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带自动佩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33054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3 19: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安全带自动佩戴装置,包括车顶、座椅、车身、车门和安全带,所述车身的顶部设有车顶,所述车身的外侧设有车壁,所述车壁的一侧设有车门,且车门位置处的车身内部设有座椅,所述车门一侧的车壁内侧壁顶端设有收卷口。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固定杆底部的两侧设有与限位块相配合的限位槽,并将限位块顶部的同一端呈斜面状布置,当固定杆下降至水平位置的过程中,利用限位槽挤压限位块上的斜面端迫使限位块与滑杆整体挤压复位弹簧回缩,并在固定杆下降至最低点的过程中利用限位槽与限位块的配合,不再对限位块产生挤压力,从而使限位块回弹并对固定杆进行锁定,对安全带起到了固定的作用,增加安全带的稳定性,提升安全保护效果。

A Seatbelt Automatic Wearing Devic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utomatic seat belt wear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roof, a seat, a body, a door and a seat belt. The roof of th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car roof, the outer side of th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car wall, one side of the car wall is provided with a car door, and a seat is arranged inside the body at the position of the car door, and the top of the inner wall on the side of the door is provided with a roll-in opening. In the present invention, a limit groove matching the limit block is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bottom of the fixed rod, and the same end of the top of the limit block is arranged in an inclined plane. When the fixed rod is lowered to the horizontal position, the inclined end of the limit block is extruded by the limit groove to force the limit block and the slide bar to extrude the reset spring to retract, and the limit groove is us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fixed rod falling to the lowest point. Cooperating with the limit block, it no longer produces extrusion force on the limit block, so that the limit block rebounds and locks the fixed rod, which plays a fixed role in the seat belt, increases the stability of the seat belt and improves the safety protection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全带自动佩戴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为一种安全带自动佩戴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安全带是为了在碰撞时对乘员进行约束以及避免碰撞时乘员与方向盘及仪表板等发生二次碰撞或避免碰撞时冲出车外导致死伤的安全装置,汽车安全带又可以称之为座椅安全带,是乘员约束装置的一种,是公认的最廉价也是最有效的安全装置,在车辆的装备中很多国家是强制装备安全带的。目前,现有的安全带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人为地对安全带进行佩戴,在使用的过程中,驾驶员或乘坐汽车的乘客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遗忘或嫌弃佩戴麻烦忽略安全带的佩戴,增加驾车行驶的危险系数,不便于自动对安全带进行佩戴或提醒乘客及驾驶员对安全带进行佩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带自动佩戴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安全带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人为地对安全带进行佩戴,在使用的过程中,驾驶员或乘坐汽车的乘客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遗忘或嫌弃佩戴麻烦忽略安全带的佩戴,增加驾车行驶的危险系数,不便于自动对安全带进行佩戴或提醒乘客及驾驶员对安全带进行佩戴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安全带自动佩戴装置,包括车顶、座椅