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围护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6062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5 0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地下围护加固结构,包括:位于原支护桩外侧的第一新增支护桩,所述第一新增支护桩顶端设有连接梁,所述连接梁连接原支护桩中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既有支护桩一侧新建低支护桩,形成高‑低双排支护桩结构,利用既有支护桩承受较小的上部水平荷载,新增支护桩承受下部较大的水平荷载,使得荷载得到合理的分配,有效的利用了既有支护结构。

Underground enclosure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underground enclosure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additional supporting pile located outside the original supporting pile, a connecting beam at the top of the first additional supporting pile, and the connecting beam connecting the middle part of the original supporting pile. The utility model builds a new low supporting pile on one side of the existing supporting pile, forms a high-low double row supporting pile structure, uses the existing supporting pile to bear smaller upper horizontal load, and adds a new supporting pile to bear larger lower horizontal load, so that the load can be reasonably distributed and the exis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can be effectively utiliz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围护加固结构
本技术涉及地下桩支护
,具体涉及一种地下围护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城市密集建成区的改造和发展往往受到水平向既有建筑结构和规划的限制,无法向四周延伸,而沿竖向发展成为城市生存空间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在既有建筑结构周边开发地下空间,既要考虑新建地下结构对既有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又要受到施工场地既有围护结构的阻碍。围护结构通常设计为临时结构,在基坑封底和地下室外墙完成后退役,但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良好的工作性能,在退役后仍具有较好的承载特性。而在既有建筑结构附近新建基坑时,既有围护结构一般视为地下障碍物,不仅影响新建结构的施工,还占用土地资源。对既有围护结构进行二次利用和加固,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降低工程造价。现有的申请号为CN201410690050.7的专利文献公开了《利用支护结构和托换结构支撑既有建筑物地下增层方法》的专利文献,其新建的支护桩与原支护桩并列布置,两者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且实际承重结构中上部承受的水平荷载较小,下部承受的水平荷载较大,两者具有平摊荷载,其分配不合理,需要的新增支护结构强度往往过大,对原支护结构利用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围护加固结构,解决了现有的地下围护加固结构水平荷载分配不合理,需要的新增支护结构强度往往过大,对原支护结构利用效率低下的缺陷。(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地下围护加固结构,包括:位于原支护桩外侧的第一新增支护桩,所述第一新增支护桩顶端设有连接梁,所述连接梁连接原支护桩中部。本技术在既有支护桩一侧新建低支护桩,形成高-低双排支护桩结构,利用既有支护桩承受较小的上部水平荷载,新增支护桩承受下部较大的水平荷载,使得荷载得到合理的分配,有效的利用了既有支护结构。优选的,所述原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设有第一加固结构。优选的,所述原支护桩与第一新增支护桩之间设有第二加固结构。本技术通过通过加固既有支护桩结构-支护桩和既有-新增支护桩桩间土体,提高土体力学参数和支护结构止水性能,使得结构之间连接牢固,有利于荷载的传递,形成受荷整体。优选的,所述第一新增支护桩外侧设有第二新增支护桩。优选的,所述第二新增支护桩顶部设有新增冠梁,所述新增冠梁通过第一内支撑件连接原冠梁。优选的,所述原冠梁通过连接件连接原地下室顶部,且地下室顶板、连接件和原冠梁、新增冠梁和第一内支撑件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本技术通过连接既有支护结构冠梁和既有地下室顶板,将上部水平荷载传递至既有结构顶板,通过大刚度、稳定性好的既有结构顶板作为底座,减小支护结构的水平变形。优选的,所述新增冠梁为矩形。优选的,所述第二新增支护桩中部设有新增腰梁,所述新增腰梁通过第二内支撑件连接连接梁。优选的,所述原地下室底板、原支护桩腰梁、连接梁和/或新增腰梁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本技术中既有地下室底板部位设置连接梁,使得既有地下室底板、既有支护桩腰梁、新增支护桩冠梁三者位于同一标高,有利于荷载的传递,增强支护结构搭接部位的整体稳定性。