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电极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06395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8 09: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带状电极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所述带状电极的制造装置具备拉伸辊和一对压辊,所述一对压辊将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电极合剂层的带状的集电箔向电极合剂层的厚度方向压制,所述拉伸辊将在集电箔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没有形成电极合剂层从而露出了集电箔的非形成部拉伸。拉伸辊具有第1辊和一对第2辊,所述第1辊与形成于集电箔的电极合剂层相对,所述一对第2辊配置于第1辊的轴向两端,与非形成部相对,第1辊的中心轴相对于一对第2辊的中心轴,向远离被拉伸的集电箔的方向偏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状电极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带状电极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例如锂离子二次电池等所使用的带状电极,具有在带状的集电箔的表面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电极合剂层的结构。在此,集电箔由形成有电极合剂层的形成部、和在宽度方向两端部露出了集电箔的非形成部构成。如日本特开2014-116141号公报公开的那样,这样的带状电极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中,将形成有电极合剂层的集电箔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压制。通过这样的压制工序,能够压缩电极合剂层,提高所制造的带状电极的电极密度。但是,该压制工序中,虽然集电箔中形成有电极合剂层的形成部拉伸,但非形成部没有拉伸,因此会在该状态下使集电箔弯曲。所以在上述压制工序之后,需要将非形成部进行拉伸的工序。日本特开2014-116141号公报所公开的带状电极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中,使用具有与形成于形成部的电极合剂层相对的小径部和与非形成部相对的大径部的拉伸辊拉伸非形成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人关于在将形成有电极合剂层的集电箔进行压制之后,将集电箔中没有形成电极合剂层的非形成部进行拉伸的带状电极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发现以下问题。在使用日本特开2014-116141号公报所公开的拉伸辊拉伸非形成部的情况下,具有在集电箔的非形成部中的与形成部的边界附近产生褶皱之类的问题。以这样的产生于非形成部即集电箔的褶皱为起点,有可能导致集电箔断裂。再者,如果为了提高电极密度而增加形成部的压制量,则与此相伴也需要增加非形成部的拉伸量。如果像这样增加非形成部的拉伸量,则容易在非形成部产生褶皱。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提供在将集电箔中没有形成电极合剂层的非形成部进行拉伸时,能够抑制在非形成部产生褶皱的带状电极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涉及的带状电极的制造装置,具备拉伸辊和一对压辊,所述一对压辊将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电极合剂层的带状的集电箔向所述电极合剂层的厚度方向压制,所述拉伸辊将在所述集电箔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没有形成所述电极合剂层从而露出了所述集电箔的非形成部拉伸,所述拉伸辊具有第1辊和一对第2辊,所述第1辊与形成于所述集电箔的所述电极合剂层相对,所述一对第2辊配置于所述第1辊的轴向两端,与所述非形成部相对,所述第1辊的中心轴相对于所述一对第2辊的中心轴,向远离被拉伸的所述集电箔的方向偏移。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涉及的带状电极的制造装置,将非形成部拉伸的拉伸辊具有与形成于集电箔的电极合剂层相对的第1辊、和配置于第1辊的轴向两端并与非形成部相对的一对第2辊,第1辊的中心轴相对于一对第2辊的中心轴,向远离被拉伸的集电箔的方向偏移。因此,在集电箔进入拉伸辊时,第1辊相对于一对第2辊的凹陷段差逐渐增大,并且在集电箔从拉伸辊脱离时,凹陷段差逐渐减小。其结果,在拉伸非形成部时,非形成部逐渐被拉伸,因此能够抑制在非形成部产生褶皱。可以设置成:所述拉伸辊还具备构成所述第1辊的旋转轴的第1轴和构成所述一对第2辊的旋转轴的一对第2轴,所述一对第2轴的至少一者具有圆筒形状,被所述第1轴插通。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移动第1辊的中心轴和一对第2辊的中心轴。另外,可以设置成:所述第1辊具有中空结构。由此,能够使第1辊轻量化。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涉及的带状电极的制造方法,具备以下工序:将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电极合剂层的带状的集电箔向所述电极合剂层的厚度方向压制的工序;和通过拉伸辊将在所述集电箔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没有形成所述电极合剂层从而露出了所述集电箔的非形成部拉伸的工序,所述拉伸辊具有第1辊和一对第2辊,所述第1辊与形成于所述集电箔的所述电极合剂层相对,所述一对第2辊配置于所述第1辊的轴向两端,与所述非形成部相对,使所述第1轴的中心轴相对于所述一对第2辊的中心轴,向远离被拉伸的所述集电箔的方向偏移。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涉及的带状电极的制造方法中,将非形成部进行拉伸的拉伸辊具有与形成于集电箔的电极合剂层相对的第1辊和配置于第1辊的轴向两端并与非形成部相对的一对第2辊,使第1辊的中心轴相对于一对第2辊的中心轴向远离被拉伸的集电箔的方向偏移。