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惠琼专利>正文

一种应用于车体的折叠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7065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6 06: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车体的折叠架,涉及折叠车技术领域,其包括连接把手和前轮的前车架、安装后车轮的后车架及下梁,在前车架、后车架及下梁相互连接的任一枢轴连接处设置有滑动机构,滑动机构包括滑动枢轴以及供滑动枢轴滑动的导向槽,导向槽的两端设置有截面为优弧面的锁孔,锁孔对应处的滑动枢轴上相对设置有间距小于滑动枢轴直径的两个平面,滑动枢轴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带动滑动枢轴旋转的把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折叠车架折叠后不够紧凑及缺少减震装置的问题。

A Folding Frame for Car Body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folding frame applied to the car body,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folding car. The folding frame comprises a front frame connecting handle and front wheel, a rear frame and a lower beam for installing rear wheels. A sliding mechanism is arranged at any pivot connection where the front frame, the rear frame and the lower beam are interconnected. The sliding mechanism includes a sliding pivot and a guide groove for sliding pivot, and a guide groove for sliding pivot. The two ends of the sliding pivot are provided with keyholes with excellent arc cross-sec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sliding pivot of the keyhole is relatively provided with two planes with spacing less than the diameter of the sliding pivot. The one end of the sliding pivot is fixed with a handle to drive the rotation of the sliding pivot. The problem that folding frame is not compact enough after folding and lack of shock absorber is solved in the prior 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车体的折叠架
本技术涉及折叠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折叠车车体上的折叠架。
技术介绍
轻型折叠车在世界上被广泛地使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折叠车更加趋向于简单轻便、便于携带,由于这些优点,近年来轻型折叠车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轻型折叠车的折叠,主要是要将前后轮折叠起来,前后轮折叠起来关键是车架的折叠,目前市场上折叠车架的款式比较多,但一般的轻型折叠车辆的车架折叠后,体积仍然很大,并且由于结构限制,绝大多数折叠车的坐垫下方缺少减震装置,影响折叠车的使用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车体的折叠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折叠车架折叠后不够紧凑及缺少减震装置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应用于车体的折叠架,其包括连接把手和前轮的前车架、安装后车轮的后车架及下梁,前车架的上部与后车架的上部枢轴连接;下梁的两端分别枢轴连接于前车架的下部和后车架的中部,在下梁邻近后车架的一端枢轴连接有坐垫支架,坐垫支架的底部枢轴连接有减震杆,减震杆远离坐垫支架的一端枢轴连接于后车架上;在前车架、后车架及下梁相互连接的任一枢轴连接处设置有滑动机构,滑动机构包括滑动枢轴以及供滑动枢轴滑动的导向槽,导向槽的两端设置有截面为优弧面的锁孔,锁孔对应处的滑动枢轴上相对设置有间距小于滑动枢轴直径的两个平面,滑动枢轴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带动滑动枢轴旋转的把手。进一步地,后车架及下梁均由相对设置的两块支撑件构成,前车架均位于后车架及下梁的两块支撑件之间,下梁及坐垫支架均位于后车架的两块支撑件之间。使折叠架在折叠时,前车架和下梁均能够最大限度地容纳于后车架的两块支撑件之间,使折叠架折叠后的体积减少,方便携带。优选地,滑动机构设置于下梁与后车架连接的枢轴处,导向槽设置于后车架上并向前车架方向延伸,滑动枢轴上套接有扭簧,扭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滑动枢轴和下梁上。下梁与后车架连接的枢轴作为滑动机构的滑动枢轴,在折叠时滑动枢轴沿导向槽向前车架顶部方向滑动,滑动枢轴(即下梁与后车架连接的枢轴)移动以后,后车架两支撑件之间没有阻挡,使坐垫支架和/或下梁能够容纳于后车架内,从而最大限度地缩小了折叠架的体积。滑动枢轴在滑动到导向槽顶部的锁孔里后扭簧能够帮助把手自动复位,把手带动枢轴自动进入锁止状态。优选地,滑动机构设置于下梁与后车架连接的枢轴处,导向槽设置于下梁上并向前车架方向延伸,滑动枢轴上套接有扭簧,扭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滑动枢轴和后车架上。滑动机构设置于不同的枢轴连接处,可以根据应用车体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增加了本折叠架的适用范围。进一步地,在邻近导向槽两端的锁孔处设置有限制把手转动的第一限位块。用限位块限制把手的转动,即限制了滑动枢轴的转动,防止滑动枢轴过度转动后不利于滑动或锁止。进一步地,坐垫支架、下梁及后车架均套接于滑动枢轴上,下梁位于构成后车架的两块支撑件之间,坐垫支架位于构成下梁的两块支撑件之间。此种布置可减少折叠架的组成部件,减少重量及加工成本,并且利于折叠效果的提升。坐垫支架上固定连接有提手。在折叠时提手方便操作者握住进行提拉,以达到省力和增加舒适性的目的。优选地,滑动机构设置于前车架与后车架连接的枢轴处,导向槽设置于前车架上并向前车架安装把手的方向延伸,滑动枢轴上套接有扭簧,扭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把手和后车架上。进一步地,滑动枢轴上设置有限定其转动角度的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帮助操作者准确控制滑动枢轴的转动角度,防止误操作,影响使用。进一步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于滑动枢轴外圆周面上且沿其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二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第三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绕滑动枢轴呈90°分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中的折叠架在展开时,前车架、后车架及下梁构成一个三角形,后车架、坐垫支架及减震杆构成一个三角形,当滑动机构锁止后便具有极佳的稳固性和承重能力,并且整个折叠架构成一个整体联动机构,能够快速高效地收拢折叠。