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锅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3673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3 2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燃气蒸汽锅炉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锅炉,其提高锅炉热效率的同时降低排烟温度;包括本体、燃烧器、空气进口通道、空气出口通道、一次余热回收盘管、U型烟道、二次余热回收软水箱、分汽缸、锅壳、第一U型烟管、第二U型烟管、环状烟气通道、给水泵、全自动软水器、直读式双色液位计和保温层,本体内部设置有燃烧室,锅壳内部设置有汽水空间,且锅壳底端连通设置有排污口,燃烧器输出端设置有燃烧口,U型烟道输出端设置有排烟口,且U型烟道浸泡在二次余热回收软水箱内,直读式双色液位计与锅壳连通,保温层通过钢丝网及耐火混凝土抹面与锅壳外侧壁连接。

A New Type of Energy-saving Boiler with High Efficiency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uxiliary devices of gas steam boilers, in particular to a new type of high-efficiency and energy-saving boiler, which improves the thermal efficiency of boilers while lowering the exhaust gas temperature, including the main body, burner, air inlet channel, air outlet channel, primary waste heat recovery coil, U-shaped flue, secondary waste heat recovery soft water tank, sub-cylinder, shell, first U-type flue pipe, and the first U-type flue gas pipe. Two U-shaped flue pipe, ring flue gas passage, water supply pump, full-automatic water softener, direct-reading double-color liquid level meter and heat preservation layer are arranged in the body, a combustion chamber is arranged in the shell, a soda-water space is arranged in the shell, and a sewage outlet is connec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shell, a burner outlet is arranged at the output end of the burner, a smoke outlet is arranged at the output end of the U-shaped flue passage, and a U-shaped flue passage is immersed in a soft water tank for secondary waste heat recovery Inside, the direct-reading double-color liquid level met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pot shell, and the insulation lay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outer wall of the pot shell through the wire mesh and the fire-resistant concrete plastering surf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锅炉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气蒸汽锅炉附属装置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锅炉。
技术介绍
