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7696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6 09: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包括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及第二弹性传输导体,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分别包含一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及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分别包含一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及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当第一弹性传输导体与第二弹性传输导体接触时,借由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接触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或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接触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或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接触,以达到开同一个模具即可让两连接器进行导通的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连接器
,尤指一种可利用力臂方式导通接触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
技术介绍
电连接器的种类非常多种,每一种的连接器主要功能即在于将两个电子装置进行信息流的导通,予以进行传输,并且所连接的技术结构是利用端子接触端子的方式导通,而其中一组端子必定为弹性式的端子,另一组必为板状式的端子,以借由弹性式的端子本身的弹力来抵触板状式的端子,使其可顺利的接触并导通。然而上述电连接器于使用时,确实存在下列问题与缺失尚待改进:虽然前述电连接器得以进行信息的串流导通,但因两组端子皆为不同型态,一个为弹性式,一个为板状式,因此在工厂开模上必须开两组模具,成本相对较高,导致产业竞争力无法提升。所以,要如何解决上述习用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故,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有鉴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终设计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利用力臂方式导通接触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可加速生产及节省成本。基于此,本专利技术主要采用下列技术手段,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主要包括:多个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分别包含一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一由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一由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及一由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及多个分别设于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分别包含一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一由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一由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及一由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进一步,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与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相互抵持接触。进一步,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与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相互抵持接触。进一步,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与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相互抵持接触。进一步,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及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乃与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及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相互抵持接触。进一步,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设于一第一绝缘胶体内,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设于一第二绝缘胶体内。进一步,该第一绝缘胶体上具有多个将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进行隔离的第一隔栅部,该第二绝缘胶体上具有多个将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进行隔离的第二隔栅部。进一步,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与一第一基板电性连接,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与一第二基板电性连接。进一步,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借表面贴附方式与该第一基板电性连接,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借表面贴附方式与该第二基板电性连接。进一步,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与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的交界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与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的交界处在同一水平面上,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于其一侧处设有一第一封胶,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于其一侧处设有一第二封胶。采用上述技术手段后,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通过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及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的相互搭配接触,让工厂在生产时只需要使用一种模具即可,无须如习知技术开两个模具,而达到可加速生产及节省成本,具体而言,当第一弹性传输导体与第二弹性传输导体接触导通时,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可选择性接触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或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相对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可选择性接触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或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如此,意谓,当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及第二弹性传输导体接触时,因两者的结构可说是完全相同,故,可大幅减少生产时所花费的成本。借由上述技术,可针对习用电连接器所存在的虽然前述电连接器得以进行信息的串流导通,但因两组端子皆为不同型态,一个为弹性式,一个为板状式,因此在工厂开模上必须开两组模具,成本相对较高,导致产业竞争力无法提升的问题点加以突破,达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透视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图1A-A线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传输导体俯视图一。图4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透视图二。图5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图4B-B线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传输导体俯视图二。图7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结合示意图一。图8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结合示意图二。图9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结合示意图三。图10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结合示意图四。【符号说明】第一弹性传输导体1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11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12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13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14第一绝缘胶体2第一隔栅部21第一封胶3第二弹性传输导体4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41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42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43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44第二绝缘胶体5第二隔栅部51第二封胶6。具体实施方式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构造,兹绘图就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一至传输导体俯视图二,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专利技术包括:多个设于一第一绝缘胶体2内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1,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1乃分别包含一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11、一由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11延伸形成且于一侧处设有一第一封胶3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12、一由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12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13、及一由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13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14,而前述的第一绝缘胶体2上具有多个第一隔栅部21,乃将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1进行隔离;及多个设于一第二绝缘胶体5内且位于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1一侧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4,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4乃分别包含一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41、一由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41延伸形成且于一侧处设有一第二封胶6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42、一由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42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43、及一由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43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44,而前述的第二绝缘胶体5上具有多个第二隔栅部51,乃将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4进行隔离;一与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11电性连接的第一基板,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11与第一基板的连接方式为表面贴附;一与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41电性连接的第二基板,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41与第二基板的连接方式为表面贴附。另外更重要的是,由图2及图5可看出,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11乃与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12、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13的交界处在同一水平面上,而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41乃与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42、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43的交界处在同一水平面上。请同时配合参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 多个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分别包含一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一由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一由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及一由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及 多个分别设于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分别包含一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一由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一由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及一由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多个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分别包含一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一由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一由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及一由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及多个分别设于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分别包含一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一由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一由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及一由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与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相互抵持接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与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相互抵持接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与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相互抵持接触。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及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轩禾林昱宏
申请(专利权)人:岱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