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免充气轮胎及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04816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8 00: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轮、免充气轮胎及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将轮胎本体套设在轮框的外缘上形成这轮。根据承重能力,确定相邻设置的第一缓冲孔与第二缓冲孔之间形成的支撑部的厚度。在轮胎本体上开设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孔与第二缓冲孔,且由于第一缓冲孔为凹透镜形状的孔或条形孔,第二缓冲孔为凸透镜形状的孔或圆形孔,当轮胎本体受到冲击时,支撑部会被引导向第一缓冲孔内弯曲变形,起到缓冲作用。当过载承重或过大冲击时,第一缓冲孔相对两侧的支撑部同时向第一缓冲孔内弯曲变形,并在第一缓冲孔内相抵,避免支撑部在第一缓冲孔内过度变形,进而有效避免轮胎本体的撕裂。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Wheel, Pneumatic-free Tire and Pneumatic-free Tir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wheels, inflation-free tires and inflation-free tires. The tire body is set on the outer edge of the wheel frame to form the wheel. According to the load-bearing capacity, the thickness of the support formed between the first buffer hole and the second buffer hole adjacent to each other is determined. The first buffer hole and the second buffer hole are arranged at intervals on the tire body, and since the first buffer hole is a concave lens-shaped hole or a strip hole and the second buffer hole is a convex lens-shaped hole or a circular hole, when the tire body is impacted, the support part will be guided to bend into the first buffer hole to play a buffer role. When overload load or excessive impact occurs, the supporting parts on both sides of the first buffer hole bend to the first buffer hole at the same time, and offset in the first buffer hole to avoid the excessive deformation of the supporting part in the first buffer hole, thus effectively avoiding the tearing of the tire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轮、免充气轮胎及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轮胎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轮、免充气轮胎及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轮胎是在各种车辆或机械上装配的接地滚动的圆环形结构。通常轮胎安装在金属轮框上,能支承车身,缓冲外界冲击,实现与路面的接触,并保证车辆的行驶性能。一方面,传统的免充气轮胎由于无需充气,一般为实体结构,导致缓冲性能差;另一方面,若为保证轮胎的缓冲性而增加缓冲结构,导致轮胎在受到较强冲击或承重较大时易撕裂,影响轮胎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避免轮胎撕裂且保证轮胎的缓冲性能的车轮、免充气轮胎及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一种免充气轮胎,包括轮胎本体,所述轮胎本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孔,所述第一缓冲孔的宽度方向为所述轮胎本体的圆周方向,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缓冲孔之间开设有第二缓冲孔,所述第一缓冲孔为凹透镜形状的孔或条形孔,所述第二缓冲孔为凸透镜形状的孔或圆形孔。上述免充气轮胎,在轮胎本体上开设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孔与第二缓冲孔,且由于第一缓冲孔为凹透镜形状的孔或条形孔,第一缓冲孔的宽度方向为轮胎本体的圆周方向,同时,第二缓冲孔为凸透镜形状的孔或圆形孔,因此,当轮胎本体受到朝向轮胎本体轴线方向的冲击时,第一缓冲孔与第二缓冲孔之间形成的支撑部会被引导向第一缓冲孔内弯曲变形,对压力的冲击起到明显的缓冲作用。而当过载承重或受到过大的冲击时,第一缓冲孔相对两侧的支撑部同时向第一缓冲孔内弯曲变形,并在第一缓冲孔内相抵,避免支撑部在第一缓冲孔内过度变形,进而有效避免轮胎本体的撕裂。上述免充气轮胎在保证轮胎本体缓冲效果的同时,有效保护轮胎本体,延长轮胎本体的使用寿命,增加轮胎本体抗冲击能力及承重能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述第二缓冲孔的宽度方向为所述轮胎本体的圆周方向。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缓冲孔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缓冲孔的宽度尺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相邻的所述第一缓冲孔与所述第二缓冲孔之间形成为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厚度为4mm-8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轮胎本体的外表面为胎面,所述第一缓冲孔的内壁到所述胎面的最短距离大于或等于5mm;所述第二缓冲孔的内壁到所述胎面的最短距离大于或等于5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孔的内壁到所述轮胎本体的内壁的最短距离大于或等于3mm;所述第二缓冲孔的内壁到所述轮胎本体的内壁的最短距离大于或等于3mm。一种车轮,包括:如上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及轮框,所述轮胎本体套设在所述轮框的外缘上。