当今大环境下的能源行业一直以来都以如何提高燃气蒸汽锅炉的热效率,以节约自然资源为主要研究目标,然而大多数研究方向均为对制造材料、燃料的燃烧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改造,从而主要导致锅炉热效率仍较低,且排烟温度较高等一系列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提高锅炉热效率的同时降低排烟温度的新型高效节能锅炉。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锅炉,包括本体、燃烧器、空气进口通道、空气出口通道、一次余热回收盘管、U型烟道、二次余热回收软水箱、分汽缸、锅壳、第一U型烟管、第二U型烟管、环状烟气通道、给水泵、全自动软水器、直读式双色液位计和保温层,本体内部设置有燃烧室,锅壳内部设置有汽水空间,本体位于汽水空间内部,且锅壳底端连通设置有排污口,燃烧器为热风型燃烧器,且燃烧器输出端设置有燃烧口,燃烧口与本体法兰连通,空气进口通道和空气出口通道均通过法兰与锅壳连通,一次余热回收盘管与环状烟气通道连通,U型烟道输出端设置有排烟口,且U型烟道浸泡在二次余热回收软水箱内,分汽缸与锅壳的主汽阀连通,锅壳与燃烧室封头连通,且本体一端与锅壳封头焊接,第一U型烟管和第二U型烟管的一端均与燃烧室连通,第一U型烟管和第二U型烟管的另一端均与锅壳封头连接,环状烟气通道与锅壳连通,二次预热回收软水箱和一次余热回收盘管均与给水泵连通,全自动软水器与二次预热回收软水箱连通,直读式双色液位计与锅壳连通,保温层通过钢丝网及耐火混凝土抹面与锅壳外侧壁连接,空气进口通道和空气出口通道均通过法兰与锅壳连通。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锅炉,空气进口通道和空气出口通道均为钢板焊接而成的非圆形不规则通道,内部充满空气。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锅炉,一次余热回收盘管为螺旋状盘管,其内流过的介质为水。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锅炉,U型烟道和二次余热回收软水箱均为不锈钢材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锅炉,分汽缸为圆形筒体。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锅炉,锅壳为圆筒形结构,锅壳材质为低合金结构钢Q345RGB/T713-2014,制作方式为冷卷冷校,且锅壳两端分别为有孔椭球封头和无孔椭球封头,两组封头焊接方式为埋弧自动焊,锅壳上方设有主汽阀管座、安全阀管座、排气阀管座和压力表管座。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锅炉,汽水空间上部为空气,下部为水。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锅炉,本体形状为卧式平直圆筒体或波纹圆筒体,本体制作材料为低合金结构钢Q345RGB/T713-2014。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锅炉,第一U型烟管和第二U型烟管均为U形管束。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锅炉,环状烟气通道为环状夹层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上述设置,外界冷空气在进入燃烧器前,先通过空气进口通道与高温烟气进行换热,接着由空气出口通道进入燃烧器参与燃烧反应,燃烧器通过燃烧口与本体相连,连接方式为法兰连接,可拆卸,方便检修或更换,空气进口通道和空气出口通道均通过法兰与锅壳相连的设计,可使通道截面保证了充足的空气流量,以满足燃烧所需,全自动软水器将本体房内的原水软化后进入二次余热回收软水箱,而U型烟道位于二次余热回收软水箱内,二次余热回收软水箱内的水与烟气进行换热,进而水温提升,烟温下降,软水通过给水泵打入一次余热回收盘管,与高温烟气换热后再次进入锅壳,直至变为蒸汽,通过主汽阀进入分汽缸,直读式双色液位计上标有正常水位及最高和最低安全水位标志,便于司炉工观察以便及时进行给水控制,大大提高了本体运行的安全性,锅壳下方的排污口串联装有闸阀和快速排污阀,定期将沉积在锅壳下方的不溶性水渣排进膨胀降温池,确保了蒸汽的品质,减少了蒸汽的带盐,燃烧器喷出来的火焰通过燃烧口进入燃烧室,在燃烧室内充分燃烧后形成的高温烟气分别进入第一U形烟管和第二U形烟管,管内的高温烟气与外部的水对流换热后,离开锅壳,进入环状烟气通道,再与布置在此处的一次余热回收盘管对流换热,进而进入U形烟道,进行与二次余热回收软水箱的最后热交换,最后通过排烟口进入大气,由高效保温材料制作的本体保温层在本体运行时能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本体顶部及四周温度均不高于50℃,从而给司炉工的操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燃烧所需空气的温度提高,燃烧效率自然也就大大提高,综上所述,整体采用四回程换热,使热交换较为彻底,本体的热效率较传统本体大幅提高,排烟温度大幅降低,燃烧室受热后产生的热应力减小,柔性大大提高,能够自由伸缩,使用寿命延长,本专利技术的U形烟管管束,有效延长了烟气滞留时间,使之与水能够充分换热,二次余热回收软水箱内的水被烟气冲刷换热,从而提高了给水温度,节省了燃气的耗量,热风送入燃烧器燃烧,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燃烧效率,进而提高了本体的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1-1、燃烧器;1-2、燃烧口;2-1、空气进口通道;2-2、空气出口通道;3、一次余热回收盘管;4、排烟口;5、U型烟道;6、二次余热回收软水箱;7、分汽缸;8、锅壳;9、汽水空间;10、本体;11-1、第一U型烟管;11-2、第二U型烟管;12、环状烟气通道;13、给水泵;14、全自动软水器;15、直读式双色液位计;16、保温层;17、排污口;18、燃烧室。