,生根之后的楸树苗能够在室温自然环境下长根,主根上有大量须根,根系活力强,3-5天新根发出后直接吸收基质中的营养促进新叶抽生,且生根成活率较高,达到98%以上,叶色浓绿,培养25-30天株高可达6cm以上。本专利技术适用于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本专利技术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生根材料的挑选:挑选植株高度为2~4cm、继代周期为30天、叶色浓绿的楸树组培苗,切除基部叶片、腋芽,顶部留3~5片完全展开的叶片,获得生根材料A;2)生根材料伤口愈合:将生根材料A的切口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1)生根材料的挑选:挑选植株高度为2~4cm、继代周期为25~35天、叶色浓绿的楸树组培苗,切除基部叶片、腋芽,顶部留3~5片完全展开的叶片,获得生根材料A;2)生根材料伤口愈合:将生根材料A的切口部位涂覆植物伤口愈合剂,之后接入培养基M中培养3~5天,获得生根材料B;3)组培苗扦插生根:将生根材料B的切口部涂覆营养液N,于基质Ⅰ中进行扦插生根,培养7~14天,制得生根苗C;其中,所述楸树扦插生根用基质Ⅰ包括层状铺设的珍珠岩、草炭和蛭石;4)营养钵苗抚育:将生根苗C移栽至装有基质Ⅱ的营养钵中,培养20‑28天得楸树生根苗D;其中,所述基质Ⅱ为双层基质,其中上层基质为体积比1~2:1的蛭石:珍珠岩,下层基质为体积比1~3:1~2:1的草炭:蛭石:珍珠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1)生根材料的挑选:挑选植株高度为2~4cm、继代周期为25~35天、叶色浓绿的楸树组培苗,切除基部叶片、腋芽,顶部留3~5片完全展开的叶片,获得生根材料A;2)生根材料伤口愈合:将生根材料A的切口部位涂覆植物伤口愈合剂,之后接入培养基M中培养3~5天,获得生根材料B;3)组培苗扦插生根:将生根材料B的切口部涂覆营养液N,于基质Ⅰ中进行扦插生根,培养7~14天,制得生根苗C;其中,所述楸树扦插生根用基质Ⅰ包括层状铺设的珍珠岩、草炭和蛭石;4)营养钵苗抚育:将生根苗C移栽至装有基质Ⅱ的营养钵中,培养20-28天得楸树生根苗D;其中,所述基质Ⅱ为双层基质,其中上层基质为体积比1~2:1的蛭石:珍珠岩,下层基质为体积比1~3:1~2:1的草炭:蛭石:珍珠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培养基M为:30-60目蛭石和去离子水在121℃下灭菌10min后制得,其中30-60目蛭石:去离子水的体积比为=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伤口愈合剂为杀菌剂和辅助剂的混合物,且植物伤口愈合剂的使用浓度为杀菌剂加去离子水稀释800-1500倍的浓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剂为多菌灵或高锰酸钾中的一种,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冒文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杉一植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