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晓芳专利>正文

减风增浓排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309399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2 1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风增浓排风系统,其包括第一循环风管等;烘箱进风阀固定在第一循环风管第一烘干风机进风口之间,第一风机排风阀固定在连接风管与主排风管之间,第二风机排风阀固定在连接风管与第三循环风管之间,第三风机排风阀固定在第二风机与主排风管之间,第一新风阀固定在第一循环风管的最前端,第二新风阀固定在第二循环风管的最前端,第三新风阀固定在第三循环风管的最前端且位于第三风机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增加排出废气的浓度,降低排风量,杜绝了烘箱内废气的泄露,进而降低了车间异味,从而为车间异味控制打下基础,废气被有效的多次循环,降低电加热能耗,更加节能,操作也十分简单。

Decreasing and Concentrating Exhaust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ir reducing and enriching exhaust system, which includes the first circulating air duct, etc. The oven air inlet valve is fixed between the first drying fan inlet of the first circulating air duct, the first fan air exhaust valve is fixed between the connecting air duct and the main exhaust duct, the second fan air exhaust valve is fixed between the connecting air duct and the third circulating air duct, and the third fan air exhaust valve is fixed between the second fan air duct and the third circulating air duct. Between the main exhaust duct, the first fresh air valve is fixed at the front end of the first circulating duct, the second fresh air valve is fixed at the front end of the second circulating duct, and the third fresh air valve is fixed at the front end of the third circulating duct and is located below the third fan. The utility model can increase the concentration of exhaust gas, reduce the amount of exhaust air, prevent the leakage of exhaust gas in the oven, and then reduce the odor in the workshop, thus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the control of the odor in the workshop, the exhaust gas is effectively recycled for many times,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electric heating is reduce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s more energy-saving, and the operation is very