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器用锥轴承间隙自调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0668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30 2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速器用锥轴承间隙自调节结构,包括变速箱壳体、差速器轴承以及传动轴,差速器轴承包括差速器轴承外圈和差速器轴承内圈,差速器轴承外圈的径向方向的外侧壁顶住变速箱壳体的壳内壁,该差速器轴承外圈的轴向方向的外端面和变速箱壳体的壳内壁肩部之间具有一定的轴向间隙,轴向间隙的内部设有第一锥形垫圈和第二锥形垫圈,差速器轴承外圈能够通过两个锥形垫圈的变形来调整与变速箱壳体之间的轴向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让两个锥形垫圈采用背靠背式的安装获得弹簧力来调节锥轴承的轴向间隙,无需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也不增加装配的复杂度,调节方式灵活,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

A Self-adjusting Structure of taper bearing clearance for transmissio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elf-adjusting clearance structure of tapered bearings for transmission, which comprises a gearbox case, a differential bearing and a transmission shaft. The differential bearing includes a differential bearing outer ring and a differential bearing inner ring. The outer wall of the differential bearing outer ring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is against the inner wall of the gearbox case, and the outer face of the differential bearing outer ring in the axial direction and the gearbox. There is a certain axial clearance between the shoulders of the inner wall of the shell. The first conical washer and the second conical washer are arranged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axial clearance. The outer ring of the differential bearing can adjust the axial clearance between the shell and the gearbox through the deformation of the two conical washers. The utility model enables two conical washers to adjust the axial clearance of conical bearings by using back-to-back mounting to obtain spring force, without improving the processing accuracy of parts, increasing the assembly complexity, flexible adjustment mode, simple structure and wide application ran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速器用锥轴承间隙自调节结构
本技术涉及变速器装配
,尤其涉及一种变速器用锥轴承间隙自调节结构。
技术介绍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变速器内部各零件均存在制造公差,这导致差速器或齿轮轴装配后会产生一定的轴向间隙。该轴向间隙的范围需要得到控制,尤其是在使用对轴向间隙有严格要求的锥轴承的情况下。另外,变速器的齿轮一般是斜齿圆柱齿轮,该齿轮啮合旋转时将产生一定的轴向力。因此,在轴向力和过大的轴向间隙的作用下,差速器或齿轮轴上的锥轴承将产生失效,使得齿轮之间的啮合不稳定,造成异常噪音问题,严重时甚至导致齿轮的异常磨损和断齿。目前,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措施一般有以下几种:1)缩小变速器壳体、差速器或齿轮轴零件的轴向公差,通过严格控制制造公差来缩小锥轴承的轴向间隙;2)差速器或齿轮轴的锥轴承一端均新增一个垫片来调节轴向间隙,该垫片的尺寸根据实际的轴向间隙来选择。