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2504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7 2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融合器,包括固定块、上盖板、下盖板、驱动撑开机构,固定块为内设空腔的框体结构,驱动撑开机构设置在空腔中,上盖板与下盖板分别盖设在固定块的上下面上,上盖板与下盖板上设置的植骨窗口与空腔相连通,驱动撑开机构包括调节螺杆、左调节块、右调节块,调节螺杆转动设置在固定块上,左调节块和右调节块分别通过螺纹连接在调节螺杆的左右两侧,上盖板与下盖板的左侧分别与左调节块相配合,上盖板与下盖板的右侧分别与右调节块相配合,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沿轴向运动,带动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靠拢或远离。本发明专利技术融合器结构稳定,增强了椎间融合器骨性融合效果。

A Fusion Device

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edical devices, and specifically relates to a fusion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fixing block, an upper cover plate, a lower cover plate and a driving opening mechanism. The fixing block is a frame structure with an inner cavity. The driving opening mechanism is arranged in the cavity. The upper cover plate and the lower cover plate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the upper and lower surfaces of the fixing block, and the bone grafting window arranged on the upper cover plate and the lower cover plate is connected with the cavity to drive. The movable opening mechanism includes adjusting screw, left adjusting block and right adjusting block. The adjusting screw rotates on the fixed block. The left adjusting block and the right adjusting block are connected to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adjusting screw through threads respectively. The left side of the upper cover plate and the lower cover plate are respectively matched with the left adjusting block, the right side of the upper cover plate and the lower cover plate are matched with the right adjusting block, and the left adjusting block and the right adjusting block are along the right adjusting block. Axial motion drives the upper cover plate and the lower cover plate close to or away from each other. The fusion device of the invention has stable structure and enhances the bone fusion effect of the intervertebral fus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融合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脊椎间的融合器。
技术介绍
脊柱是哺乳类脊椎动物的“生命之柱”,尤其是在物竞天择的进化演变中脱颖而出的直立行走的人类。生命在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支配下,经历着发生—发展—衰退—消亡,以此周而复始;而作为“生命之柱”的脊椎,也必然被这一规律支配。因此,在青壮年生命的巅峰之后,衰减退变是每一个生命个体中的脊柱必然经历的过程。由于肿瘤、骨折、感染等等多种原因都可能导致椎体损坏的病例发生。在治疗这些患者时,目前采用的方式是在损坏的椎体间植入一个融合器体,使骨组织产生爬行替代,从而修复损坏的椎体,然而传统的椎体融合器体高度固定,而人体的椎间高度因人而异,在手术中难以通过调整融合器体的高度来适配患者的需求,容易影响治疗效果。CN107174383A的专利技术专利具体公开了一种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由融合接触机构和驱动撑开机构组成,融合接触机构由上器座和下器座组成,所述的驱动放置机构由调节螺杆、左调节块、右调节块组成,通过调节螺杆的转动带动左调节块和右调节块同时向内侧移动,进而拉开上器座和下器座之间的距离实现融合器的撑开,具有利用椎间融合器的撑开力,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实现解除压迫,恢复脊椎生理曲度,椎间融合器骨性融合,保障脊柱稳定等优点。但是该种融合器的结构不够稳定,且骨植入物量不大,椎间融合器骨性融合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更稳定的融合器,且增大了融合器的骨植入物量,增强了椎间融合器骨性融合效果。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融合器,包括固定块、上盖板、下盖板、驱动撑开机构,固定块为内设空腔的框体结构,驱动撑开机构设置在空腔中,上盖板与下盖板分别盖设在固定块的上下面上,上盖板与下盖板上设置的植骨窗口与空腔相连通,驱动撑开机构包括调节螺杆、左调节块、右调节块,调节螺杆转动设置在固定块上,左调节块和右调节块分别通过螺纹连接在调节螺杆的左右两侧,上盖板与下盖板的左侧分别与左调节块相配合,上盖板与下盖板的右侧分别与右调节块相配合,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沿轴向运动,带动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靠拢或远离。此处上、下盖板与左、右调节块相配合的方式,可以采用斜面配合或连杆配合等其他任何方式,以能够实现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沿轴向运动,带动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靠拢或远离为目的。优选地,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沿轴向同向运动,带动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靠拢或远离,即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沿轴向同向一侧运动,带动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靠拢,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沿轴向同向另一侧运动,带动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远离。优选地,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沿轴向反向运动,带动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靠拢或远离,此处反向运动解释为相反方向运动,包括相向运动和背向运动,即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沿轴向相向运动,带动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远离,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沿轴向背向运动,带动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靠拢,或反之。