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94576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11: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电连接结构,包括充电座及电子设备;充电座包括壳体,电子设备包括外壳,壳体形成有与外壳相适配的对接腔室,对接腔室内设有连接顶针,外壳上设有对接顶针,外壳一端插设固定于对接腔室且连接顶针与对接顶针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充电连接结构,通过在充电座的壳体上设置与电子设备外壳相适配的对接腔室,并且在对接腔室内和外壳上分别设置连接顶针和对接顶针,在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只需将电子设备插固定到对接腔室中,由于对接腔室与电子设备外壳相适配,如此,充电座与电子设备可以准确卡接/对接,实现连接顶针与对接顶针的准确连接,以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充电操作非常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连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
,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防丢追踪器是一种可以通过手机或后台查询丢失物(汽车、宠物、小孩)的实时位置的电子设备。防丢追踪器的充电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USB接口进行充电,另一种是通过充电座进行充电,由于USB接口会占用壳体空间,不利于缩小追踪器的体积,因此,现在一般是通过充电座进行充电。使用充电座对追踪器进行充电时,需要将追踪器上的充电触点与充电座的连接触点准确对接,才能对追踪器进行充电,而现在的一些充电座在使用时,追踪器难以与充电座实现准确对接,充电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充电操作方便且连接稳定的充电连接结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充电连接结构,包括充电座及电子设备;充电座包括壳体,电子设备包括外壳,壳体形成有与外壳相适配的对接腔室,对接腔室内设有连接顶针,外壳上设有对接顶针,外壳一端插设固定于对接腔室且连接顶针与对接顶针连接。进一步地,对接腔室内设有盖体,盖体上形成有贯穿孔,连接顶针插设于贯穿孔且凸出于盖体靠近外壳的一侧表面。进一步地,壳体内凸设有卡接凸起,盖体上形成有与卡接凸起配合的卡接槽。进一步地,外壳靠近盖体的一侧形成有通孔,对接顶针插设固定于通孔内,当外壳插设固定于对接腔室内时,连接顶针与对接顶针抵接。进一步地,对接顶针包括第一圆柱部、第二圆柱部以及连接部,第一圆柱部和连接部分别设于第二圆柱部相对两端,第一圆柱部的直径大于第二圆柱部的直径,通孔包括第一圆柱孔和第二圆柱孔,第一圆柱孔的直径大于第二圆柱孔的直径,第一圆柱孔与第二圆柱孔连接形成有台阶,第一圆柱部、第二圆柱部分别插设于第一圆柱孔和第二圆柱孔,且第一圆柱部靠近第二圆柱部的一端抵接于台阶,第一圆柱部远离第二圆柱部的一端与连接顶针抵接。进一步地,电子设备还包括主板、电池以及固定架,主板、电池以及固定架均设于外壳内,且主板和电池分别设于固定架上下两侧;电池与主板电连接,对接顶针一端穿过通孔并伸入外壳内与主板电连接。进一步地,电子设备还包括连接片,连接片与主板电连接,且部分连接片贴设于固定架靠近通孔的一侧,对接顶针一端抵接于连接片、并经由连接片与主板电连接。进一步地,对接腔室内还设有第一磁铁,外壳内设有与第一磁铁相互吸引的第二磁铁,盖体背离外壳的一侧形成有固定腔,第一磁铁固定于固定腔内;外壳内形成有安装槽,第二磁铁固定于安装槽。进一步地,盖体背离外壳一侧形成有凸座,贯穿孔设置在凸座上,固定腔设于凸座一侧,且固定腔自凸座凸起的一侧朝靠近外壳的一侧凹陷,第一磁铁一侧面抵接于凸座一侧。进一步地,充电座还包括连接小板,连接小板固定于盖体背离外壳的一侧,连接顶针远离电子设备的一端与连接小板电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充电连接结构,通过在充电座的壳体上设置与电子设备外壳相适配的对接腔室,并且在对接腔室内和外壳上分别设置连接顶针和对接顶针,在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只需将电子设备插固定到对接腔室中,由于对接腔室与电子设备外壳相适配,如此,充电座与电子设备可以准确卡接/对接,实现连接顶针与对接顶针的准确连接,以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充电操作非常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充电座与电子设备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充电座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连接顶针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盖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连接小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上壳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10是图8中的上壳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下壳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对接顶针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键帽