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锅炉,包括本体10、燃烧器1-1、空气进口通道2-1、空气出口通道2-2、一次余热回收盘管3、U型烟道5、二次余热回收软水箱6、分汽缸7、锅壳8、第一U型烟管11-1、第二U型烟管11-2、环状烟气通道12、给水泵13、全自动软水器14、直读式双色液位计15和保温层16,本体内部设置有燃烧室18,锅壳内部设置有汽水空间9,本体位于汽水空间内部,且锅壳底端连通设置有排污口17,燃烧器为热风型燃烧器,且燃烧器输出端设置有燃烧口1-2,燃烧口与本体法兰连通,空气进口通道和空气出口通道均通过法兰与锅壳连通,一次余热回收盘管与环状烟气通道连通,U型烟道输出端设置有排烟口4,且U型烟道浸泡在二次余热回收软水箱内,分汽缸与锅壳的主汽阀连通,锅壳与燃烧室封头连通,且本体一端与锅壳封头焊接,第一U型烟管和第二U型烟管的一端均与燃烧室连通,第一U型烟管和第二U型烟管的另一端均与锅壳封头连接,环状烟气通道与锅壳连通,二次预热回收软水箱和一次余热回收盘管均与给水泵连通,全自动软水器与二次预热回收软水箱连通,直读式双色液位计与锅壳连通,保温层通过钢丝网及耐火混凝土抹面与锅壳外侧壁连接,空气进口通道和空气出口通道均通过法兰与锅壳连通;通过上述设置,外界冷空气在进入燃烧器前,先通过空气进口通道与高温烟气进行换热,接着由空气出口通道进入燃烧器参与燃烧反应,燃烧器通过燃烧口与本体相连,连接方式为法兰连接,可拆卸,方便检修或更换,空气进口通道和空气出口通道均通过法兰与锅壳相连的设计,可使通道截面保证了充足的空气流量,以满足燃烧所需,全自动软水器将本体房内的原水软化后进入二次余热回收软水箱,而U型烟道位于二次余热回收软水箱内,二次余热回收软水箱内的水与烟气进行换热,进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锅炉,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0)、燃烧器(1‑1)、空气进口通道(2‑1)、空气出口通道(2‑2)、一次余热回收盘管(3)、U型烟道(5)、二次余热回收软水箱(6)、分汽缸(7)、锅壳(8)、第一U型烟管(11‑1)、第二U型烟管(11‑2)、环状烟气通道(12)、给水泵(13)、全自动软水器(14)、直读式双色液位计(15)和保温层(16),本体(10)内部设置有燃烧室(18),锅壳(8)内部设置有汽水空间(9),本体(10)位于汽水空间(9)内部,且锅壳(8)底端连通设置有排污口(17),燃烧器(1‑1)为热风型燃烧器(1‑1),且燃烧器(1‑1)输出端设置有燃烧口(1‑2),燃烧口(1‑2)与本体(10)法兰连通,空气进口通道(2‑1)和空气出口通道(2‑2)均通过法兰与锅壳(8)连通,一次余热回收盘管(3)与环状烟气通道(12)连通,U型烟道(5)输出端设置有排烟口(4),且U型烟道(5)浸泡在二次余热回收软水箱(6)内,分汽缸(7)与锅壳(8)的主汽阀连通,锅壳(8)与燃烧室(18)封头连通,且本体(10)一端与锅壳(8)封头焊接,第一U型烟管(11‑1)和第二U型烟管(11‑2)的一端均与燃烧室(18)连通,第一U型烟管(11‑1)和第二U型烟管(11‑2)的另一端均与锅壳(8)封头连接,环状烟气通道(12)与锅壳(8)连通,二次预热回收软水箱和一次余热回收盘管(3)均与给水泵(13)连通,全自动软水器(14)与二次预热回收软水箱连通,直读式双色液位计(15)与锅壳(8)连通,保温层(16)通过钢丝网及耐火混凝土抹面与锅壳(8)外侧壁连接,空气进口通道(2‑1)和空气出口通道(2‑2)均通过法兰与锅壳(8)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锅炉,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0)、燃烧器(1-1)、空气进口通道(2-1)、空气出口通道(2-2)、一次余热回收盘管(3)、U型烟道(5)、二次余热回收软水箱(6)、分汽缸(7)、锅壳(8)、第一U型烟管(11-1)、第二U型烟管(11-2)、环状烟气通道(12)、给水泵(13)、全自动软水器(14)、直读式双色液位计(15)和保温层(16),本体(10)内部设置有燃烧室(18),锅壳(8)内部设置有汽水空间(9),本体(10)位于汽水空间(9)内部,且锅壳(8)底端连通设置有排污口(17),燃烧器(1-1)为热风型燃烧器(1-1),且燃烧器(1-1)输出端设置有燃烧口(1-2),燃烧口(1-2)与本体(10)法兰连通,空气进口通道(2-1)和空气出口通道(2-2)均通过法兰与锅壳(8)连通,一次余热回收盘管(3)与环状烟气通道(12)连通,U型烟道(5)输出端设置有排烟口(4),且U型烟道(5)浸泡在二次余热回收软水箱(6)内,分汽缸(7)与锅壳(8)的主汽阀连通,锅壳(8)与燃烧室(18)封头连通,且本体(10)一端与锅壳(8)封头焊接,第一U型烟管(11-1)和第二U型烟管(11-2)的一端均与燃烧室(18)连通,第一U型烟管(11-1)和第二U型烟管(11-2)的另一端均与锅壳(8)封头连接,环状烟气通道(12)与锅壳(8)连通,二次预热回收软水箱和一次余热回收盘管(3)均与给水泵(13)连通,全自动软水器(14)与二次预热回收软水箱连通,直读式双色液位计(15)与锅壳(8)连通,保温层(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涛赖正平胡殿猛牟丙义于文星陈军王新昌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正能锅炉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