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分流导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1655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1 2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分流导流装置,该管束除雾器包括管束筒体、分流导流装置,含有大量雾滴的烟气在管束筒体内自下而上的运动,而第一冲洗管和第二冲洗管上的冲洗喷头将对高浓度含尘液体进行自上而下的反冲洗,反冲洗过程中,尘液将汇集于管束筒体的集液板上,集液板的倾斜设计会使尘液通过溢流孔流向导流管,再由导流管流入外流管中,最后统一流入脱硫塔浆液水池内,实现自上而下的尘液和自下而上的烟气分开导流、避免交叉作业、防止粉尘被二次夹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分流导流装置
本技术涉及管束除雾器
,具体为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分流导流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雾霾已经常见于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发展过程中的负面产物。为了“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国家针对雾霾问题采取种种办法进行治理,其中化工、电力企业的烟气脱硫除尘就是解决雾霾问题的重要手段。烟气脱硫除尘广泛采用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其中除雾器是湿法脱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设备,布置在脱硫塔的上层,用于吸收经过脱硫塔洗涤后的净烟气中所携带的液滴和粉尘。由于管束除雾器与传统湿式电除尘相比,具有投资省、能耗低、工期短、不额外占地、运行维护便捷等优点,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的管束除雾器能有效将大于5mg的粉尘进行汇集,通过反冲洗系统进行洗刷尘液倒流脱硫塔内,达到去除细小粉尘的效果,由于烟气是自下而上运动,而尘液的倒流是自上而下运动,两者均在管束筒体中交叉作业,使得部分粉尘被二次夹带,影响管束除雾器的运行环境,造成管束除雾器运行稳定和除尘效果。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管束除雾器中缺少一种可将自上而下运动的尘液和自下而上运动的烟气进行分开,避免交叉作业,防止粉尘被二次夹带的分流导流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分流导流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分流导流装置,所述管束除雾器包括管束筒体、分流导流装置,其中:所述管束筒体为中空薄壁结构,所述管束筒体的内壁上设有N个集液板,且N≥3,所述集液板之间有预设间隔距离,所述集液板横截面的中线与垂直面的夹角为α,且30°≤α≤75°;所述管束筒体上开设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位于所述集液板的尾端上侧,所述溢流孔的中轴线与所述集液板横截面的中线相平行,所述溢流孔的层数与所述集液板的个数相同,每一层上所述溢流孔的个数为M个,且1≤M≤8,每一列上所有的所述溢流孔的中轴线均位于同一截面上;所述分流导流装置包括导流管、外流管,所述导流管位于所述管束筒体外侧盲区,所述导流管一端安装于所述溢流孔内,所述导流管的中轴线与所述溢流孔的中轴线相重合;所述外流管安装于所述导流管的另一端,所述外流管与所述导流管相贯通,所述外流管的中轴线与所述管束筒体的中轴线相平行,所述外流管的底部与脱硫塔浆液水池相连接。进一步,若2≤M≤8时,则所述溢流孔沿圆周均匀分布在所述管束筒体上。进一步,所述导流管内设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用于防止集液从所述外流管倒流进所述管束筒体内。相应地,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管束除雾器,所述管束除雾器包括第一冲洗管、分离器、加速器,第二冲洗管,以及如上所述的分流导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冲洗管位于所述管束筒体的外侧上端,所述第一冲洗管的中轴线与所述管束筒体的中轴线相垂直,所述第一冲洗管设有若干个冲洗喷嘴;所述分离器和所述加速器分别安装于所述管束筒体内壁上,所述加速器位于所述分离器的上侧;所述第二冲洗管位于所述管束筒体的内部,所述第二冲洗管的中轴线与所述管束筒体的中轴线相重合,所述第二冲洗管设有若干个所述冲洗喷嘴。