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音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87257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9 2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消音器(10)。该消音器(10)经由排气管连接于发动机,具有:作为消音器主体部的壳体(16);进入管(18),其将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废气导入到所述壳体(16)内;排出管(36),其将所述废气排出到壳体(16)外;和端帽(56),其安装于所述进入管(18)的缩径部(50),限制所述废气的吹出方向,在所述端帽(56)上设置有使所述废气通过并调整该废气的吹出方向的开口部(66)。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化的同时,可靠地防止壳体变色。

Muffler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muffler (10). The muffler (10) is connected to the engine through an exhaust pipe and has: a shell (16) as the main part of the muffler; an entry pipe (18), which leads the exhaust gas from the engine into the shell (16); an exhaust pipe (36), which discharges the exhaust gas outside the shell (16); and an end cap (56), which is installed at the shrinkage part (50) of the entry pipe (18), limit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exhaust gas to be blown out. The end cap (56) is provided with an opening (66) for the exhaust gas to pass through and adjust the blowing direction of the exhaust ga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it can realize miniaturization, lightweight and low cost while reliably preventing the discoloration of the sh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消音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消音器。
技术介绍
在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16753号中,公开了一种消音器5,如图7所示,该消音器5具有:作为消音器主体的薄钢板制的壳体1;多个分隔件2,其将壳体1内划分为膨胀室、共振室;进入管3,其将废气导入壳体1内;和排出管4,其将废气排出到壳体1外。在这种消音器5中,由于从进入管3排出的高温废气直接接触壳体1的内壁,因此,有时废气所接触部位的温度变高,使壳体1的外壁(表面)变色(下面,有时将这种变色称为局部烧灼)。这样的壳体1的变色使得颜色不均匀,而有损消音器5的美观,因此,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16753号的消音器5存在因壳体1的变色(局部烧灼)而使消音器5的外观变差的问题。于是,提出了各种能够避免壳体变色的消音器。例如,在日本专利技术专利授权公报第4553320号中公开了一种消音器8,如图8所示,该消音器8中使进入管6的下游端朝向排出管7的外周面弯曲。在日本专利技术专利授权公报第4553320号中记载了从进入管6排出的废气不直接接触壳体9,而是接触排出管7的外周面,因此,能够防止因烧灼不均而导致的壳体9的变色。另外,对于上述问题,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4-141927号公开了一种由端帽封闭进入管的下游端的技术。废气从设置在进入管的周侧面的冲孔被导入共振室。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日本专利技术专利授权公报第4553320号的消音器8中,需要使用使下游端弯曲的进入管6、即全长较长的进入管6。因此,存在整个进入管6的重量增加,制造成本上升这一方面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问题和技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化的同时可靠地防止壳体变色(局部烧灼)的消音器。本专利技术的消音器,其经由排气管连接于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具有:作为消音器主体部的壳体;进入管,其将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废气导入到所述壳体内;排出管,其将所述废气排出到所述壳体外;和端帽,其安装于所述进入管的下游侧开口端部,限制所述废气的吹出方向,在所述端帽上设置有使所述废气通过并调整该废气的吹出方向的开口部。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将端帽安装于进入管的下游侧端部时,通过将开口部朝向所希望的方向进行安装,能够根据壳体的形状或进入管的配置来调整废气的吹出方向。因此,与上述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实现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化的同时,可靠地防止壳体的变色(局部烧灼)。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优选所述端帽具有:侧壁部,其安装于所述进入管的下游侧开口端部,并向所述进入管的轴线方向下游侧延伸;和底壁部,其在所述侧壁部的下游侧端部,阻挡从所述进入管的下游侧开口端部吹出的废气的流动,所述开口部设置于所述侧壁部。根据这种结构,从进入管的下游侧开口端部吹出的废气被底壁部阻挡,而从侧壁部的开口部向壳体内吹出,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位于从进入管的轴线方向下游侧朝向底壁部的方向的壳体的内壁的变色(局部烧灼)。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优选在所述侧壁部设置有锥部,该锥部朝向所述进入管的下游侧开口端部扩径。根据这种结构,根据想要消音的废气的排气声音的频率,即使在使进入管的下游侧端部缩径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沿着进入管的下游侧端部的周侧面(锥面)安装端帽。