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厦门大学专利>正文

三维内转四通道高超声速组合进气道的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07746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04:50
三维内转四通道高超声速组合进气道的设计方法。设计工作马赫数范围为Ma=4~6的冲压通道;设计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和涡轮通道分流板,进入引射火箭通道和涡轮通道的气流经过分流板转动调节,在设计分流板时要结合引射火箭通道、涡轮通道的布局进行设计;设计工作马赫数范围为Ma=0~2的涡轮通道扩张段;设计工作马赫数范围为Ma=2~4的引射火箭通道扩张段。三维内转四通道高超声速组合进气道包括三维内转进气道压缩型面、冲压通道扩张隔离段、涡轮通道分流段、涡轮通道类矩形可调扩张段、涡轮通道可调不可调扩张段、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段、引射火箭通道类矩形可调扩张段、引射火箭通道不可调扩张段。

Design Method of Three-Dimensional Inward-Rotating Four-Channel Hypersonic Combination Inlet

Design method of three-dimensional inward-rotating four-channel hypersonic combined inlet. The design of ramming passage with Mach number ranging from Ma=4 to 6; the design of diversion plate and turbine passage diversion plate for ejection rocket passage,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ejection rocket passage and turbine passage is adjusted by the rotation of diversion plate; the design of diversion plate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layout of ejection rocket passage and turbine passage; the design of turbine passage expansion section with Mach number ranging from Ma=0 to 2 The design work Mach number ranges from Ma=2 to 4 in the expansion section of ejector rocket channel. The three-dimensional inward-turning four-channel hypersonic combined inlet includes three-dimensional inward-turning inlet compression profile, ramming channel expansion isolation section, turbine channel diversion section, rectangular adjustable expansion section of turbine channel, adjustable and non-adjustable expansion section of turbine channel, diversion section of ejector rocket channel, rectangular adjustable expansion section of ejector rocket channel and non-adjustable expansion section of ejector rocket cha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维内转四通道高超声速组合进气道的设计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宽速域航空飞行器的高超声速进气道,尤其是涉及三维内转四通道高超声速组合进气道的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自航空飞行器诞生以来,一直都是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对象,无论是作为交通运输还是国防装备,航空飞行器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类对飞行器性能和速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大量的科技研究及创新使飞行器迅速地从亚声速飞行发展到跨声速、超声速以及目前众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的高超声速飞行。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速域较宽,以往单一模式的发动机无法满足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需求,所以出现了组合动力装置,旨在为高超声速飞行器提供可靠的动力([1]张华军,郭荣伟,李博.TBCC进气道研究现状及其关键技术[J]空气动力学报,2010,28(05):613-620)。组合动力装置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以往单一模态的进气道也无法为多模态的组合动力装置提供稳定的高品质气流。进气道是高超声速推进系统里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进气道提供稳定的高品质来流,组合发动机才能高性能的工作。([2]彭小波.