、车身、车门和安全带,所述车身的顶部设有车顶,所述车身的外侧设有车壁,所述车壁的一侧设有车门,且车门位置处的车身内部设有座椅,所述车门一侧的车壁内侧壁顶端设有收卷口,所述收卷口正下方的车壁内侧壁底端设有固定口,所述固定口与收卷口之间设有安全带,所述安全带的一端与固定口相固定,所述安全带的另一端延伸至收卷口内部,且安全带上套设有插扣,所述座椅靠背位置处远离收卷口的一侧设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延伸至靠背位置处的座椅内部并设有齿轮,所述转轴的另一端延伸至座椅外侧并焊接有与转轴相垂直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转轴的一端铰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远离连接杆一侧的顶端焊接有与插扣相配合的插板,且固定杆与连接杆的铰接位置处设有阻尼转轴,所述齿轮下方的座椅内部设有电动伸缩杆,且电动伸缩杆的输出端连接有与齿轮相啮合的齿条,所述座椅坐垫位置处的内部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下方的座椅内部设有控制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控制器通过导线与电动伸缩杆电连接,所述座椅靠近连接杆一侧的车身内部设有与坐垫位于同一高度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内部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的内部设有滑杆,所述滑杆的一端与活动槽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滑杆的另一端延伸至固定座外侧并设有挤压头,所述滑杆顶部的两侧皆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远离滑杆的一端皆贯穿固定座并延伸至固定座上方,所述固定座顶部的两侧皆设有与限位块相配合的通槽,所述限位块顶部的同一侧皆呈斜面状,且固定杆底部的两侧皆设有与限位块相配合的限位槽,所述固定座顶部靠近挤压头的一端设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的内部设有与活动槽相平行的导向槽,所述挤压头靠近导向槽一侧的外侧壁上设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远离挤压头的一端延伸至导向槽内部,所述导向柱一侧的导向槽内部设有按压开关,且按压开关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电连接。优选的,所述收卷口与固定口顶端的外侧分别设有第一导向板与第二导向板,第一导向板顶端的高度大于座椅的高度,第二导向板的顶端延伸至收卷口正下方位置处,且第二导向板与第一导向板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优选的,所述转轴的转动可由无声电机带动。优选的,所述第一导向板与第二导向板皆呈“L”形,且第一导向板与第二导向板的两端皆呈弧面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在连接杆上利用阻尼转轴铰接有固定杆,并在固定杆远离连接杆一侧的顶端设有与插扣相配合的插板,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连接杆与固定杆之间通过阻尼转轴进行连接,则在调整座椅靠背角度的过程中使连接杆与固定杆之间的角度随座椅进行改变,避免连接杆与固定杆的使用影响座椅的正常使用,且将插板固定于固定杆上,则在使用的过程中,保持插扣与插板的连接,利用连接杆与固定杆的转动带动收卷口与固定口之间的安全带进行翻转,在翻转的过程中自动将安全带对驾乘人员进行佩戴及解除,具有一定的强制佩戴效果,且由于固定杆上设有插板,则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自主对安全带进行解除,便于在应急逃车的过程中快速脱离解开安全带下车。(2):通过在固定杆的底部设有与限位块相配合的限位槽,并将限位块顶部的同一端呈斜面状布置,当固定杆下降至最低位置处时与固定座相重叠,并在固定杆下降过程中挤压限位块上的斜面端迫使限位块与滑杆整体挤压复位弹簧回缩,并在固定杆下降至最低点的过程中利用限位槽与限位块的配合,不再对限位块产生挤压力,从而使限位块回弹并对固定杆进行锁定,对安全带起到了固定的作用,增加安全带的稳定性,提升安全保护效果。(3):通过在挤压头上设有导向柱,并在固定座上设有防护罩,利用防护罩对挤压头起到了防护的效果,避免在使用的过程中对挤压头产生误碰撞,造成安全带的滑脱,提升驾乘人员的行车安全性能,导向柱提升挤压头伸缩的稳定性,延长挤压头的使用寿命,并在按压过程中触碰按压开关使安全带解除。(4):通过将转轴的转动采用电动伸缩杆或无声电机进行驱动,减小了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增加装置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5):通过在收卷口与固定口位置处的车壁内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导向板与第二导向板,并在第一导向板与第二导向板之间存在间隙,利用第一导向板与第二导向板分别对插扣上下端位置处的安全带进行导向,利用导向板的边缘对安全带的位置进行限制,减小安全带随固定杆转动产生翻转时与驾乘人员身体之间的摩擦,由于第一导向板与第二导向板之间存在间隙,则在安全带使用或收缩的过程中皆不影响安全带的伸缩,避免影响安全带的防护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固定座与固定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座椅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导向板位置处车壁俯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车顶;2、收卷口;3、第一导向板;4、车壁;5、座