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优选所述开口部朝向和与该开口部相向的所述壳体的内壁的距离为最大的方向。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可靠地防止与开口部相向的壳体的内壁的变色(局部烧灼)。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优选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壳体的最外壳层的表面温度为规定值以下的方向。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利用与壳体的最外壳层的表面温度的关系来设定开口部的方向,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壳体的最外壳层因废气的热量而变色(局部烧灼)。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将端帽安装于进入管的下游侧端部时,通过将端帽的开口部朝向所希望的方向进行安装,能够根据壳体的形状或进入管的配置来调整废气的吹出方向。因此,与上述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实现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化的同时,可靠地防止壳体的变色(局部烧灼)。根据参照附图所说明的下面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可以容易地理解上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消音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消音器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端帽的立体图。图4A是图2所示的进入管的下游端的IV-IV剖视图,图4B是作为比较例的现有技术所涉及的进入管的下游端的剖视图。图5A是图2所示的端帽和壳体的V-V剖视图,图5B是作为比较例的现有技术所涉及的端帽以及壳体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端帽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7是现有技术所涉及的消音器的剖视图。图8是现有技术所涉及的消音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消音器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下面,沿着图1所示的前后、左右、上下的箭头进行说明。[1.消音器10的结构]如图1所示,该消音器10包括:壳体16,其通过将钢板压力成型品的上半壳12和下半壳14接合而构成;进入管18,其从下半壳14的左前端向斜前方突出;连接凸缘20,其焊接于进入管18的顶端;尾管22,其从下半壳14的右后表面向后方突出;前部支承件24,其焊接于上半壳12的左前端;和左右一对后部支承件28、30,其经由托架26(参照图2)焊接于上半壳12和下半壳14的右后端。消音器10经由前部支承件24和后部支承件28、30安装于未图示的汽车的车身的下表面。如图2所示,在壳体16的内部配置有第一分隔件32、第二分隔件34、进入管18和排出管36,其中,第一分隔件32和第二分隔件34将壳体16的内部空间划分为多个腔室;进入管18将废气从下半壳14的左前端导入到壳体16的内部;排出管36在壳体16的内部多次弯曲并经由尾管22将废气排出到外部。壳体16的内部空间被第一分隔件32和第二分隔件34从前方依次划分为第一膨胀室38、第二膨胀室40和共振室42。进入管18从下半壳14的左前端进入到壳体16的内部,在第一膨胀室38内向后方弯曲。弯曲部位的下游侧的进入管18从弯曲部位向后方进一步延伸,并贯穿第一分隔件32及第二分隔件34,其下游端位于共振室42内。排出管36的上游端44朝第一膨胀室38内开口,该排出管36朝向下游端46而从第二膨胀室40进入共振室42,并在共振室42内弯曲成大致U字状。在共振室42内弯曲的排出管36从第二膨胀室40到达第一膨胀室38,并在第一膨胀室38内再次弯曲成大致U字状,在共振室42内,其下游端46与尾管22接合。即,排出管36在壳体16的内部被设置成大致涡旋状。第一分隔件32和第二分隔件34具有供进入管18或排出管36嵌插的未图示的多个管孔,并在壳体16内支承进入管18和排出管36。另外,第一分隔件32和第二分隔件34具有未图示的小孔,该小孔使废气或者冷凝水在第一膨胀室38与第二膨胀室40之间、以及在第二膨胀室40与共振室42之间流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分隔件32上穿设有多个小孔,第一膨胀室38和第二膨胀室40实质上作为一个膨胀室发挥功能。[2.进入管18的下游端的结构]接着,边参照图2、图3、图4A和图5A边对进入到壳体16内的进入管18的下游侧的结构进行说明。进入管18在第一分隔件32和第二分隔件34之间的周侧面具有与第二膨胀室40连通的多个冲孔48。再者,在进入管18的从第二分隔件3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消音器(10),其经由排气管连接于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具有:作为消音器主体部的壳体(16);进入管(18),其将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废气导入到所述壳体(16)内;排出管(36),其将所述废气排出到所述壳体(16)外;和端帽(56),其安装于所述进入管(18)的下游侧开口端部(50),限制所述废气的吹出方向,在所述端帽(56)上设置有使所述废气通过并调整该废气的吹出方向的开口部(66)。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0.19 JP 2017-2027751.一种消音器(10),其经由排气管连接于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具有:作为消音器主体部的壳体(16);进入管(18),其将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废气导入到所述壳体(16)内;排出管(36),其将所述废气排出到所述壳体(16)外;和端帽(56),其安装于所述进入管(18)的下游侧开口端部(50),限制所述废气的吹出方向,在所述端帽(56)上设置有使所述废气通过并调整该废气的吹出方向的开口部(6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音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帽(56)具有:侧壁部(58),安装于所述进入管(18)的下游侧开口端部(50),并向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滨嶋秀典中西浩章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