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TDK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线圈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37528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4 06: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线圈部件,其通过螺旋状的缝隙将平面导体在径向上分割为三部分以上,能够降低位于内周侧的导体部分与位于外周侧的导体部分的电气长度之差。第一线圈部的最内周匝包括通过螺旋状的缝隙在径向上被分隔的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第二线圈部的最内周匝包括通过螺旋状的缝隙在径向上被分隔的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第一线圈部中的、从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至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的各自的内周端,与第二线圈部中的、从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至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的各自的内周端连接。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因为将各导体部分的径向上的位置进行了调换,所以能够降低位于内周侧的导体部分与位于外周侧的导体部分的电气长度之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圈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线圈部件,特别涉及具有螺旋状平面导体的线圈部件。
技术介绍
作为各种电子设备中使用的线圈部件,除了在磁芯上卷绕有导线(包覆导线)的类型的线圈部件以外,还得知在绝缘基板的表面上连续地形成多匝螺旋状平面导体的类型的线圈部件。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是在绝缘基板的表面上形成有螺旋状平面导体,且通过螺旋状的缝隙将该平面导体在径向上分为三部分的结构。这样,如果通过螺旋状的缝隙将平面导体在径向上进行分割,则电流密度的偏倚(不均匀)就会降低,所以能够降低直流电阻、交流电阻。但是,关于专利文献1的平面导体,因为在位于内周侧的导体部分和位于外周侧的导体部分的电长度上产生较大的差,所以由此存在交流电阻增大这样的问题。与此不同,不使用平面导体的线圈部件,专利文献2的图8中公开的是将平面地卷绕而成的四根导线的径向位置适当调换的结构。如果进行这样的调换,则会消除内外周差,所以能够使各导线的电长度一致。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0373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75287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绝缘基板的正面背面都形成有螺旋状平面导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基板;形成于所述绝缘基板的一个表面的第一线圈部,其呈螺旋状地连续地卷绕为多匝;形成于所述绝缘基板的另一个表面的第二线圈部,其呈螺旋状地连续地卷绕为多匝,所述第一线圈部的至少最内周匝包括被螺旋状的缝隙在径向上分隔为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所述第二线圈部的至少最内周匝包括被螺旋状的缝隙在径向上分隔为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所述第一线圈部的所述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从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至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的各自的内周端,与所述第二线圈部的所述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从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至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的各自的内周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0.26 JP 2017-2073821.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基板;形成于所述绝缘基板的一个表面的第一线圈部,其呈螺旋状地连续地卷绕为多匝;形成于所述绝缘基板的另一个表面的第二线圈部,其呈螺旋状地连续地卷绕为多匝,所述第一线圈部的至少最内周匝包括被螺旋状的缝隙在径向上分隔为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所述第二线圈部的至少最内周匝包括被螺旋状的缝隙在径向上分隔为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所述第一线圈部的所述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从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至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的各自的内周端,与所述第二线圈部的所述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从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至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的各自的内周端相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部的所述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位于最内周侧的第一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二线圈部的所述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位于最外周侧的第二导体部分连接,所述第一线圈部的所述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位于最外周侧的第三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二线圈部的所述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位于最内周侧的第四导体部分连接,所述第一导体部分与所述第四导体部分在俯视时彼此重叠、或者所述第二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三导体部分在俯视时彼此重叠,由此,规定了在俯视时由所述第一导体部分和所述第三导体部分以及所述第二或第四导体部分包围的第一区域,并且规定了在俯视时由所述第二导体部分和所述第四导体部分以及所述第一或第三导体部分包围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线圈部的所述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所述第一导体部分和第三导体部分以外的导体部分,在俯视时不同于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第三区域中,与所述第二线圈部的所述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所述第二导体部分和第四导体部分以外的导体部分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部的所述最内周匝被分隔为由所述第一导体部分、所述第三导体部分和第五导体部分构成的三个导体部分,所述第二线圈部的所述最内周匝被分隔为由所述第二导体部分、所述第四导体部分和第六导体部分构成的三个导体部分,所述第五导体部分与所述第六导体部分在所述第三区域中彼此连接。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部的所述最内周匝具有:第五导体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五导体部分之间的第七导体部分,所述第二线圈部的所述最内周匝具有:第六导体部分、位于所述第四导体部分与所述第六导体部分之间的第八导体部分,所述第五导体部分与所述第六导体部分在所述第三区域中彼此连接,所述第七导体部分与所述第八导体部分在所述第三区域中彼此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部的至少最内周匝具有位于所述第五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七导体部分之间的第九导体部分,所述第二线圈部的至少最内周匝具有位于所述第六导体部分与所述第八导体部分之间的第十导体部分,所述第五导体部分与所述第八导体部分在俯视时彼此重叠、或者所述第六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七导体部分在俯视时彼此重叠,由此,规定了在俯视时由所述第五导体部分和所述第七导体部分以及所述第六或第八导体部分包围的第四区域,并且规定了在俯视时由所述第六导体部分和所述第八导体部分以及所述第五或第七导体部分包围的第五区域,所述第九导体部分在俯视时不同于所述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四区域和第五区域的第六区域中与所述第十导体部分连接。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部的包括所述最内周匝在内的各匝被所述缝隙至少分隔为所述第一导体部分、第三导体部分、第五导体部分和第七导体部分,所述第二线圈部的包括所述最内周匝在内的各匝被所述缝隙至少分隔为所述第二导体部分、第四导体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芦泽瞬大塚正人吉野花子友成寿绪和田光平
申请(专利权)人:TDK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