椅;6、转轴;7、连接杆;8、车身;9、固定口;10、阻尼转轴;11、固定杆;12、插板;13、固定座;14、插扣;15、车门;16、安全带;17、第二导向板;18、防护罩;19、限位槽;20、复位弹簧;21、活动槽;22、限位块;23、通槽;24、滑杆;25、挤压头;26、导向柱;27、导向槽;28、齿条;29、电动伸缩杆;30、控制器;31、压力传感器;32、齿轮;33、按压开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安全带自动佩戴装置,包括车顶1、座椅5、车身8、车门15和安全带16,车身8的顶部设有车顶1,车身8的外侧设有车壁4,车壁4的一侧设有车门15,且车门15位置处的车身8内部设有座椅5,车门15一侧的车壁4内侧壁顶端设有收卷口2,收卷口2正下方的车壁4内侧壁底端设有固定口9,固定口9与收卷口2之间设有安全带16,安全带16的一端与固定口9相固定,安全带16的另一端延伸至收卷口2内部,且安全带16上套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安全带自动佩戴装置,包括车顶(1)、座椅(5)、车身(8)、车门(15)和安全带(16),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8)的顶部设有车顶(1),所述车身(8)的外侧设有车壁(4),所述车壁(4)的一侧设有车门(15),且车门(15)位置处的车身(8)内部设有座椅(5),所述车门(15)一侧的车壁(4)内侧壁顶端设有收卷口(2),所述收卷口(2)正下方的车壁(4)内侧壁底端设有固定口(9),所述固定口(9)与收卷口(2)之间设有安全带(16),所述安全带(16)的一端与固定口(9)相固定,所述安全带(16)的另一端延伸至收卷口(2)内部,且安全带(16)上套设有插扣(14),所述座椅(5)靠背位置处远离收卷口(2)的一侧设有转轴(6),所述转轴(6)的一端延伸至靠背位置处的座椅(5)内部并设有齿轮(32),所述转轴(6)的另一端延伸至座椅(5)外侧并焊接有与转轴(6)相垂直的连接杆(7),所述连接杆(7)远离转轴(6)的一端铰接有固定杆(11),所述固定杆(11)远离连接杆(7)一侧的顶端焊接有与插扣(14)相配合的插板(12),且固定杆(11)与连接杆(7)的铰接位置处设有阻尼转轴(10),所述齿轮(32)下方的座椅(5)内部设有电动伸缩杆(29),且电动伸缩杆(29)的输出端连接有与齿轮(32)相啮合的齿条(28),所述座椅(5)坐垫位置处的内部设有压力传感器(31),所述压力传感器(31)下方的座椅(5)内部设有控制器(30)所述压力传感器(31)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30)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控制器(30)通过导线与电动伸缩杆(29)电连接,所述座椅(5)靠近连接杆(7)一侧的车身(8)内部设有与坐垫位于同一高度的固定座(13),所述固定座(13)的内部设有活动槽(21),所述活动槽(21)的内部设有滑杆(24),所述滑杆(24)的一端与活动槽(21)之间设有复位弹簧(20),所述滑杆(24)的另一端延伸至固定座(13)外侧并设有挤压头(25),所述滑杆(24)顶部的两侧皆设有限位块(22),所述限位块(22)远离滑杆(24)的一端皆贯穿固定座(13)并延伸至固定座(13)上方,所述固定座(13)顶部的两侧皆设有与限位块(22)相配合的通槽(23),所述限位块(22)顶部的同一侧皆呈斜面状,且固定杆(11)底部的两侧皆设有与限位块(22)相配合的限位槽(19),所述固定座(13)顶部靠近挤压头(25)的一端设有防护罩(18),所述防护罩(18)的内部设有与活动槽(21)相平行的导向槽(27),所述挤压头(25)靠近导向槽(27)一侧的外侧壁上设有导向柱(26),所述导向柱(26)远离挤压头(25)的一端延伸至导向槽(27)内部,所述导向柱(26)一侧的导向槽(27)内部设有按压开关(33),且按压开关(33)通过导线与控制器(30)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带自动佩戴装置,包括车顶(1)、座椅(5)、车身(8)、车门(15)和安全带(16),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8)的顶部设有车顶(1),所述车身(8)的外侧设有车壁(4),所述车壁(4)的一侧设有车门(15),且车门(15)位置处的车身(8)内部设有座椅(5),所述车门(15)一侧的车壁(4)内侧壁顶端设有收卷口(2),所述收卷口(2)正下方的车壁(4)内侧壁底端设有固定口(9),所述固定口(9)与收卷口(2)之间设有安全带(16),所述安全带(16)的一端与固定口(9)相固定,所述安全带(16)的另一端延伸至收卷口(2)内部,且安全带(16)上套设有插扣(14),所述座椅(5)靠背位置处远离收卷口(2)的一侧设有转轴(6),所述转轴(6)的一端延伸至靠背位置处的座椅(5)内部并设有齿轮(32),所述转轴(6)的另一端延伸至座椅(5)外侧并焊接有与转轴(6)相垂直的连接杆(7),所述连接杆(7)远离转轴(6)的一端铰接有固定杆(11),所述固定杆(11)远离连接杆(7)一侧的顶端焊接有与插扣(14)相配合的插板(12),且固定杆(11)与连接杆(7)的铰接位置处设有阻尼转轴(10),所述齿轮(32)下方的座椅(5)内部设有电动伸缩杆(29),且电动伸缩杆(29)的输出端连接有与齿轮(32)相啮合的齿条(28),所述座椅(5)坐垫位置处的内部设有压力传感器(31),所述压力传感器(31)下方的座椅(5)内部设有控制器(30)所述压力传感器(31)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30)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控制器(30)通过导线与电动伸缩杆(29)电连接,所述座椅(5)靠近连接杆(7)一侧的车身(8)内部设有与坐垫位于同一高度的固定座(13),所述固定座(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静平李俊萍武少尉郭雨钟宜帆范孟王陈亮徐宁宁韩黎明赵旭郑亚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