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相互连接弹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9007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9 2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相互连接弹簧,其结构包括前段弹簧、后段弹簧和卡合装置,所述前段弹簧后端向外延伸出内连接部,所述内连接部的外径小于前段弹簧主体的外径;所述后段弹簧前端向内延伸出外连接部,所述外连接部的外径小于前段弹簧主体和后段弹簧主体的外径,且大于内连接部的外径;所述卡合装置包括前限位件、后限位件和连接件,所述前限位件设置在前段弹簧主体内并与内连接部配合,所述后限位件设置在后端弹簧主体内并与外连接部配合,所述前限位件与后限位件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的自然长度等于或小于组合后的内连接部与外连接部。该弹簧结构,能够实现多段弹簧的相互连接,且不会导致弹簧变形,连接点强度高。

A Connectible Spring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interconnectable spring, which comprises a front spring, a rear spring and a clamping device. The rear end of the front spring extends outward to the inner connecting part, the outer diameter of the inner connecting part is smaller than the outer diameter of the front spring body; the front end of the rear spring extends inward to the outer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outer diameter of the outer connecting part is smaller than the front spring body and the rear spring. The outer diameter of the main body is larger than the outer diameter of the inner connecting part; the clamping device includes a front limit, a rear limit and a connecting part. The front limit is set in the front spring body and matched with the inner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rear limit is set in the back spring body and matched with the outer connecting part. The front limit and the rear limit are connected through the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connecting part is natural. The length is equal to or less than the inner connection part and the outer connection part after the combination. The spring structure can realize the interconnection of multi-section springs without causing spring deformation and high strength of connection poi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相互连接弹簧
本技术涉及一种异形弹簧,特别是一种可相互连接弹簧。
技术介绍
现有的弹簧连接多通过焊接,即将前段弹簧和后段弹簧的端部对接后通过锡焊的方式结合,该种连接方式虽然可以适用于大部分同种类的弹簧连接,但是焊接后的弹簧在端部会发生形变且导致弹簧物理性能下降,且焊接的连接点强度得不到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的弹簧结构,能够实现多段弹簧的相互连接,且不会导致弹簧变形,连接点强度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相互连接弹簧,其结构包括前段弹簧、后段弹簧和卡合装置,所述前段弹簧后端向外延伸出内连接部,所述内连接部的外径小于前段弹簧主体的外径;所述后段弹簧前端向内延伸出外连接部,所述外连接部的外径小于前段弹簧主体和后段弹簧主体的外径,且大于内连接部的外径;所述卡合装置包括前限位件、后限位件和连接件,所述前限位件设置在前段弹簧主体内并与内连接部配合,所述后限位件设置在后端弹簧主体内并与外连接部配合,所述前限位件与后限位件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的自然长度等于或小于组合后的内连接部与外连接部。进一步地,所述内连接部形状为连续环形;所述外连接部形状为紧密贴合的连续环形。更进一步,内连接部与外连接部连接时,所述外连接部内壁与内连接部外壁相互贴紧。再进一步,所述内连接部比外连接部具有更大的倾斜角度或更大的环形间距。作为优选,所述内连接部与外连接部具有相同的长度。进一步地,所述前限位件与后限位件包括盘体,所述盘体内侧开设有钩槽,所述连接件两端设置有与钩槽相配合的U形钩爪,所述连接件具有弹性。作为优选,所述连接件的数量至少为三个。