因此,在集电箔进入拉伸辊时,第1辊相对于一对第2辊的凹陷段差逐渐增大,并且在集电箔从拉伸辊脱离时,凹陷段差逐渐减小。其结果,在将非形成部进行拉伸时,非形成部逐渐被拉伸,因此能够抑制在非形成部产生褶皱。通过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在将集电箔中没有形成电极合剂层的非形成部进行拉伸时,能够抑制在非形成部产生褶皱的带状电极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附图说明根据以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更全面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附图仅以说明的方式给出,因此并不限制本公开。图1是带状电极40的平面图。图2是图1的II-II截面图。图3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带状电极的制造装置的侧面图。图4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拉伸辊30的截面图。图5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拉伸辊30的示意性侧面图。图6是比较例涉及的拉伸辊300的截面图。图7是比较例涉及的拉伸辊300的示意性侧面图。图8是将实施方式涉及的拉伸辊30与比较例涉及的拉伸辊300中根据位置的段差变化进行比较并表示的图表。图9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涉及的拉伸辊30和比较例涉及的拉伸辊300拉伸非形成部41b时的褶皱产生状况的微距照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另外,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以下的记载和附图会适当简化。(第1实施方式)<带状电极的构成>首先,参照图1、图2对通过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带状电极的制造装置制造的带状电极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带状电极40的平面图。图2是图1的II-II截面图,也是后述的图3的II-II截面图。再者,图1、图2以及其它附图所示的右手xyz正交坐标便于对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通常,z轴正向为铅垂向上,xy平面为水平面,各图之间是共通的。带状电极40例如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等所使用的正极用或负极用的带状电极。如图1、图2所示,带状电极40具备集电箔41和电极合剂层42。在此,集电箔41具备形成有电极合剂层42的形成部41a、和没有形成电极合剂层42从而在集电箔4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两端部露出了集电箔41的非形成部41b。如图2所示,电极合剂层42形成于集电箔41的两个表面。但电极合剂层42也可以形成于集电箔41的一侧的表面。如图1所示,电极合剂层42沿着带状的集电箔4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呈带状形成于集电箔41的表面。另一方面,在集电箔4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两端部,集电箔41沿着长度方向(x轴方向)呈带状露出。因此,集电箔41由与电极合剂层42相对应地在长度方向(x轴方向)呈带状延伸的形成部41a、和隔着形成部41a大致平行延伸的一对非形成部41b构成。即、带状电极40具有相对于中心线CL线性对称的结构。作为一例,形成部41a的宽度为210mm左右,一对非形成部41b的宽度分别为15mm左右。再者,虽然没有进行图示,带状电极40在之后的工序中沿着中心线CL被切断而一分为二。然后,通过将被分割的负极用的带状电极、隔板、被分割的正极用的带状电极、隔板这4枚部件以该顺序层叠并卷绕,制造卷绕电极体。在该卷绕电极体中,在正极用的带状电极的非形成部41b接合正极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状电极的制造装置,具备拉伸辊和一对压辊,所述一对压辊将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电极合剂层的带状的集电箔向所述电极合剂层的厚度方向压制,所述拉伸辊将在所述集电箔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没有形成所述电极合剂层从而露出了所述集电箔的非形成部拉伸,所述拉伸辊具有第1辊和一对第2辊,所述第1辊与形成于所述集电箔的所述电极合剂层相对,所述一对第2辊配置于所述第1辊的轴向两端,与所述非形成部相对,所述第1辊的中心轴相对于所述一对第2辊的中心轴,向远离被拉伸的所述集电箔的方向偏移。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0.31 JP 2017-2112371.一种带状电极的制造装置,具备拉伸辊和一对压辊,所述一对压辊将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电极合剂层的带状的集电箔向所述电极合剂层的厚度方向压制,所述拉伸辊将在所述集电箔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没有形成所述电极合剂层从而露出了所述集电箔的非形成部拉伸,所述拉伸辊具有第1辊和一对第2辊,所述第1辊与形成于所述集电箔的所述电极合剂层相对,所述一对第2辊配置于所述第1辊的轴向两端,与所述非形成部相对,所述第1辊的中心轴相对于所述一对第2辊的中心轴,向远离被拉伸的所述集电箔的方向偏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状电极的制造装置,所述拉伸辊还具备第1轴和一对第2轴,所述第1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蛭川智史高野敬介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