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软胶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6中的软胶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充电座;11、壳体;111、对接腔室;112、容腔;113、卡接凸起;114、安装口;12、连接顶针;121、第一圆头部;122、圆柱体;123、第二圆头部;124、圆柱段;13、盖体;130、底板;131、贯穿孔;132、凸座;133、固定柱;1331、螺纹孔;134、定位柱;135、卡接槽;136、凸片;1361、导向斜面;137、固定腔;14、连接小板;141、触点;142、固定孔;143、定位孔;15、螺丝;16、保护套;17、第一磁铁;2、电子设备;21、外壳;211、上壳;2111、通孔;21111、第一圆柱孔;21112、第二圆柱孔;21113、台阶;2112、安装槽;2113、键槽;21131、凹槽;21132、限位槽;2114、按键孔;2115、抵接片;2116、凸块;2117、复位键孔;212、下壳;2121、扣环;2122、扣合孔;22、对接顶针;221、第一圆柱部;222、第二圆柱部;223、连接部;23、主板;230、保护罩;24、电池;25、固定架;251、固定槽;252、固定扣;253、凹陷部;26、连接片;261、第一Dome片;262、第二Dome片;263、信号灯;27、第二磁铁;28、键帽;281、帽盖;282、限位部;283、凸出部;29、软胶件;291、容槽;292、凸台;293、匹配槽;294、抵接凸起;295、凸环;296、复位按键;30、粘接胶片。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可以通过手机或后台查询丢失物(汽车、宠物、小孩)的实时位置的设备,例如防丢追踪器等。参照图1-1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连接结构,包括充电座1及电子设备2;充电座1包括壳体11,电子设备2包括外壳21,壳体11形成有与外壳21相适配的对接腔室111,对接腔室111内设有连接顶针12,外壳21上设有对接顶针22,外壳21一端插设固定于对接腔室111且连接顶针12与对接顶针22连接。上述充电连接结构,通过在充电座1的壳体11上设置与电子设备2外壳21相适配的对接腔室111,并且在对接腔室111内和外壳21上分别设置连接顶针12和对接顶针22,在需要对电子设备2进行充电时,只需将电子设备2插入固定到对接腔室111中,即可实现连接顶针12与对接顶针22的稳定连接,可以对电子设备2进行稳定充电,充电操作非常方便。参照图2、图3、图5,充电座1还包括盖体13,盖体13设于对接腔室111内,且连接顶针12设于盖体13上。优选的,盖体13上形成有贯穿孔131,连接顶针12插设于贯穿孔131且凸出于盖体13靠近外壳21的一侧表面。具体地,壳体11内还设有一端与对接腔室111连通的容腔112,盖体13盖设容腔112且连接顶针12位于容腔112内,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顶针12从盖体13靠近容腔112一侧插入贯穿孔131,并穿过贯穿孔131凸出盖体13背离容腔112的一侧,即连接顶针12一端凸出盖体13靠近对接腔室111一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座及电子设备;所述充电座包括壳体,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外壳,所述壳体形成有与所述外壳相适配的对接腔室,所述对接腔室内设有连接顶针,所述外壳上设有对接顶针,所述外壳一端插设固定于所述对接腔室且所述连接顶针与所述对接顶针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座及电子设备;所述充电座包括壳体,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外壳,所述壳体形成有与所述外壳相适配的对接腔室,所述对接腔室内设有连接顶针,所述外壳上设有对接顶针,所述外壳一端插设固定于所述对接腔室且所述连接顶针与所述对接顶针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腔室内设有盖体,所述盖体上形成有贯穿孔,所述连接顶针插设于所述贯穿孔且凸出于所述盖体靠近所述外壳的一侧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凸设有卡接凸起,所述盖体上形成有与所述卡接凸起配合的卡接槽。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靠近所述盖体的一侧形成有通孔,所述对接顶针插设固定于所述通孔内,当所述外壳插设固定于所述对接腔室内时,所述连接顶针与所述对接顶针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顶针包括第一圆柱部、第二圆柱部以及连接部,所述第一圆柱部和所述连接部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圆柱部相对两端,所述第一圆柱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圆柱部的直径,所述通孔包括第一圆柱孔和第二圆柱孔,所述第一圆柱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圆柱孔的直径,所述第一圆柱孔与所述第二圆柱孔连接形成有台阶,所述第一圆柱部、第二圆柱部分别插设于所述第一圆柱孔和所述第二圆柱孔,且所述第一圆柱部靠近所述第二圆柱部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台阶,所述第一圆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水祥张华利张小明曾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沃特沃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