simp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风增浓排风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排风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减风增浓排风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国家对大气污染治理要求越来越严格,塑料包装印刷行业作为大气污染物的一个主要来源,被列入重点管控对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印刷废气的治理,正在努力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凹版印刷机的废气排放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研究,结合相关技术要求,安装后经过多次改进,设计出该项技术方案;烘干风机进风口的二次回风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没有作用的,因为在主排风风机作用下,即使调整烘箱排风管阀门开度,印刷机烘箱排风管仍处于负压状态,而烘干风机新风进风口是平压状态,所以当烘干风机启动,大量新风从新风口进入风机,废气不但不能被回用,而且还会有新风通过二次回风管被当做废气排走;离主排风风机越近的印刷机色组排风量大,离主排风风机远的印刷机色组排风量很小,即使通过印刷机烘箱排风阀门控制后,单台印刷色组排风量也无法得到控制,反而会使烘箱正压增大,出现烘箱漏风现象;因为承印物印刷颜色数量不同,有的色组会停用,但是阀门是通过手动调节开度并不能因为印刷机停止而自动关闭,仍然有新鲜空气被当做废气排放;综合上述三种情况,印刷线排风量大浓度低,不能满足废气处理要求,离主排风风机远的印刷色组由于排风量小于进风量,出现烘箱正压导致废气泄露;烘箱进风口与烘干风机对接,热风进入到烘箱内管道后,通过风铲对承印物进行吹扫烘干,由于烘箱内热风管道与风铲连接部位开口尺寸一致,从而导致风铲出风量不一致,离烘干风机近的底部风铲出风量大,离烘干风机远的烘箱顶部出风量较小,烘干效率低;排风管与主排风管道链接,烘箱内部有的没有独立的排风管道,只是从底部抽风,出现烘箱底部负压过大而烘箱顶部正压漏风;有的虽然有独立的排风管道,但是进风口开度大小一样,离排风管道越近的风口排风量大,反之小,即便是烘箱排风管大量抽风,烘箱顶部承印物进口仍然呈正压;排风量大、排气浓度低、烘箱漏风,是印刷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末端进行热力焚烧处理时,排放的废气必须是小风量高浓度,因此在降低排风量的情况下,保证烘箱承印物进出口微负压非常关键,是车间异味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风增浓排风系统,其能够增加排出废气的浓度,降低排风量,杜绝了烘箱内废气的泄露,进而降低了车间异味,从而为车间异味控制打下基础,废气被有效的多次循环,降低电加热能耗,更加节能,操作也十分简单。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减风增浓排风系统,其包括第一循环风管、第一烘箱排风口、第二烘箱排风口、第三烘箱排风口、第一烘干风机进风口、烘箱排风阀、烘箱进风阀、第一新风阀、第一风机、连接风管、第二循环风管、第四烘箱排风口、第五烘箱排风口、第六烘箱排风口、第二烘干风机进风口、第二新风阀、第二风机、第一风机排风阀、第二风机排风阀、第三风机排风阀、废气回收管、第三新风阀、第三风机、第四风机排风阀、第四风机、主排风管、第三循环风管;第一烘箱排风口、第二烘箱排风口和第三烘箱排风口全都与第一循环风管的前端通过连接风管固定,第一烘干风机进风口与第一循环风管的后端固定,第四烘箱排风口、第五烘箱排风口和第六烘箱排风口全都与第二循环风管的前端连接,第二烘干风机进风口与第二循环风管的后端固定,主排风管位于第二循环风管的上方且与连接风管固定,第四风机固定在主排风管的末端,废气回收管位于第二烘干风机进风口的右侧,第一风机固定在第一循环风管的后端且位于第三烘箱排风口的后方,第二风机固定在第二循环风管的后端且位于第六烘箱排风口的后方,第三风机固定在第三循环风管的最前端,烘箱排风阀固定在第一烘箱排风口,烘箱排风阀与第一循环风管通过连接风管固定,烘箱进风阀固定在第一循环风管第一烘干风机进风口之间,第一风机排风阀固定在连接风管与主排风管之间,第二风机排风阀固定在连接风管与第三循环风管之间,第三风机排风阀固定在第二风机与主排风管之间,第四风机排风阀固定在第三风机与主排风管之间,第一循环风管、第二循环风管和第三循环风管全都与主排风管通过连接风管固定,第一新风阀固定在第一循环风管的最前端,第二新风阀固定在第二循环风管的最前端,第三新风阀固定在第三循环风管的最前端且位于第三风机的下方。优选地,所述第一新风阀、第二新风阀和第三新风阀全都设有控制柜显示屏。优选地,所述第三循环风管设有压力变送器固定板。优选地,所述第一烘箱排风口的右侧设有膜出口。优选地,所述第四风机设有散热槽。