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筒体及管束除雾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64536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9 15: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筒体及管束除雾器,该筒体为一体注塑成型,筒体包括管筒本体、法兰盘、吸附模块,吸附模块位于管筒本体的内壁上,吸附模块由N层吸附层所组成,吸附层包括M个吸附块,吸附块沿圆周均匀分布在管筒本体的内壁上;吸附块包括第一几何体、第二几何体、第三几何体,第一几何体位于吸附块尾端,第二几何体位于第一几何体的外端面上,第三几何体位于第二几何体的外端面上。该筒体与现有筒体相比具有增加烟气在筒体内的停留时间及接触面积,让粉尘彻底停留在筒体的吸附模块上,从而提高粉尘去除效率,减少粉尘外排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筒体采用一体注塑成型、从而具有加工简单、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优点。

A tube and tube bundle demister used in tube bundle demister

The utility model proposes a tube body and a tube bundle demister applied in a tube bundle demister. The tube body is integrated by injection moulding. The tube body includes the tube body, flange and adsorption module. The adsorption module is located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tube body. The adsorption module is composed of N layer adsorption layer. The adsorption layer includes M adsorption blocks, and the adsorption blocks are even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inner wall of the tube body. The adsorption block includes the first geometry body, the second geometry body and the third geometry body. The first geometry body is at the end of the adsorption block, the second geometry body is at the outer end of the first geometry body, and the third geometry body is at the outer end of the second geometry body.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cylinder body, the cylinder body has the advantages of increasing the residence time and contact area of flue gas in the cylinder body, allowing dust to stay completely on the adsorption module of the cylinder body, thereby improving the dust removal efficiency and reducing the adverse effects of dust discharge. In addition, the cylinder body is formed by integrated injection moulding,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processing, high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low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筒体及管束除雾器
本技术涉及管束除雾器
,具体为一种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筒体及管束除雾器。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雾霾已经常见于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发展过程中的负面产物。为了“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国家针对雾霾问题采取种种办法进行治理,其中化工、电力企业的烟气脱硫除尘就是解决雾霾问题的重要手段。烟气脱硫除尘广泛采用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其中除雾器是湿法脱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设备,布置在脱硫塔的上层,用于吸收经过脱硫塔洗涤后的净烟气中所携带的液滴和粉尘。由于管束除雾器与传统湿式电除尘相比,具有投资省、能耗低、工期短、不额外占地、运行维护便捷等优点,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的管束除雾器由叶片导流烟气至筒壁形成水膜吸附粉尘,再配合反冲洗喷嘴洗刷粉尘回流脱硫塔底部实现降尘,此设计方式一定范围内降低了脱硫塔烟气出口粉尘含量,但在遇到负荷变动大,烟气流速不稳定,使得烟气在筒体内停留时间短、接触面积小从而降尘效果极差,难以达到国家超净排放标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管束除雾器的筒体中缺少一种可增加烟气在筒体内的停留时间和接触面积,且制造简单、成本的筒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筒体及管束除雾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筒体,管束除雾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为一体注塑成型,所述筒体包括管筒本体、法兰盘、叶片安装座、吸附模块,其中:所述管筒本体为中空多节结构,所述法兰盘位于所述管筒本体的上下两端,所述法兰盘为正六边形,所述法兰盘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叶片安装座位于所述管筒本体下端内部,所述叶片安装座的中轴线与所述管筒本体的中轴线相重合;所述吸附模块位于所述管筒本体的内壁上,所述吸附模块由N层吸附层所组成,且N≥50,所述吸附层两两之间的预设距离相同,所述吸附层包括M个吸附块,且M≥20,所述吸附块沿圆周均匀分布在所述吸附层上;所述吸附块包括第一几何体、第二几何体、第三几何体,所述第一几何体位于所述吸附块尾端,所述第一几何体的横截面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几何体的横截面,所述第二几何体位于第一几何体的外端面上,所述第二几何体的横截面大于等于第三几何体的横截面,所述第三几何体位于第二几何体的外端面上。进一步,所述第一几何体为以下任一种圆柱、圆台、棱台、球形结构。进一步,所述第一几何体上开设有第一扰流纹,进一步,所述第二几何体为以下任一种圆柱、圆台、棱台、球形结构。进一步,所述第二几何体上开设有第二扰流纹。进一步,所述第三几何体为以下任一种圆柱、圆台、棱台、球形结构。进一步,所述第三几何体上开设有第三扰流纹。进一步,所述第一几何体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几何体的中轴线相重合。进一步,所述第二几何体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三几何体的中轴线相重合。相应地,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管束除雾器,所述管束除雾器包括叶片,以及如上所述的筒体;其中:所述叶片放置于所述筒体的所述叶片安装座上。