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1925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2 17: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所述的电极构件。电极构件包括绝缘基体、导电层和活性物质层。导电层设置于绝缘基体的表面,活性物质层设置于导电层的远离绝缘基体的一侧。导电层包括主体部和从主体部延伸的突部,主体部远离绝缘基体的表面被活性物质层覆盖,突部远离绝缘基体的表面未被活性物质层覆盖。绝缘基体的与突部对应的部分和突部形成电引导部,电引导部上形成有第一缺口。

Secondary Battery and Its Electrode Components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econdary battery and an electrode component thereof. The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es an electrode assembly, which comprises the electrode component. The electrode component comprises an insulating matrix, a conductive layer and an active material layer. The conductive layer is arrang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insulating matrix, and the active material layer is arranged on the side far from the insulating matrix of the conductive layer. The conductive layer includes the main part and the protrusion extending from the main part. The surface of the main part away from the insulating matrix is covered by the active material layer, while the surface of the protrusion away from the insulating matrix is not covered by the active material layer. The part corresponding to the protrusion of the insulating matrix and the protrusion form an electric guiding part, and a first gap is formed on the electric guiding p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技术介绍
二次电池的电极构件通常包括集流体和涂覆在集流体表面的活性物质层。为了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一些电极构件选择一种多层结构的集流体,参照图1和图2,所述集流体包括绝缘基体11和设置于绝缘基体11表面的导电层12,而活性物质层13涂覆于导电层12的表面。导电层12包括被活性物质层13覆盖的主体部121和未被活性物质层13覆盖的突部122,突部122用于与二次电池的电极端子电连接,并通过电极端子实现充放电。在电极构件的生产过程中,需要辊压活性物质层13,以将活性物质层13压薄,提高能量密度。但是,参照图2,在辊压时,辊轮9直接在活性物质层13上施加压力,而由于导电层12的突部122未涂覆活性物质层13,因此辊轮9不对突部122施加作用力。由于绝缘基体11和导电层12具有较好的延展性,所以导电层12的主体部121会受压延展,而突部122则无延展,主体部121在延展过程中产生的张力会集中在突部122。而由于突部122较薄,所以在张力的作用下,突部122会产生微裂纹,影响电极构件的过流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其能降低电极构件产生裂纹的概率,保证过流能力。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电极构件包括绝缘基体、导电层和活性物质层。导电层设置于绝缘基体的表面,活性物质层设置于导电层的远离绝缘基体的一侧。导电层包括主体部和从主体部延伸的突部,主体部远离绝缘基体的表面被活性物质层覆盖,突部远离绝缘基体的表面未被活性物质层覆盖。绝缘基体的与突部对应的部分和突部形成电引导部,电引导部上形成有第一缺口。电极构件还包括保护层,保护层设置于电引导部的外侧。电引导部包括第一引导区和第二引导区,第一引导区被保护层覆盖,第二引导区从第一引导区的远离主体部的一端延伸,且第二引导区未被保护层覆盖。第一缺口包括形成于第一引导区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的靠近活性物质层的一端延伸至主体部与突部的连接处。保护层上形成有第二缺口,第二缺口的边缘与第一部分的边缘重叠。保护层连接于活性物质层,且保护层的硬度大于导电层的硬度。第一部分为圆形孔、方形孔、椭圆形孔或跑道形孔。第一缺口还包括形成于第二引导区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连通,且第二部分远离第一部分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引导区的边缘。沿宽度方向,第一部分的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二部分的尺寸。沿宽度方向,第一缺口的尺寸为0.1mm~10mm。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所述的电极构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在本申请中,电引导部上形成有第一缺口,而第一缺口能够有效地分散应力,减小应力集中,降低突部产生裂纹的概率,保证过流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电极构件的一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电极构件的另一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的电极组件的断面图。