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03838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5 0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电连接器及与之对接的对接连接器,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绝缘本体设置有两个对接槽,每一导电端子包括具有凸伸入对接槽的第一接触部的第一弹性臂及具有凸伸入对接槽的第二接触部的第二弹性臂;对接连接器具有对接本体及固持于对接本体的平板状的对接端子,其具有相对的两个板面及相对的两个切割面;对接端子插入对接槽而与第一、第二接触部相接触;第一接触部弹性抵接在对接端子的其中一个板面,第二接触部弹性抵接在对接端子的其中一个切割面。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能够稳定可靠地夹持于对接端子,电性性能可靠。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its combination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ombination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including electrical connectors and docking connectors. The electrical connectors include an insulating body and a conductive terminal housed in the insulating body. The insulating body is provided with two docking grooves. Each conductive terminal includes a first elastic arm with a first contact part protruding into the docking groove and a second contact part with a protruding docking groove. Two elastic arms; a butt connector has a butt body and a flat butt terminal fixed on the butt body, which has two opposite plates and two opposite cutting surfaces; the butt terminal is inserted into the butt groove and contacted with the first and second contact parts; the first contact part is elastically butted to one of the plate surfaces of the butt terminal, and the second contact part is elastically butted to one of the butt terminals. A cutting surface. The first contact part and the second contact part can be clamped on the docking terminal stably and reliably, and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is reli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合,尤其涉及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的配合方式。
技术介绍
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第CN201610406094.1号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电连接器及与之对接的对接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一对平板部,所述绝缘本体凹设有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具有相对的两个分别固持所述平板部的侧壁,所述平板部的相对两端错位延伸有一对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具有突伸入所述收容空间的接触部。对接连接器包括平板状对接端子。接触部与平板状对接端子配合。该种配合方式稳定性欠缺,从而导致电气性能较差。有必要提供一种配合稳定且电气性能较佳的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配合稳定且电气性能较佳的电连接器组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至少一对接槽,所述对接槽由四个侧壁围设而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平框部及位于平框部中央的中空区域,所述平框部固持于其中一个侧壁,所述平框部包括相对的第一边与第二边,以及连接第一边与第二边的第三边与第四边,所述第一边与第二边分别向所述中空区域内延伸有第一弹性臂,每一第一弹性臂具有凸伸入所述对接槽的第一接触部,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自所述平框部的第三边弯折形成的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包括连接于所述平框部的基部及自基部延伸并凸伸入所述对接槽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第二弹性臂具有弹性变形方向,其中第一弹性臂的弹性变形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弹性臂的弹性变形方向。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从不同方向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接触,从而使配合更稳定,电气性能更佳。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电连接器及与之对接的对接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置有两个对接槽,每一导电端子包括具有凸伸入对接槽的第一接触部的第一弹性臂及具有凸伸入对接槽的第二接触部的第二弹性臂;所述对接连接器具有对接本体及固持于所述对接本体的对接端子,所述对接端子为平板状,其具有相对的两个板面及相对的两个切割面;所述对接端子插入对接槽而与第一、第二接触部相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弹性抵接在所述对接端子的其中一个板面,所述第二接触部弹性抵接在所述对接端子的其中一个切割面。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从不同方向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接触,从而使配合更稳定,电气性能更佳。【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4所示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6是图1所示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的配合图。