将坐垫支架与下梁枢轴连接,下梁两端分别枢轴连接于前车架及后车架上,使得坐垫支架可以相对于下梁有一定幅度的转动,从而在坐垫支架下方可以设置减震杆来增加使用者的舒适性。将滑动机构内的滑动枢轴直接替代该处的枢轴连接的枢轴,使本折叠架的的结构更加紧凑;导向槽的设置将解锁后的滑动枢轴的运动限定在平移上,而不影响滑动枢轴连接的部件之间的相互转动;随着滑动枢轴沿导向槽滑动,与前车架呈一定角度的下梁、后车架及坐垫支架逐渐变成与前车架接近平行的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了折叠架的体积,使折叠架变得轻便易携带。滑动机构的锁止与解锁通过滑动枢轴上相对设置的两个平面处在锁孔中的不同位置来实现,该结构加工容易、易于控制加工效果,在切换锁止、解锁两种状态时只需转动把手即可,操作简单、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滑动机构设置于后车架与下梁枢轴连接处且向前车架顶部滑动的折叠架展开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方向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所示的折叠架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滑动机构设置于后车架与下梁枢轴连接处且向前车架底部滑动的折叠架展开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所示的折叠架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滑动机构设置于前车架与后车架枢轴连接处的折叠架展开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B方向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6中所示的折叠架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滑动机构锁止后滑动枢轴与锁孔的配合图。图10为滑动机构解锁后滑动枢轴与锁孔的配合图。图11为图1所示的折叠架应用于电动车上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的电动车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前车架;2、后车架;3、下梁;4、坐垫支架;41、提手;5、减震杆;6、滑动机构;61、滑动枢轴;62、导向槽;63、锁孔;65、把手;66、第一限位块;67、扭簧;68、限位机构;681、第二限位块;682、第三限位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
的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但应该清楚,本技术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技术构思的专利技术创造均在保护之列。如图1~图10所示,该应用于车体的折叠架包括连接把手和前轮的前车架1、安装后车轮的后车架2及下梁3,前车架1的上部与后车架2的上部枢轴连接;下梁3的两端分别枢轴连接于前车架1的下部和后车架2的中部,即前车架1、后车架2和下梁3构成三角形,作为整个折叠架具有稳定性的基础。前车架1与后车架2的枢轴连接处位于前车架1的上部,下梁3与前车架1的枢轴连接处位于前车架1的下部,下梁3与后车架2的枢轴连接处位于后车架2的中前部。在下梁3邻近后车架2的一端枢轴连接有坐垫支架4,坐垫支架4的底部枢轴连接有减震杆5,减震杆5远离坐垫支架4的一端枢轴连接于后车架2上。在后车架2与前车架1或下梁3的枢轴连接处设置有滑动机构6。滑动机构6为本方案中折叠架的锁止机构。滑动机构6包括滑动枢轴61以及供滑动枢轴61滑动的导向槽62,导向槽62的两端设置有截面为优弧面的锁孔63,锁孔63对应处的滑动枢轴61上相对设置有间距小于滑动枢轴直径的两个平面,滑动枢轴6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带动滑动枢轴61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车体的折叠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架(1)、后车架(2)及下梁(3),所述前车架(1)的上部与所述后车架(2)的上部枢轴连接;所述下梁(3)的两端分别枢轴连接于所述前车架(1)的下部和所述后车架(2)的中部;在所述下梁(3)邻近所述后车架(2)的一端枢轴连接有坐垫支架(4),所述坐垫支架(4)的底部枢轴连接有减震杆(5),所述减震杆(5)远离所述坐垫支架(4)的一端枢轴连接于所述后车架(2)上;在所述前车架(1)、后车架(2)及下梁(3)相互连接的任一枢轴连接处设置有滑动机构(6);所述滑动机构(6)包括滑动枢轴(61)以及引导滑动枢轴(61)滑动方向的导向槽(62),所述导向槽(62)的两端设置有截面为优弧面的锁孔(63),所述锁孔(63)对应处的滑动枢轴(61)上相对设置有间距小于滑动枢轴直径的两个平面,所述滑动枢轴(6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带动所述滑动枢轴(61)旋转的把手(6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车体的折叠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架(1)、后车架(2)及下梁(3),所述前车架(1)的上部与所述后车架(2)的上部枢轴连接;所述下梁(3)的两端分别枢轴连接于所述前车架(1)的下部和所述后车架(2)的中部;在所述下梁(3)邻近所述后车架(2)的一端枢轴连接有坐垫支架(4),所述坐垫支架(4)的底部枢轴连接有减震杆(5),所述减震杆(5)远离所述坐垫支架(4)的一端枢轴连接于所述后车架(2)上;在所述前车架(1)、后车架(2)及下梁(3)相互连接的任一枢轴连接处设置有滑动机构(6);所述滑动机构(6)包括滑动枢轴(61)以及引导滑动枢轴(61)滑动方向的导向槽(62),所述导向槽(62)的两端设置有截面为优弧面的锁孔(63),所述锁孔(63)对应处的滑动枢轴(61)上相对设置有间距小于滑动枢轴直径的两个平面,所述滑动枢轴(6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带动所述滑动枢轴(61)旋转的把手(6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车体的折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架(2)及下梁(3)均由相对设置的两块支撑件构成,所述前车架(1)均位于所述后车架(2)及下梁(3)的两块支撑件之间,所述下梁(3)及所述坐垫支架(4)均位于所述后车架(2)的两块支撑件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车体的折叠架,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下梁(3)与所述后车架(2)连接枢轴处的所述滑动机构(6),其导向槽(62)设置于所述后车架(2)上并向前车架(1)方向延伸,其滑动枢轴(61)上套接有扭簧(67),所述扭簧(67)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滑动枢轴(61)和所述下梁(3)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车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惠琼
申请(专利权)人:李惠琼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