进一步优选地,上盖板与下盖板的左侧分别与左调节块通过斜面相配合,上盖板与下盖板的右侧分别与右调节块通过斜面相配合,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沿轴向运动,带动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靠拢或远离。优选地,上盖板的下方两端分别设有向左或右同一侧方向倾斜的上楔面,上楔面的中部设有上楔槽,上盖板的下方中部设有用于放置驱动撑开机构的上放置槽腔,下盖板的上方两端分别设有与上楔面镜像对称的下楔面,下楔面的中部设有与上楔槽对称的下楔槽,下盖板的上方中部设有与上放置槽腔相配合的下放置槽腔,上放置槽腔与下放置槽腔配合形成驱动撑开机构放置腔,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的上方分别设有与上楔面配合的侧上楔面,侧上楔面上设有与上楔槽配合的侧上楔座,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的下方分别设有与下楔面配合的侧下楔面,侧下楔面上设有与下楔槽配合的侧下楔座,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的中部设有正旋螺纹孔,调节螺杆上设有正旋螺纹,调节螺杆的左端与左调节块相连接,右端穿过驱动撑开机构放置腔与右调节块相连接,调节螺杆的转动带动左调节块和右调节块同时同向移动,实现上盖板与下盖板之间的相互靠拢或远离。优选的同向运动相较于反向运动,在使用上装配更方便,结构更稳定。优选地,上楔槽、下楔槽为燕尾槽,侧上楔座为燕尾型侧上楔座,侧下楔座为燕尾型侧下楔座,此外,上楔槽、下楔槽、侧上楔座、侧下楔座的形状还可以为圆弧形、梯形或异形。优选地,为了防止调节螺杆的左右横向移动,该融合器还包括挡销,调节螺杆包括螺帽和螺杆,螺帽上开设有销钉挡槽,端面上设有六角驱动槽,固定块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放置螺帽和螺杆尾部的螺帽固定孔和螺杆固定孔,固定块上还设有对应销钉挡槽处的销钉孔,挡销穿过销钉孔插入销钉挡槽,限制调节螺杆的左右移动。进一步优选地,调节螺杆沿长度方向在内部设有长孔,长孔的一端经过螺杆、螺帽与外部相连通,螺杆在长度方向上设置多个与长孔连通的植入物出口,植入物出口在螺杆上周向分布,操作器械少,使用更方便。优选地,为了限制上、下盖板的前后左右运动,固定块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限位槽,上盖板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与限位槽配合的限位挡块,下盖板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与限位槽配合的限位挡块。优选地,固定块的前后两侧面上分别设有植骨窗口,固定块在设有螺帽固定孔一侧的侧面上设有器械固定槽,上盖板的上表面和下盖板的下表面上分别设有防滑槽。植骨窗口优选为腰形。本专利技术还要提供一种上述融合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融合器处于合拢状态;(2)把预备好的骨植入物从植骨窗口植入;(3)将器械插入器械固定槽,固定好融合器;(4)把融合器插入椎板间;(5)顺时针旋转器械,使上盖板与下盖板撑开到需要的高度后停止旋转;(6)取出器械,通过调节螺杆的长孔打入剩余的骨植入物。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采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在结构中增加了固定块,使融合器整体结构在使用时更加稳定;2、本专利技术通过调节螺杆的转动带动左调节块和右调节块同时同向移动,实现上盖板与下盖板之间的相互靠拢或远离,使装配更方便,结构更稳定;3、本专利技术调节螺杆沿长度方向在内部设有长孔,长孔的一端经过螺杆、螺帽与外部相连通,螺杆上设置与长孔连通的植入物出口,在对调节螺杆进行旋转时还可以直接进行填充操作,操作器械少,使用更方便;4、本专利技术使用方法,与传统的融合器先撑开,在植入骨植入物不同,且本专利技术能够填充更多的骨植入物量,增强了椎间融合器骨性融合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上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3-1是仰视立体图,3-2是俯视立体图;图4为图1中下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4-1是俯视立体图;4-2是仰视立体图;图5为图1中调节螺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5-1是剖视图;5-2是侧视图;图6为图1中左调节块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中右调节块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1的合拢状态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1的撑开状态示意图;其中:1、固定块;11、螺帽固定孔;12、螺杆固定孔;13、销钉孔;14限位槽;2、上盖板;21、上楔面;22、上楔槽;23、上放置槽腔;3、下盖板;31、下楔面;32、下楔槽;33、下放置槽腔;4、调节螺杆;41、螺帽;42、螺杆;43、销钉挡槽;44、六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块、上盖板、下盖板、驱动撑开机构,所述固定块为内设空腔的框体结构,所述驱动撑开机构设置在所述空腔中,所述上盖板与下盖板分别盖设在所述固定块的上下面上,所述上盖板与下盖板上设置的植骨窗口与所述空腔相连通,所述驱动撑开机构包括调节螺杆、左调节块、右调节块,所述调节螺杆转动设置在所述固定块上,所述左调节块和右调节块分别通过螺纹连接在所述调节螺杆的左右两侧,所述上盖板与下盖板的左侧分别与所述左调节块相配合,所述上盖板与下盖板的右侧分别与所述右调节块相配合,所述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沿轴向运动,带动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靠拢或远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块、上盖板、下盖板、驱动撑开机构,所述固定块为内设空腔的框体结构,所述驱动撑开机构设置在所述空腔中,所述上盖板与下盖板分别盖设在所述固定块的上下面上,所述上盖板与下盖板上设置的植骨窗口与所述空腔相连通,所述驱动撑开机构包括调节螺杆、左调节块、右调节块,所述调节螺杆转动设置在所述固定块上,所述左调节块和右调节块分别通过螺纹连接在所述调节螺杆的左右两侧,所述上盖板与下盖板的左侧分别与所述左调节块相配合,所述上盖板与下盖板的右侧分别与所述右调节块相配合,所述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沿轴向运动,带动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靠拢或远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沿轴向同向运动,带动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靠拢或远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沿轴向反向运动,带动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靠拢或远离。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与下盖板的左侧分别与所述左调节块通过斜面相配合,所述上盖板与下盖板的右侧分别与所述右调节块通过斜面相配合,所述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沿轴向运动,带动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靠拢或远离。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的下方两端分别设有向左或右同一侧方向倾斜的上楔面,上楔面的中部设有上楔槽,所述上盖板的下方中部设有用于放置驱动撑开机构的上放置槽腔,所述下盖板的上方两端分别设有与上楔面镜像对称的下楔面,下楔面的中部设有与上楔槽对称的下楔槽,所述下盖板的上方中部设有与上放置槽腔相配合的下放置槽腔,上放置槽腔与下放置槽腔配合形成驱动撑开机构放置腔,所述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的上方分别设有与上楔面配合的侧上楔面,侧上楔面上设有与上楔槽配合的侧上楔座,所述左调节块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建忠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百易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