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料带式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3147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8 02: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料带式注塑模具,属于模具领域,该注塑模具包括下模座以及设置于下模座下方的模架,所述下模座的上端面设置有呈“回”字型的安装框,所述下模座的上端面设置有若干隔挡件并形成模腔,所述模仁设置于模腔内,所述安装框于模仁的一侧设置有供料带穿过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联动连接有带动料带上下移动的植入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植入机构带动料带上下移动而自动进入模腔内进行注塑,相比与传统的压入方式,能够有效避免料带的进入模腔时产生损伤,提高了良品率。

A Belt Injection Mold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elt-type injection mould, which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moulds. The injection mould comprises a lower mould base and a mould frame arranged under the lower mould base. The upper end face of the lower mould base is provided with a \back\ type installation frame. The upper end face of the lower mould base is provided with a number of partitions and forms a mould cavity. The mould core is arranged in the mould cavity, and the installation frame is arranged in one of the mould nuts. The side is provided with a limiting member through which the feeding belt passes, and the limiting member is connected with an implantation mechanism which drives the feeding belt to move up and down.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following beneficial effects: the material belt is driven up and down by the implanting mechanism and automatically enters the mould cavity for injection, which can effectively avoid damage when the material belt enters the mould cavity and improve the yield of good product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ress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料带式注塑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料带式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度的工具。注塑成型时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公告号为CN20448131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连接器模内注塑塑胶主体料带,包括料带本体,料带本体一侧边缘间隔设有多块端子固定板,每个端子固定板上均连接有一塑胶主体,料带本体上间隔设有多个固定孔,料带本体的两侧边缘均间隔设有多个固定缺口。公告号为CN20665358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注塑成型模具的组成结构,包括整形调整装置、注塑成型模具以及拉料装置,料带一次经过整形调整装置、注塑成型模具以及拉料装置;整形调整装置包括上整形压轮组和下整形压轮组,料带从上整形压轮组和下整形压轮组之间形成的整形通道经过,并进入到注塑成型模具;注塑成型模具包括成型模具以及设置于成型模具前后两进口的进料导引组件以及出料导引组件,料带穿过进料导引组件以及出料导引组件进出成型模具;拉料装置包括拉料气缸和压紧组件,拉料气缸控制压紧组件沿料带向后工序方向移动以及复位,压紧组件通过压紧气缸的驱动对料带进行压合和松开。传统的料带式注塑模具,通常采用下压的方式将料带的待加工部分压入模腔内进行注塑成型,但是这种压入的方式容易对料带产生损伤,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料带式注塑模具,能够将料带自动植入模腔内,能够有效避免料带产生损伤。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料带式注塑模具,包括下模座以及设置于下模座下方的模架,所述下模座的上端面设置有呈“回”字型的安装框,所述下模座的上端面设置有若干隔挡件并形成模腔,所述模仁设置于模腔内,所述安装框于模仁的一侧设置有供料带穿过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联动连接有带动料带上下移动的植入机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植入机构带动料带上下移动而自动进入模腔内进行注塑,相比与传统的压入方式,能够有效避免料带的进入模腔时产生损伤,提高了良品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模架从下至上分别包括能够通过驱动源的带动进行上下升降的底板、和升降板,所述底板的上端面设置有若干依次贯穿升降板、下模座以及安装框的第一顶杆,所述安装板的上端面设置有若干依次贯穿下模座以及安装框的第二顶杆,若干所述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均与限位件的下端面相抵接,所述第一顶杆套设有与底板的上端面相抵触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二顶杆套设有与升降板的上端面相抵触的第二弹簧,所述下模座的下端面设置有若干分别限制底板和升降板最大下降距离的限位杆,所述植入机构位于底板上并能够使底板相对于升降板在上升和下降时获得额外位移距离。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注塑机机台上的推杆推动底板和升降板向上移动,进而通过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将限位件顶出使得料带脱模,同时通过植入机构带动底板进一步获得额外的上升距离,使得限位件将料带抬升至传统的进料高度进行进料;同理,通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复位作用使得升降板降到最低处时,底板能够相对升降板获得额外的下降距离。进料完成后,注塑机机台上的推杆回缩,通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复位作用使得限位件向下移动,通过植入机构带动底板进一步获得额外的下降距离,使得限位件自动带动料带植入模腔内,其定位精确且有效避免了料带的损伤,良品率高。