图5为根据本技术的电极构件的一实施例在展开后的示意图。图6为图5沿线A-A作出的剖视图。图7为图5的电极构件在卷绕后的示意图。图8为图5的电极构件在成型过程中的一示意图。图9为图5的电极构件在成型过程中的另一示意图。图10为根据本技术的电极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1为图10沿线B-B作出的剖视图。图12为图10的电极构件的另一示意图,其中导电结构省略。图13为根据本技术的电极构件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4为图13的电极构件的另一示意图,其中导电结构省略。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电极构件8转接片11绝缘基体9辊轮12导电层G缺口121主体部G1第一缺口122突部G11第一部分13活性物质层G12第二部分14保护层G2第二缺口15导电结构P电引导部2正极构件P1第一引导区3负极构件P2第二引导区4隔膜X宽度方向5壳体Y厚度方向6顶盖板Z高度方向7电极端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本技术的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参照图4,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构件2、负极构件3以及隔膜4,隔膜4设置于正极构件2和负极构件3之间。正极构件2、隔膜4及负极构件3堆叠并卷绕成扁平状。电极组件为二次电池实现充放电功能的核心部件。本技术的二次电池可为软包电池,正极构件2、隔膜4和负极构件3卷绕形成的电极组件直接封装在包装袋内。所述包装袋可为铝塑膜。当然,本申请的二次电池也可为硬壳电池。具体地,参照图3,二次电池主要包括电极组件、壳体5、顶盖板6、电极端子7及转接片8。壳体5可具有六面体形状或其它形状。壳体5内部形成空腔,以容纳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壳体5在一端形成开口,而电极组件可经由所述开口放置到壳体5的收容腔。壳体5可由铝或铝合金等导电金属的材料制成,也可由塑胶等绝缘材料制成。顶盖板6设置于壳体5并覆盖壳体5的开口,从而将电极组件封闭在壳体5内。电极端子7设置于顶盖板6,电极端子7的上端突出到顶盖板6上侧,下端可穿过顶盖板6并延伸到壳体5内。转接片8设置于壳体5内并固定于电极端子7。电极端子7和转接片8均为两个,正极构件2经由一个转接片8与一个电极端子7电连接,负极构件3经由另一个转接片8与另一个电极端子7电连接。在二次电池中,正极构件2和负极构件3中的至少一个采用后述的电极构件1。图5至图9为本技术的电极构件1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参照图5至图9,第一实施例的电极构件1包括绝缘基体11、导电层12和活性物质层13。导电层12设置于绝缘基体11的表面,活性物质层13设置于导电层12的远离绝缘基体11的一侧。绝缘基体11材质可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或PP(聚丙烯)膜。导电层12可通过涂布的方式设置到绝缘基体11的两个表面。可将金属粉末(例如铝粉)、粘结剂及溶剂制成浆料,然后将浆料涂布在绝缘基体11的两个表面,浆料固化后形成导电层12。活性物质层13也可通过涂布的方式设置到导电层12的表面。可将活性材料(例如锰酸锂、磷酸铁锂)、粘结剂、导电剂及溶剂制成浆料,然后将浆料涂布在两个导电层12的外表面,浆料固化后形成活性物质层13。导电层12包括主体部121和从主体部121延伸的突部122,主体部121远离绝缘基体11的表面被活性物质层13覆盖,突部122远离绝缘基体11的表面未被活性物质层13覆盖。绝缘基体11的与突部122对应的部分和突部122形成电引导部P。参照图5,电引导部P可为多个并沿宽度方向X间隔布置。参照图7,当电极构件1卷绕成型后,所述多个电引导部P沿厚度方向Y层叠布置。参照图5和图6,电引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次电池的电极构件(1),包括绝缘基体(11)、导电层(12)和活性物质层(13);导电层(12)设置于绝缘基体(11)的表面,活性物质层(13)设置于导电层(12)的远离绝缘基体(11)的一侧;导电层(12)包括主体部(121)和从主体部(121)延伸的突部(122),主体部(121)远离绝缘基体(11)的表面被活性物质层(13)覆盖,突部(122)远离绝缘基体(11)的表面未被活性物质层(13)覆盖;绝缘基体(11)的与突部(122)对应的部分和突部(122)形成电引导部(P),电引导部(P)上形成有第一缺口(G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次电池的电极构件(1),包括绝缘基体(11)、导电层(12)和活性物质层(13);导电层(12)设置于绝缘基体(11)的表面,活性物质层(13)设置于导电层(12)的远离绝缘基体(11)的一侧;导电层(12)包括主体部(121)和从主体部(121)延伸的突部(122),主体部(121)远离绝缘基体(11)的表面被活性物质层(13)覆盖,突部(122)远离绝缘基体(11)的表面未被活性物质层(13)覆盖;绝缘基体(11)的与突部(122)对应的部分和突部(122)形成电引导部(P),电引导部(P)上形成有第一缺口(G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构件(1),其特征在于,电极构件(1)还包括保护层(14),保护层(14)设置于电引导部(P)的外侧;电引导部(P)包括第一引导区(P1)和第二引导区(P2),第一引导区(P1)被保护层(14)覆盖,第二引导区(P2)从第一引导区(P1)的远离主体部(121)的一端延伸,且第二引导区(P2)未被保护层(14)覆盖;第一缺口(G1)包括形成于第一引导区(P1)的第一部分(G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构件(1),其特征在于,第一部分(G11)的靠近活性物质层(13)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志阳李伟张子格薛庆瑞李静王鹏翔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