上述车轮在使用时,将轮胎本体套设在轮框的外缘上。轮胎本体上开设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孔与第二缓冲孔,且由于第一缓冲孔为凹透镜形状的孔或条形孔,第一缓冲孔的宽度方向为轮胎本体的圆周方向,同时,第二缓冲孔为凸透镜形状的孔或圆形孔,因此,当轮胎本体受到朝向轮胎本体轴线方向的冲击时,第一缓冲孔与第二缓冲孔之间形成的支撑部会被引导向第一缓冲孔内弯曲变形,对压力的冲击起到明显的缓冲作用。而当过载承重或受到过大的冲击时,第一缓冲孔相对两侧的支撑部同时向第一缓冲孔内弯曲变形,并在第一缓冲孔内相抵,避免支撑部在第一缓冲孔内过度变形,进而有效避免轮胎本体的撕裂。上述车轮在保证轮胎本体缓冲效果的同时,有效保护轮胎本体,延长轮胎本体的使用寿命,增加轮胎本体抗冲击能力及承重能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轮胎本体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卡接结构,所述轮框的外缘上形成有第二卡接结构,所述第二卡接结构与所述第一卡接结构相卡接。一种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作轮胎本体;根据承重要求,确定相邻设置的第一缓冲孔与第二缓冲孔之间形成的支撑部的厚度,所述支撑部的厚度越大,则所述轮胎本体的承重能力越强;在轮胎本体的侧壁上开设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缓冲孔与多个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缓冲孔,使得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缓冲孔之间开设有所述第二缓冲孔,所述第一缓冲孔为凹透镜形状的孔或条形孔,所述第二缓冲孔为凸透镜形状的孔或圆形孔。上述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制作轮胎本体,根据承重能力,确定相邻设置的第一缓冲孔与第二缓冲孔之间形成的支撑部的厚度。若需要较强的承重能力,则增大支撑部的厚度;若需要较好的缓冲能力,达到舒适的效果,则减小支撑部的厚度。进一步在轮胎本体上开设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孔与第二缓冲孔,且由于第一缓冲孔为凹透镜形状的孔或条形孔,第一缓冲孔的宽度方向为轮胎本体的圆周方向。同时,第二缓冲孔为凸透镜形状的孔或圆形孔,因此,当轮胎本体受到朝向轮胎本体轴线方向的冲击时,支撑部会被引导向第一缓冲孔内弯曲变形,对压力的冲击起到明显的缓冲作用。而当过载承重或受到过大的冲击时,第一缓冲孔相对两侧的支撑部同时向第一缓冲孔内弯曲变形,并在第一缓冲孔内相抵,避免支撑部在第一缓冲孔内过度变形,进而有效避免轮胎本体的撕裂。上述车轮在保证轮胎本体缓冲效果的同时,有效保护轮胎本体,延长轮胎本体的使用寿命,增加轮胎本体抗冲击能力及承重能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轮胎本体的侧壁上开设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缓冲孔与多个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缓冲孔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根据缓冲要求,确定所述第一缓冲孔的宽度,所述第一缓冲孔的宽度越大,则所述轮胎本体的缓冲能力越强。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免充气轮胎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免充气轮胎,100、轮胎本体,110、第一缓冲孔,120、第二缓冲孔,130、支撑部,140、胎面,150、第一卡接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例。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请参阅图1,一实施例中的免充气轮胎10,在保证免充气轮胎10的缓冲性及承重能力的情况下,避免在受到较强冲击或较大承重时撕裂,有效保证了免充气轮胎10的稳定性。免充气轮胎10包括轮胎本体100,轮胎本体100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孔110,第一缓冲孔110的宽度方向为轮胎本体100的圆周方向,每相邻两个第一缓冲孔110之间开设有第二缓冲孔120,第一缓冲孔110为凹透镜形状的孔或条形孔,第二缓冲孔120为凸透镜形状的孔或圆形孔。上述免充气轮胎10,在轮胎本体100上开设间隔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轮胎本体,所述轮胎本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孔,所述第一缓冲孔的宽度方向为所述轮胎本体的圆周方向,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缓冲孔之间开设有第二缓冲孔,所述第一缓冲孔为凹透镜形状的孔或条形孔,所述第二缓冲孔为凸透镜形状的孔或圆形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轮胎本体,所述轮胎本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孔,所述第一缓冲孔的宽度方向为所述轮胎本体的圆周方向,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缓冲孔之间开设有第二缓冲孔,所述第一缓冲孔为凹透镜形状的孔或条形孔,所述第二缓冲孔为凸透镜形状的孔或圆形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孔的宽度方向为所述轮胎本体的圆周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孔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缓冲孔的宽度尺寸。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每相邻的所述第一缓冲孔与所述第二缓冲孔之间形成为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厚度为4mm-8mm。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本体的外表面为胎面,所述第一缓冲孔的内壁到所述胎面的最短距离大于或等于5mm;所述第二缓冲孔的内壁到所述胎面的最短距离大于或等于5mm。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孔的内壁到所述轮胎本体的内壁的最短距离大于或等于3mm;所述第二缓冲孔的内壁到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春如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耐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