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能够增加排出废气的浓度,降低排风量,杜绝了烘箱内废气的泄露,进而降低了车间异味,从而为车间异味控制打下基础,废气被有效的多次循环,降低电加热能耗,更加节能,操作也十分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第一循环风管1、第一烘箱排风口2、第二烘箱排风口3、第三烘箱排风口4、第一烘干风机进风口5、烘箱排风阀6、烘箱进风阀7、第一新风阀8、第一风机9、连接风管10、第二循环风管11、第四烘箱排风口12、第五烘箱排风口13、第六烘箱排风口14、第二烘干风机进风口15、第二新风阀16、第二风机17、第一风机排风阀18、第二风机排风阀19、第三风机排风阀20、废气回收管21、第三新风阀22、第三风机23、第四风机排风阀24、第四风机25、主排风管26、第三循环风管27;第一烘箱排风口2、第二烘箱排风口3和第三烘箱排风口4全都与第一循环风管1的前端通过连接风管10固定,第一烘干风机进风口5与第一循环风管1的后端固定,第四烘箱排风口12、第五烘箱排风口13和第六烘箱排风口14全都与第二循环风管11的前端连接,第二烘干风机进风口15与第二循环风管11的后端固定,主排风管26位于第二循环风管11的上方且与连接风管10固定,第四风机25固定在主排风管26的末端,废气回收管21位于第二烘干风机进风口15的右侧,第一风机9固定在第一循环风管1的后端且位于第三烘箱排风口4的后方,第二风机17固定在第二循环风管11的后端且位于第六烘箱排风口14的后方,第三风机23固定在第三循环风管27的最前端,烘箱排风阀6固定在第一烘箱排风口2,烘箱排风阀6与第一循环风管1通过连接风管10固定,烘箱进风阀7固定在第一循环风管1第一烘干风机进风口5之间,第一风机排风阀18固定在连接风管10与主排风管26之间,第二风机排风阀19固定在连接风管10与第三循环风管27之间,第三风机排风阀20固定在第二风机17与主排风管26之间,第四风机排风阀24固定在第三风机23与主排风管26之间,第一循环风管1、第二循环风管11和第三循环风管27全都与主排风管26通过连接风管10固定,第一新风阀8固定在第一循环风管1的最前端,第二新风阀16固定在第二循环风管11的最前端,第三新风阀22固定在第三循环风管27的最前端且位于第三风机23的下方。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一号印刷机、二号印刷机和三号印刷机排出的废气在第一烘干风机的作用下,沿同一方向流向第一循环风管后端,然后被第一烘干风机吹送到烘箱进行承印物烘干,第一循环方式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风增浓排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循环风管、第一烘箱排风口、第二烘箱排风口、第三烘箱排风口、第一烘干风机进风口、烘箱排风阀、烘箱进风阀、第一新风阀、第一风机、连接风管、第二循环风管、第四烘箱排风口、第五烘箱排风口、第六烘箱排风口、第二烘干风机进风口、第二新风阀、第二风机、第一风机排风阀、第二风机排风阀、第三风机排风阀、废气回收管、第三新风阀、第三风机、第四风机排风阀、第四风机、主排风管、第三循环风管;第一烘箱排风口、第二烘箱排风口和第三烘箱排风口全都与第一循环风管的前端通过连接风管固定,第一烘干风机进风口与第一循环风管的后端固定,第四烘箱排风口、第五烘箱排风口和第六烘箱排风口全都与第二循环风管的前端连接,第二烘干风机进风口与第二循环风管的后端固定,主排风管位于第二循环风管的上方且与连接风管固定,第四风机固定在主排风管的末端,废气回收管位于第二烘干风机进风口的右侧,第一风机固定在第一循环风管的后端且位于第三烘箱排风口的后方,第二风机固定在第二循环风管的后端且位于第六烘箱排风口的后方,第三风机固定在第三循环风管的最前端,烘箱排风阀固定在第一烘箱排风口,烘箱排风阀与第一循环风管通过连接风管固定,烘箱进风阀固定在第一循环风管第一烘干风机进风口之间,第一风机排风阀固定在连接风管与主排风管之间,第二风机排风阀固定在连接风管与第三循环风管之间,第三风机排风阀固定在第二风机与主排风管之间,第四风机排风阀固定在第三风机与主排风管之间,第一循环风管、第二循环风管和第三循环风管全都与主排风管通过连接风管固定,第一新风阀固定在第一循环风管的最前端,第二新风阀固定在第二循环风管的最前端,第三新风阀固定在第三循环风管的最前端且位于第三风机的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风增浓排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循环风管、第一烘箱排风口、第二烘箱排风口、第三烘箱排风口、第一烘干风机进风口、烘箱排风阀、烘箱进风阀、第一新风阀、第一风机、连接风管、第二循环风管、第四烘箱排风口、第五烘箱排风口、第六烘箱排风口、第二烘干风机进风口、第二新风阀、第二风机、第一风机排风阀、第二风机排风阀、第三风机排风阀、废气回收管、第三新风阀、第三风机、第四风机排风阀、第四风机、主排风管、第三循环风管;第一烘箱排风口、第二烘箱排风口和第三烘箱排风口全都与第一循环风管的前端通过连接风管固定,第一烘干风机进风口与第一循环风管的后端固定,第四烘箱排风口、第五烘箱排风口和第六烘箱排风口全都与第二循环风管的前端连接,第二烘干风机进风口与第二循环风管的后端固定,主排风管位于第二循环风管的上方且与连接风管固定,第四风机固定在主排风管的末端,废气回收管位于第二烘干风机进风口的右侧,第一风机固定在第一循环风管的后端且位于第三烘箱排风口的后方,第二风机固定在第二循环风管的后端且位于第六烘箱排风口的后方,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晓芳
申请(专利权)人:徐晓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