利用既有地下室底板作为受荷体,对该水平部位进行强化,达到减小支护结构变形的目的。(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地下围护加固结构,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在既有支护桩一侧新建低支护桩,形成高-低双排支护桩结构,利用既有支护桩承受较小的上部水平荷载,新增支护桩承受下部较大的水平荷载,使得荷载得到合理的分配,有效的利用了既有支护结构。2、本技术通过加固既有支护桩结构-支护桩和既有-新增支护桩桩间土体,提高土体力学参数和支护结构止水性能,使得结构之间连接牢固,有利于荷载的传递,形成受荷整体。3、本技术通过连接既有支护结构冠梁和既有地下室顶板,将上部水平荷载传递至既有结构顶板,通过大刚度、稳定性好的既有结构顶板作为底座,减小支护结构的水平变形。4、本技术中既有地下室底板部位设置连接梁,使得既有地下室底板、既有支护桩腰梁、新增支护桩冠梁三者位于同一变高,有利于荷载的传递,增强支护结构搭接部位的整体稳定性。利用既有地下室底板作为受荷体,对该水平部位进行强化,达到减小支护结构变形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地下围护加固结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地下围护加固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1、第一新增支护桩;2、连接梁;3、第一加固结构;4、第二加固结构;5、第二新增支护桩;6、新增冠梁;7、第一内支撑件;8、连接件;9、新增腰梁;10、第二内支撑件;100、原支护桩;200、地下室;300、原冠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地下围护加固结构,原建筑结构具有原支护桩100、地下室200和原冠梁300;其中该地下围护加固结构包括:位于原支护桩外侧的第一新增支护桩1,所述第一新增支护桩顶端设有连接梁2,所述连接梁连接原支护桩中部。所述原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设有第一加固结构3。所述原支护桩与第一新增支护桩之间设有第二加固结构4。所述第一新增支护桩外侧设有第二新增支护桩5。所述第二新增支护桩顶部设有新增冠梁6,所述新增冠梁通过第一内支撑件7连接原冠梁。所述原冠梁通过连接件8连接原地下室顶部,且地下室顶板、连接件和原冠梁、新增冠梁和第一内支撑件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新增冠梁为矩形。所述第二新增支护桩中部设有新增腰梁9,所述新增腰梁通过第二内支撑件10连接连接梁。所述原地下室底板、原支护桩腰梁、连接梁和/或新增腰梁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时,开工前,调取既有建筑结构的图纸资料,围护结构的类型,现场分布情况,已使用年限,桩长、桩径,结构底板及顶板埋深。现场对支护桩进行钻芯取样,破除面层混凝土对钢筋进行取样并送检,检测混凝土和钢筋的受力性能。利用高压旋喷桩对既有支护桩和地下室外墙土体进行加固处理,加强支护和地下室外墙结构的连接性,有利于既有支护桩在受力时将荷载传递至既有地下室外墙结构上,减小支护结构的变形。加固既有-新增支护桩桩间土体,加强两者之间的连接牢固程度,增大支护结构的刚度,同时作为有效的荷载传递介质,减小新增支护桩的变形。邻近既有支护桩一侧的新增支护桩,桩顶标高设置在既有地下室底板标高附近,有利于水平向荷载直接传递给既有地下室底板,增大支护结构刚度。既有-新增支护桩形成高-低双排长短支护桩结构,具有良好的承载性能和抵抗变形的能力。另一侧支护桩与既有支护桩顶在同一标高,有利于水平向荷载的传递。通过在既有冠梁上植入钢筋,将既有结构顶板和冠梁连接起来,形成受力整体,利用既有结构顶板的刚度来抵抗桩顶的水平荷载。当土方开挖至第二道支撑时,为既有支护桩设置一道腰梁,新增低支护桩冠梁,通过钢筋在支撑位置将两者连接起来,使得既有-新增支护桩成为一个整体,支撑在受水平向挤压作用时将荷载传递给既有地下室底板。实施例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地下围护加固结构,包括:位于原支护桩外侧的第一新增支护桩,所述第一新增支护桩顶端设有连接梁,所述连接梁连接原支护桩中部。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其中各部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围护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原支护桩外侧的第一新增支护桩,所述第一新增支护桩顶端设有连接梁,所述连接梁连接原支护桩中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围护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原支护桩外侧的第一新增支护桩,所述第一新增支护桩顶端设有连接梁,所述连接梁连接原支护桩中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围护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设有第一加固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围护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支护桩与第一新增支护桩之间设有第二加固结构。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地下围护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新增支护桩外侧设有第二新增支护桩。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围护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新增支护桩顶部设有新增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祥国刘念武柯文汇陈镇易志涛王道文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