其中,通过控制制造公差来缩小锥轴承轴向间隙的方法,势必会提高各零件的加工精度,从而提升了加工难度和制造成本,而通过选垫来调节锥轴承轴向间隙的方法,也会提高装配的复杂度,无论是人工选垫还是机器选垫,都将延长生产节拍,并难以完全避免选垫错误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变速器用锥轴承间隙自调节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变速器用锥轴承间隙自调节结构,包括变速箱壳体、安装在变速箱壳体内部的差速器轴承、以及置入安装差速器轴承内的传动轴,所述差速器轴承包括差速器轴承外圈和差速器轴承内圈,所述差速器轴承外圈的径向方向的外侧壁顶住变速箱壳体的壳内壁,该差速器轴承外圈的轴向方向的外端面和变速箱壳体的壳内壁肩部之间具有一定的轴向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间隙的内部设有第一锥形垫圈和第二锥形垫圈,所述第一锥形垫圈和第二锥形垫圈分别具有第一凸面和第二凸面,其中该第一凸面和第二凸面相正对设置,从而使得差速器轴承外圈能够通过两个锥形垫圈的变形来调整与变速箱壳体之间的轴向间隙。优选地,所述差速器轴承外圈压装在第二锥形垫圈端面上,使得第一锥形垫圈和第二锥形垫圈产生一定的预紧力。本技术的设计要点子阿姨利用一对锥形垫圈采用背靠背的方式,让第一凸面和第二凸面相正对设置,并安装在差速器轴承和变速箱壳体之间,通过两个锥形垫圈的变形来灵活调整差速器轴承的差速器轴承外圈(锥轴承外圈)的位置,以达到差速器轴承外圈所需的轴向间隙的目的。装配时,两个锥形垫圈采用背靠背的形式安装在差速器或齿轮轴上锥轴承的一端,通过压机施加一定的预紧力来压缩垫圈,从而产生一定的弹簧力来调节锥轴承的轴向间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无需选垫”的锥形垫圈装配方式,让两个锥形垫圈采用背靠背式的安装获得弹簧力来调节锥轴承的轴向间隙,无需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也不增加装配的复杂度,调节方式灵活,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锥形垫圈和第二锥形垫圈的组装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1和2所示,本技术提出的变速器用锥轴承间隙自调节结构,包括变速箱壳体1、安装在变速箱壳体内部的差速器轴承2、以及置入安装差速器轴承内的传动轴3,差速器轴承2包括差速器轴承外圈201和差速器轴承内圈202,差速器轴承外圈201的径向方向的外侧壁顶住变速箱壳体的壳内壁,该差速器轴承外圈201的轴向方向的外端面和变速箱壳体的壳内壁肩部之间具有一定的轴向间隙101,其特征在于:轴向间隙101的内部设有第一锥形垫圈4和第二锥形垫圈5,第一锥形垫圈4和第二锥形垫圈5分别具有第一凸面401和第二凸面501,其中该第一凸面401和第二凸面501相正对设置,从而使得差速器轴承外圈201能够通过两个锥形垫圈的变形来调整与变速箱壳体之间的轴向间隙。差速器轴承外圈201压装在第二锥形垫圈5端面上,使得第一锥形垫圈4和第二锥形垫圈5产生一定的预紧力。在装配时,两个锥形垫圈采用背靠背的方式安装,即第一凸面401与第一凸面501贴合,叠加放置在变速器壳体的壳内壁肩部(轴承安装孔)内。然后,通过压机压装差速器轴承的差速器轴承外圈,其压装深度与需要的预紧力相关。需要的预紧力越大,则压装深度越深,获得的弹簧力也就越大。一般而言,预紧力的大小根据差速器运转时产生的轴向力而定。上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和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速器用锥轴承间隙自调节结构,包括变速箱壳体(1)、安装在变速箱壳体内部的差速器轴承(2)、以及置入安装差速器轴承内的传动轴(3),所述差速器轴承(2)包括差速器轴承外圈(201)和差速器轴承内圈(202),所述差速器轴承外圈(201)的径向方向的外侧壁顶住变速箱壳体的壳内壁,该差速器轴承外圈(201)的轴向方向的外端面和变速箱壳体的壳内壁肩部之间具有一定的轴向间隙(101),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间隙(101)的内部设有第一锥形垫圈(4)和第二锥形垫圈(5),所述第一锥形垫圈(4)和第二锥形垫圈(5)分别具有第一凸面(401)和第二凸面(501),其中该第一凸面(401)和第二凸面(501)相正对设置,从而使得差速器轴承外圈(201)能够通过两个锥形垫圈的变形来调整与变速箱壳体之间的轴向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器用锥轴承间隙自调节结构,包括变速箱壳体(1)、安装在变速箱壳体内部的差速器轴承(2)、以及置入安装差速器轴承内的传动轴(3),所述差速器轴承(2)包括差速器轴承外圈(201)和差速器轴承内圈(202),所述差速器轴承外圈(201)的径向方向的外侧壁顶住变速箱壳体的壳内壁,该差速器轴承外圈(201)的轴向方向的外端面和变速箱壳体的壳内壁肩部之间具有一定的轴向间隙(101),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间隙(101)的内部设有第一锥形垫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强廖茜夏星兰王华
申请(专利权)人: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