本技术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效果:1、通过设置内连接部、外连接部和卡合装置达到不改变弹簧主体结构实现两段弹簧间的连接;2、内连接部与外连接部的配合方式以及卡合装置的设置保证两段弹簧间的连接强度;3、本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于各种大小的弹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各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内连接部与外连接部组合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剖视图。标号说明:前段弹簧1内连接部11后段弹簧2外连接部21卡合装置3前限位件31后限位件32连接件33钩爪331钩槽3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由前段弹簧1、后段弹簧2和卡合装置3组成,其中前段弹簧1的后端继续向外延伸出由连续环形组成的内连接部11,内连接部11的外径设置小于前段弹簧1主体的内径,其中内连接部11的外径设置为前段弹簧1主体的内径一半为优;后段弹簧2的前端继续向内延伸出由连续环形紧贴组成的外连接部外连接部21,外连接部21外径的小于前段弹簧1和后段弹簧2主体的内径,且略大于内连接部11的外径,以外连接部21内径与内连接部11外径基本相同为优。卡合装置3由前限位件31、后限位件32和四根连接件33组成,其中连接件33的可以选用铜片或铁片,连接件33的厚度根据弹簧的粗细进行选择,连接件33两端设置有U形钩爪331,前限位件31和后限位件32的结构为中间略微凸起的盘体,盘体内侧开设有钩槽34(图3)与钩爪331配合。图2和图3为内连接部11与外连接部21的示意图,其中省略了前段弹簧1和后段弹簧2的主体部分,前段弹簧1和后段弹簧2连接时,先将内连接部11插入外连接部21内,对于较细(强度较小)的弹簧,两者可通过旋压的方式使两者配合,而对于较粗(强度较大)的弹簧,则可以通过加热外连接部21后使其内径扩大后再将内连接部11插入,内连接部11插入后为了与外连接部21紧贴配合,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如图3所示,内连接部11的环形也是通过紧贴配合并且比外连接部21具有更大的倾斜角度,但为了两者壁的紧贴配合,上述角度差不宜超过1°,该配合方式比较适合于较细的小型弹簧,内连接部11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另一种方式在图中未示出,内连接部11的环形与环形之间具有一定间隙,其倾斜角度与外连接部21的相同,从而使两个相邻的外连接部21环形间刚好可以容纳一个内连接部11环形,该配合方式比较适合于较粗的大型弹簧,内连接部11与外连接部21贴合面积更大,整体的抗拉性能更好。当内连接部11与外连接部21连接后,先将连接件33与后限位件32连接后,放入后段弹簧2内与外连接部21靠近后段弹簧2主体的一端贴合,再将前限位件31放入前段弹簧1内与内连接部11靠近前段弹簧1主体的一端贴合,贴合时,由于前限位件31处有一定向内弯曲的空间,见图3靠近前限位件31与外连接部21配合处上下部分具有空隙,从而连接件33靠近钩爪331的部分能通过轻微弹性形变后顺利进入钩槽34。此外,由于前段弹簧1与内连接部11间、后段弹簧2与外连接部21间存在连接的部分,该部分可能影响前限位件31、后限位件32分别与内连接部11端、外连接部21端的贴合,因此可以在前限位件31、后限位件32上设置开口(图中未显示)来容纳上述连接的部分,该开口形状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来设置,在此不再赘述。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凡依本技术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技术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相互连接弹簧,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段弹簧、后段弹簧和卡合装置,所述前段弹簧后端向外延伸出内连接部,所述内连接部的外径小于前段弹簧主体的外径;所述后段弹簧前端向内延伸出外连接部,所述外连接部的外径小于前段弹簧主体和后段弹簧主体的外径,且大于内连接部的外径;所述卡合装置包括前限位件、后限位件和连接件,所述前限位件设置在前段弹簧主体内并与内连接部配合,所述后限位件设置在后端弹簧主体内并与外连接部配合,所述前限位件与后限位件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的自然长度等于或小于组合后的内连接部与外连接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相互连接弹簧,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段弹簧、后段弹簧和卡合装置,所述前段弹簧后端向外延伸出内连接部,所述内连接部的外径小于前段弹簧主体的外径;所述后段弹簧前端向内延伸出外连接部,所述外连接部的外径小于前段弹簧主体和后段弹簧主体的外径,且大于内连接部的外径;所述卡合装置包括前限位件、后限位件和连接件,所述前限位件设置在前段弹簧主体内并与内连接部配合,所述后限位件设置在后端弹簧主体内并与外连接部配合,所述前限位件与后限位件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的自然长度等于或小于组合后的内连接部与外连接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相互连接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连接部形状为连续环形;所述外连接部形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永强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杭佳弹簧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