管束除雾器工作原理:旋转叶片将含有大量雾滴的烟气在管筒本体内提升其流速,烟气沿叶片会形成剧烈的离心运动,随即烟气将被抛甩至吸附模块的吸附块上,使得烟气及细小粉尘与吸附块上的水膜接触而被捕获。由于数量众多的吸附块以及第一几何体的表面积、第二几何体的表面积、第三几何体的表面积,将会大大增加烟气在筒体内的停留时间和接触面积,让粉尘彻底停留在吸附模块上,另外吸附块也会阻止水膜的向上运动,使其聚集然后回流到脱硫塔底部。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筒体及管束除雾器,该筒体为一体注塑成型,筒体包括管筒本体、法兰盘、吸附模块,吸附模块位于管筒本体的内壁上,吸附模块由N层吸附层所组成,吸附层包括M个吸附块,吸附块沿圆周均匀分布在管筒本体的内壁上;吸附块包括第一几何体、第二几何体、第三几何体,第一几何体位于吸附块尾端,第二几何体位于第一几何体的外端面上,第三几何体位于第二几何体的外端面上。该筒体与现有筒体相比具有增加烟气在筒体内的停留时间及接触面积,让粉尘彻底停留在筒体的吸附模块上,从而提高粉尘去除效率,减少粉尘外排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筒体采用一体注塑成型、从而具有加工简单、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优点。附图说明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图1为本技术中的筒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中的筒体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技术中的筒体局部结构示意图一;图4为本技术中的筒体局部结构示意图二;图5为本技术中的筒体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中的叶片结构示意图;图例说明:1-筒体;11-管筒本体;12-法兰盘;121-安装孔;13-叶片安装座;14-吸附模块;141-吸附层;1411-吸附块;14111-第一几何体;141111-第一扰流纹;14112-第二几何体;141121-第二扰流纹;14113-第三几何体;141131-第三扰流纹;2-叶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下文为了描述方便,所引用的“上”、“下”、“左”、“右”等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等方向一致,下文中的“第一”、“第二”等为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其他特殊含义。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筒体1,该管束除雾器包括筒体1,如图1、图2所示,所述筒体1为一体注塑成型,所述筒体1包括管筒本体11、法兰盘12、叶片安装座13、吸附模块14,其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管筒本体11为中空多节结构,所述法兰盘12位于所述管筒本体11的上下两端,所述法兰盘12为正六边形,所述法兰盘12上开设有安装孔121;如图2所示,所述叶片安装座13位于所述管筒本体11下端内部,所述叶片安装座13的中轴线与所述管筒本体11的中轴线相重合。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筒体1的成型工艺不仅仅可以为模具注塑一体成型,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成型工艺,如3D打印一体成型、组装式机加工成型,只要能保证筒体1的工作性能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具体采用何种成型工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这样的成型工艺的变化并不会影响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其中,法兰盘12的形状不仅仅可以为正六边形,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如圆形、正八边形等,只要能保证筒体1的安装性能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具体采用何种形状的法兰盘12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这样的法兰盘12形状的变化并不会影响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所述吸附模块14位于所述管筒本体11的内壁上,所述吸附模块14由N层吸附层141所组成,且N≥50,所述吸附层141两两之间的预设距离相同,如图3所示,所述吸附层141包括M个吸附块1411,且M≥20,所述吸附块1411沿圆周均匀分布在所述吸附层141上。在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筒体,其特征是,管束除雾器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为一体注塑成型,所述筒体(1)包括管筒本体(11)、法兰盘(12)、叶片安装座(13)、吸附模块(14),其中:所述管筒本体(11)为中空多节结构,所述法兰盘(12)位于所述管筒本体(11)的上下两端,所述法兰盘(12)为正六边形,所述法兰盘(12)上开设有安装孔(121);所述叶片安装座(13)位于所述管筒本体(11)下端内部,所述叶片安装座(13)的中轴线与所述管筒本体(11)的中轴线相重合;所述吸附模块(14)位于所述管筒本体(11)的内壁上,所述吸附模块(14)由N层吸附层(141)所组成,且N≥50,所述吸附层(141)两两之间的预设距离相同,所述吸附层(141)包括M个吸附块(1411),且M≥20,所述吸附块(1411)沿圆周均匀分布在所述吸附层(141)上;所述吸附块(1411)包括第一几何体(14111)、第二几何体(14112)、第三几何体(14113),所述第一几何体(14111)位于所述吸附块(1411)尾端,所述第一几何体(14111)的横截面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几何体(14112)的横截面,所述第二几何体(14112)位于第一几何体(14111)的外端面上,所述第二几何体(14112)的横截面大于等于第三几何体(14113)的横截面,所述第三几何体(14113)位于第二几何体(14112)的外端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筒体,其特征是,管束除雾器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为一体注塑成型,所述筒体(1)包括管筒本体(11)、法兰盘(12)、叶片安装座(13)、吸附模块(14),其中:所述管筒本体(11)为中空多节结构,所述法兰盘(12)位于所述管筒本体(11)的上下两端,所述法兰盘(12)为正六边形,所述法兰盘(12)上开设有安装孔(121);所述叶片安装座(13)位于所述管筒本体(11)下端内部,所述叶片安装座(13)的中轴线与所述管筒本体(11)的中轴线相重合;所述吸附模块(14)位于所述管筒本体(11)的内壁上,所述吸附模块(14)由N层吸附层(141)所组成,且N≥50,所述吸附层(141)两两之间的预设距离相同,所述吸附层(141)包括M个吸附块(1411),且M≥20,所述吸附块(1411)沿圆周均匀分布在所述吸附层(141)上;所述吸附块(1411)包括第一几何体(14111)、第二几何体(14112)、第三几何体(14113),所述第一几何体(14111)位于所述吸附块(1411)尾端,所述第一几何体(14111)的横截面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几何体(14112)的横截面,所述第二几何体(14112)位于第一几何体(14111)的外端面上,所述第二几何体(14112)的横截面大于等于第三几何体(14113)的横截面,所述第三几何体(14113)位于第二几何体(14112)的外端面上。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国玺
申请(专利权)人:廊坊市廊青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