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植入机构包括设置于下模座下端面并贯穿升降板的推杆,所述底板贯穿有供推杆穿过的通孔,所述底板内滑动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推杆的侧壁均设置有能够相互贴合的导向斜面,所述滑块与推杆能够始终保持相互抵触,所述滑块的上端面设置有与升降板的下端面相抵触的固定杆,所述升降板贯穿有插孔,所述滑块与推杆相互远离时固定杆能够插入插孔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底板上升的过程中,推杆相对底板向下移动,进而通过与滑块相互贴合的导向斜面将滑块推开,在这个过程中,固定杆始终与升降板相互抵触使得升降板和底板之间保持与固定杆长度相等的距离,随着滑块的滑动固定杆插入插孔内,底板能够获得额外的上升距离,而该上升距离与固定杆的长度相等;同理,在底板下降复位的过程中,由于滑块和固定杆能够始终保持相互抵触,在下降过程中,底板能够获得额外的下降距离。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的上端面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侧壁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板的上端面贯穿有与安装槽相连通的活动孔,所述活动孔供推杆穿过以及滑块进行滑动,所述滑块的下端面设置有位于安装槽内的限位块,所述活动孔的内壁设置有与滑块相抵触的复位弹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复位弹簧使得滑块与推杆始终保持抵触,保证了滑块与推杆之间的联动性,而安装槽与限位块的配合设置,保证了滑块位移的稳定性且便于滑块的安装,其机构简单便于安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块的侧壁开设有让位槽,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让位槽的槽底相抵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弹簧的一端设置于让位槽内,提高了弹簧的长度进而提高了弹簧的回复力,并且提高了弹簧在伸缩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有效将降低了弹簧的空间占有率,优化了空间布局,更加便于安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件包括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所述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之间的一侧开设有供料带穿过的料道槽,所述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于料道槽两端的开口处均开设有导向斜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即将限位件分设为上限位板和限位板,便于料道槽和导向斜槽的加工,且导向斜槽对料带具有导向作用,保证了料道在进入料道槽内时不会产生折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件的上端面贯穿有若干与料带上的通孔位置相对应的定位孔,所述模仁的上端面设置若干与定位孔位置相对的定位针,所述限位件的位移距离达到最高处时定位针位于下限位板中的通孔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位针和定位孔的设置,在料带的植入过程中定位针将会依次穿过下限位板的通孔、料带的通孔,有效保证了料带在注塑过程中能够在料道槽内保持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植入机构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植入机构分别位于限位件长度方向的两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地板和升降板之间通过滑块与固定杆进行分隔,两个植入机构更有利于提高植入过程的稳定性,保证了模架在工作过程中的平稳性,进而提高了弹簧等工件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了模架的使用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件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限位件均与安装框呈可拆卸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件设置为两个,使得该注塑模具能够同时对两条料带同时进行加工,且植入机构与模架等结构能够共用,在提高加工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植入机构带动料带上下移动而自动进入模腔内进行注塑,相比与传统的压入方式,能够有效避免料带的进入模腔时产生损伤,提高了良品率;2.注塑机机台上的推杆推动底板和升降板向上移动,进而通过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将限位件顶出使得料带脱模,同时通过植入机构带动底板进一步获得额外的上升距离,使得限位件将料带抬升至传统的进料高度进行进料;进料完成后,注塑机机台上的推杆回缩,通过第一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料带式注塑模具,包括下模座(1)以及设置于下模座(1)下方的模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1)的上端面设置有呈“回”字型的安装框(2),所述下模座(1)的上端面设置有若干隔挡件并形成模腔,模仁设置于模腔内,所述安装框(2)于模仁的一侧设置有供料带穿过的限位件(4),所述限位件(4)联动连接有带动料带上下移动的植入机构(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料带式注塑模具,包括下模座(1)以及设置于下模座(1)下方的模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1)的上端面设置有呈“回”字型的安装框(2),所述下模座(1)的上端面设置有若干隔挡件并形成模腔,模仁设置于模腔内,所述安装框(2)于模仁的一侧设置有供料带穿过的限位件(4),所述限位件(4)联动连接有带动料带上下移动的植入机构(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料带式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架(3)从下至上分别包括能够通过驱动源的带动进行上下升降的底板(31)、安装板(32)和升降板(33),所述底板(31)的上端面设置有若干依次贯穿升降板(33)、下模座(1)以及安装框(2)的第一顶杆(35),所述安装板(32)的上端面设置有若干依次贯穿下模座(1)以及安装框(2)的第二顶杆(37),若干所述第一顶杆(35)和第二顶杆(37)均与限位件(4)的下端面相抵接,所述第一顶杆(35)套设有与底板(31)的上端面相抵触的第一弹簧(36),所述第二顶杆(37)套设有与升降板(33)的上端面相抵触的第二弹簧(38),所述下模座(1)的下端面设置有若干分别限制底板(31)和升降板(33)最大下降距离的限位杆(5),所述植入机构(6)位于底板(31)上并能够使底板(31)相对于升降板(33)在上升和下降时获得额外位移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料带式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机构(6)包括设置于下模座(1)下端面并贯穿升降板(33)的推杆(61),所述底板(31)贯穿有供推杆(61)穿过的通孔,所述底板(31)内滑动设置有滑块(62),所述滑块(62)与推杆(61)的侧壁均设置有能够相互贴合的导向斜面(7),所述滑块(62)与推杆(61)能够始终保持相互抵触,所述滑块(62)的上端面设置有与升降板(33)的下端面相抵触的固定杆(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建伟程牧李璐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意华接插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