组合动力飞行器技术发展[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6(5):1-6)随着TBCC组合发动机(涡轮、冲压发动机的组合)的发展,结构相对简单的双通道的内、外并联进气道发展相对较多,双通道进气道即通过控制分流板的转动,从而实现进气道模态的转换。但由于冲压发动机的起动马赫数较高,涡轮发动机需要工作到很高的马赫数才能进行模态转换,而现有的涡轮发动机并不能达到其要求,所以在该类型进气道进行模态转换时会出现推力不足的现象。为了弥补此缺陷,Trijet组合发动机(涡轮、引射火箭、冲压发动机的组合),同时将进气道发展为三通道组合进气道,在双模态基础上增加引射火箭模态,形成涡轮模态到冲压模态之间的过渡,弥补飞行器从涡轮到冲压模态转换过程中了推力不足,其中典型的一款为上中下式(上中下分别为涡轮通道、引射火箭通道、冲压通道)的高超声速三通道进气道。虽然该类型的组合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模态转换过程中推力不足的状况,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进气道的分流板在模态转换过程中旋转角度过大造成气流局部过大膨胀、涡轮通道入口面积过小流量不足等问题。由于进气道设计的不足,导致组合动力无法高性能的工作,所以一款高性能的进气道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考虑到双通道进气道与三通道进气道设计的不足,同样采用涡轮、引射火箭、冲压发动机三种动力装置组合,选择新的进气道通道布局方式,将高超声速进气道优化设计为四通道组合进气道。四通道进气道两侧为涡轮通道,即两个涡轮发动机同时工作,保证为飞行器提供充足的推力;中间上侧为引射火箭通道,采用引射火箭助推,实现涡轮到冲压模态的平稳过渡,确保发动机转级过程的顺利进行;中间下侧为冲压通道,采用高性能的冲压发动机,为高速状态下的飞行器提供充足的推力。该四通道组合进气道的分流板分别开在冲压通道的上侧和左右两侧,避免了单个分流板旋转角度过大产生膨胀等问题,可以有效地改善三通道进气道的设计缺陷。此种布局形式的四通道进气道结构紧凑、模态转换过程稳定可靠,工作性能良好,促进对进气道模态转换的研究,对于组合动力技术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模态转换过程稳定性、布局形式更紧凑、各模态下工作性能较高的三维内转四通道高超声速组合进气道的设计方法。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设计工作马赫数范围为Ma=4~6的冲压通道;在步骤1)中,所述设计工作马赫数范围为Ma=4~6的冲压通道的具体方法可为:(1)设计三维内转类矩形压缩型面:冲压通道的设计以ICFD流场为设计基础,将冲压通道的设计马赫数为来流条件,根据所要求的来流马赫数、喉道马赫数以及压缩型面前端初始楔角,在ICFD流场中得到一条内收缩基本流场的壁面型线,根据设计要求选取基本流场流线的有效部分;再运用特征线法求解轴对称内收缩基本流场,得到内乘波式进气道的入射激波和轴对称内收缩基本流场的反射激波,入射激波和基本流场回转中心线的交点设计为进气道的唇口,入射激波和基本流场流线的有效部分的交点设计为进气道前缘点位置,反射激波和基本流场流线的有效部分的交点为内收缩基本流场有效终点;然后根据设计三维内转类矩形压缩型面肩部,在得到的基本流场中运用逆向流线追踪法追踪出的流线通过基本流线有效部分离散成的点集形成进出口截面均为类矩形的三维内转类矩形压缩型面;(2)冲压通道隔离段:将冲压通隔离段设计为扩张型面,根据冲压通道隔离段的扩张比以及冲压通道隔离段椭圆形出口的要求设计冲压通道隔离段,三维内转类矩形压缩型面肩部与冲压通道隔离段椭圆形出口之间采用面积均匀过渡生成型面。2)设计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和涡轮通道分流板,进入引射火箭通道和涡轮通道的气流经过分流板转动调节,在设计分流板时要结合引射火箭通道、涡轮通道的布局进行设计;在步骤2)中,所述设计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和涡轮通道分流板,进入引射火箭通道和涡轮通道的气流经过分流板转动调节,在设计分流板时要结合引射火箭通道、涡轮通道的布局进行设计的具体方法可分为:(1)设计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和涡轮通道分流板:引射火箭通道和涡轮通道不共用同一分流板,将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布置在三维内转类矩形压缩型面的上壁面,两个涡轮通道分流板布置在三维内转类矩形压缩型面的左右两侧;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的末端型线所在的竖直截面面积与三维内转进气道压缩型面肩部面积的压缩比控制在1.1以下,结合设计要求选定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末端,根据预设的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段的出口的面积,同时保证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的旋转角度不过大,从旋转后的末端向前延伸与三维内转类矩形压缩型面相交,交线即设计为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的旋转轴;涡轮通道分流板的旋转轴与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的旋转轴控制在同一截面,根据预设的涡轮通道分流段的出口面积,以及保证涡轮通道分流板的旋转角度不过大的要求,确定涡轮通道分流板的末端;(2)设计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旋转角度和涡轮通道分流板旋转角度:旋转角度取决于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涡轮通道分流板末端长度以及引射火箭通道扩张段和涡轮通道扩张段的入口面积要求,为了降低膨胀的影响,控制旋转角度不超过10°,根据步骤(1)中设计的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的旋转轴和涡轮通道分流板的旋转轴,确定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的旋转角度和涡轮通道分流板的旋转角度;(3)设计分流板旋转方式:模态转换过程中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和涡轮通道分流板的旋转,会对通过的气流造成影响,会产生局部的膨胀现象,为了降低影响,使来流尽可能平稳地流入涡轮通道、引射火箭通道及冲压通道,选择匀速旋转的方式来调节分流板。