图7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8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沿B-B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合100包括电连接器10及与之对接的对接连接器20。所述电连接器10包括绝缘本体11及收容于绝缘本体11内的至少一对导电端子12及包覆于绝缘本体11外的金属壳体13。所述对接连接器20包括对接本体21、固持于对接本体21的对接端子22及包覆于对接本体21外的遮蔽壳体23。请参图3至图5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的绝缘本体11具有第一对接面128及与所述第一对接面128相对的第一安装面129。所述绝缘本体11设置有两个自所述第一对接面128贯通所述第一安装面129的对接槽110。所述对接槽110由四个侧壁111围设而成。每个对接槽110内收容有一对导电端子12。每个导电端子12包括平框部120及位于平框部120中央的中空区域。所述一对导电端子12的平框部120分别固持于所述对接槽110相对的两个侧壁111。所述金属壳体13为自上向下组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外,所述绝缘本体11向外凸伸有第一凸块部112,所述金属壳体13向下开设有架设于所述第一凸块部112以防止所述金属壳体13向下运动的第一开口131。所述金属壳体13还设置有向内凹设的向上抵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1外的限制所述金属壳体13向上运动的第一弹片132,为更有效地防止所述金属壳体13向上运动,所述绝缘本体11外对应所述第一弹片132处凹设有供所述第一弹片132抵持于内的第一凹陷113。请参阅图5至图6,所述平框部120包括相对的第一边121与第二边123,以及连接第一边121与第二边123的第三边125与第四边127。所述第一边121与第二边123分别向所述中空区域内延伸有第一弹性臂124,每一第一弹性臂124具有凸伸入所述对接槽110的第一接触部1240。所述第一边121延伸出的第一接触部1240与第二边123延伸出的第一接触部1240彼此错开设置。所述第一边121延伸出第一接触部1240与第二边123延伸出的第一接触部1240在垂直于平框部120的方向上位于同一高度上。所述对接槽110的相对两个侧壁111上的正对的两个第一弹性臂124的第一接触部1240呈彼此交错排列。所述导电端子12还包括自所述平框部120的第三边125弯折形成的第二弹性臂126,所述第二弹性臂126包括连接于所述平框部120的基部1260及自基部1260延伸并凸伸入所述对接槽110的第二接触部1261。两个导电端子12的第二接触部1261分别位于不同侧。所述第一、第二弹性臂124、126具有弹性变形方向,其中第一弹性臂124的弹性变形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弹性臂126的弹性变形方向。详细的,所述导电端子12的第一边121延伸有接脚122,所述第二弹性臂126的基部1260自第三边125邻近第一边121处延伸出,所述第二接触部1261则位于远离第一边121处。所述导电端子12中邻近第二弹性臂126的其中一个第一弹性臂124自所述第二边123延伸出,其上第一接触部1240邻近第一边121。结合图1,图2,图6、图7及图8,所述对接连接器20的对接本体21具有第二对接面211及与所述第二对接面211相对的第二安装面212,所述对接本体21贯穿所述第二对接面211与所述第二安装面212设有固持所述对接端子22的固持槽213,所述对接端子22具有固持于所述固持槽213内的固持部221及延伸出对接本体21的第二对接面211的板状对接部222,所述板状对接部222插入对接槽110而与第一、第二接触部1240、1261相接触。定义所述电连接器1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对接的方向为对接方向。每一平框部120设置有两个第一弹性臂124,固持于所述两侧壁111的平框部120沿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相正对设置,相正对的平框部120中的同向延伸的第一弹性臂124沿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错开设置而相向延伸的第一弹性臂124则相对设置。所述板状对接部222具有相对的两个板面223及相对的两个切割面224,所述第一接触部1240弹性抵接在所述对接端子22的其中一个板面223,每一导电端子12的两个第一弹性臂124同时接触同一板面223。所述第二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至少一对接槽,所述对接槽由四个侧壁围设而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平框部及位于平框部中央的中空区域,所述平框部固持于其中一个所述侧壁,所述平框部包括相对的第一边与第二边,以及连接第一边与第二边的第三边与第四边,所述第一边与第二边分别向所述中空区域内延伸有第一弹性臂,每一所述第一弹性臂具有凸伸入所述对接槽的第一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自所述平框部的第三边弯折形成的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包括连接于所述平框部的基部及自基部延伸并凸伸入所述对接槽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第二弹性臂具有弹性变形方向,其中第一弹性臂的弹性变形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弹性臂的弹性变形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至少一对接槽,所述对接槽由四个侧壁围设而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平框部及位于平框部中央的中空区域,所述平框部固持于其中一个所述侧壁,所述平框部包括相对的第一边与第二边,以及连接第一边与第二边的第三边与第四边,所述第一边与第二边分别向所述中空区域内延伸有第一弹性臂,每一所述第一弹性臂具有凸伸入所述对接槽的第一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自所述平框部的第三边弯折形成的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包括连接于所述平框部的基部及自基部延伸并凸伸入所述对接槽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第二弹性臂具有弹性变形方向,其中第一弹性臂的弹性变形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弹性臂的弹性变形方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延伸出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二边延伸出的第一接触部彼此错开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延伸出第一接触部与第二边延伸出的第一接触部在垂直于平框部的方向上位于同一高度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槽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导电端子,两个导电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分别位于不同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俊赵越超徐国峻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