3)设计工作马赫数范围为Ma=0~2的涡轮通道扩张段;在步骤3)中,所述设计工作马赫数范围为Ma=0~2的涡轮通道扩张段的具体方法可为:(1)设计涡轮通道类矩形可调扩张段:涡轮通道类矩形可调扩张段的旋转型面在模态转换中旋转可调,控制其与涡轮通道分流板的调节同步,提高模态转换过程的密封性;由于涡轮通道类矩形可调扩张段的旋转型面在模态转换过程中旋转,所述扩张段设计为类矩形;根据设计的该扩张段的扩张比,及15°以内的旋转角度,结合涡轮通道分流段的出口截面确定涡轮通道可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三维内转四通道高超声速组合进气道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设计工作马赫数范围为Ma=4~6的冲压通道;2)设计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和涡轮通道分流板,进入引射火箭通道和涡轮通道的气流经过分流板转动调节,在设计分流板时要结合引射火箭通道、涡轮通道的布局进行设计;3)设计工作马赫数范围为Ma=0~2的涡轮通道扩张段;4)设计工作马赫数范围为Ma=2~4的引射火箭通道扩张段。

【技术特征摘要】
1.三维内转四通道高超声速组合进气道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设计工作马赫数范围为Ma=4~6的冲压通道;2)设计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和涡轮通道分流板,进入引射火箭通道和涡轮通道的气流经过分流板转动调节,在设计分流板时要结合引射火箭通道、涡轮通道的布局进行设计;3)设计工作马赫数范围为Ma=0~2的涡轮通道扩张段;4)设计工作马赫数范围为Ma=2~4的引射火箭通道扩张段。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三维内转四通道高超声速组合进气道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所述设计工作马赫数范围为Ma=4~6的冲压通道的具体方法为:(1)设计三维内转类矩形压缩型面:冲压通道的设计以ICFD流场为设计基础,将冲压通道的设计马赫数为来流条件,根据所要求的来流马赫数、喉道马赫数以及压缩型面前端初始楔角,在ICFD流场中得到一条内收缩基本流场的壁面型线,根据设计要求选取基本流场流线的有效部分;再运用特征线法求解轴对称内收缩基本流场,得到内乘波式进气道的入射激波和轴对称内收缩基本流场的反射激波,入射激波和基本流场回转中心线的交点设计为进气道的唇口,入射激波和基本流场流线的有效部分的交点设计为进气道前缘点位置,反射激波和基本流场流线的有效部分的交点为内收缩基本流场有效终点;然后根据设计三维内转类矩形压缩型面肩部,在得到的基本流场中运用逆向流线追踪法追踪出的流线通过基本流线有效部分离散成的点集形成进出口截面均为类矩形的三维内转类矩形压缩型面;(2)冲压通道隔离段:将冲压通隔离段设计为扩张型面,根据冲压通道隔离段的扩张比以及冲压通道隔离段椭圆形出口的要求设计冲压通道隔离段,三维内转类矩形压缩型面肩部与冲压通道隔离段椭圆形出口之间采用面积均匀过渡生成型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三维内转四通道高超声速组合进气道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所述设计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和涡轮通道分流板,进入引射火箭通道和涡轮通道的气流经过分流板转动调节,在设计分流板时要结合引射火箭通道、涡轮通道的布局进行设计的具体方法分为:(1)设计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和涡轮通道分流板:引射火箭通道和涡轮通道不共用同一分流板,将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布置在三维内转类矩形压缩型面的上壁面,两个涡轮通道分流板布置在三维内转类矩形压缩型面的左右两侧;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的末端型线所在的竖直截面面积与三维内转进气道压缩型面肩部面积的压缩比控制在1.1以下,结合设计要求选定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末端,根据预设的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段的出口的面积,同时保证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的旋转角度不过大,从旋转后的末端向前延伸与三维内转类矩形压缩型面相交,交线即设计为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的旋转轴;涡轮通道分流板的旋转轴与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的旋转轴控制在同一截面,根据预设的涡轮通道分流段的出口面积,以及保证涡轮通道分流板的旋转角度不过大的要求,确定涡轮通道分流板的末端;(2)设计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旋转角度和涡轮通道分流板旋转角度:旋转角度取决于引射火箭通道分流板、涡轮通道分流板末端长度以及引射火箭通道扩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延铖胡占仓朱呈祥孔凡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