分流导流装置的工作原理:脱硫塔在运行工况时,分离器的叶片将含有大量雾滴的烟气在管束筒体内经过加速器提升烟气的流速,使烟气在管束筒体内自下而上的运动;在烟气向上运动过程中,第一冲洗管和第二冲洗管上的冲洗喷头将对烟气由于离心运动所形成的高浓度含尘液体进行自上而下的反冲洗,反冲洗过程中,尘液将汇集于管束筒体的集液板上,集液板的倾斜设计会使尘液通过溢流孔流向导流管,再由导流管流入外流管中,最后统一流入脱硫塔浆液水池内,从而实现自上而下的尘液和自下而上的烟气分开导流。本技术提出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分流导流装置,该管束除雾器包括管束筒体、分流导流装置,含有大量雾滴的烟气在管束筒体内自下而上的运动,而第一冲洗管和第二冲洗管上的冲洗喷头将对高浓度含尘液体进行自上而下的反冲洗,反冲洗过程中,尘液将汇集于管束筒体的集液板上,集液板的倾斜设计会使尘液通过溢流孔流向导流管,再由导流管流入外流管中,最后统一流入脱硫塔浆液水池内,实现自上而下的尘液和自下而上的烟气分开导流、避免交叉作业、防止粉尘被二次夹带。该分流导流装置位于管束除雾器盲区,不占用其他空间,不会对管束除雾器运行形成不利影响;该分流导流装置实现尘液的集中回收,使得管束除雾器有更为干净的运行环境,更利于管束除雾器运行稳定和除尘效果。附图说明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图1为实施例中分流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分流导流装置的结构剖视图;图3为图2的A局部放大图;图4为实施例中分流导流装置的结构俯视图;图5为实施例中管束筒体的结构俯视图;图例说明:1-管束筒体;11-集液板;12-溢流孔;2-分流导流装置;21-导流管;211-单向阀;22-外流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下文为了描述方便,所引用的“上”、“下”、“左”、“右”等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等方向一致,下文中的“第一”、“第二”等为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其他特殊含义。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分流导流装置,所述管束除雾器包括管束筒体、分流导流装置,其中:所述管束筒体为中空薄壁结构,所述管束筒体的内壁上设有N个集液板,且N≥3,所述集液板之间有预设间隔距离,所述集液板横截面的中线与垂直面的夹角为α,且30°≤α≤75°。在实际应用场景中,集液板的个数是根据管束筒体的长度尺寸,以及尘液的多少来设置的,因此集液板的个数不仅仅局限于大于等于3,也可以采用1个或2个,只要能保证集液板的处理尘液的能力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具体设计成多少个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这样的集液板个数的变化并不会影响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其中,集液板横截面的中线与垂直面的夹角为α,其取值范围是30°≤α≤75°,α表示集液板与管束筒体内壁的倾斜角度,因此α的取值不仅仅局限于30°≤α≤75°,也可以从非30°≤α≤75°范围内进行取值,只要能保证集液板的处理尘液的能力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具体设计成多少个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这样的集液板个数的变化并不会影响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所述管束筒体上开设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位于所述集液板的尾端上侧,所述溢流孔的中轴线与所述集液板横截面的中线相平行,所述溢流孔的层数与所述集液板的个数相同,每一层上所述溢流孔的个数为M个,且1≤M≤8,每一列上所有的所述溢流孔的中轴线均位于同一截面上。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每一层上所述溢流孔的个数为M个,且1≤M≤8,溢流孔的数量多少表示处理尘液的处理能力,因此溢流孔的个数不仅仅局限于1≤M≤8,也可以在M≥9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分流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除雾器包括管束筒体(1)、分流导流装置(2),其中:所述管束筒体(1)为中空薄壁结构,所述管束筒体(1)的内壁上设有N个集液板(11),且N≥3,所述集液板(11)之间有预设间隔距离,所述集液板(11)横截面的中线与垂直面的夹角为α,且30°≤α≤75°;所述管束筒体(1)上开设有溢流孔(12),所述溢流孔(12)位于所述集液板(11)的尾端上侧,所述溢流孔(12)的中轴线与所述集液板(11)横截面的中线相平行,所述溢流孔(12)的层数与所述集液板(11)的个数相同,每一层上所述溢流孔(12)的个数为M个,且1≤M≤8,每一列上所有的所述溢流孔(12)的中轴线均位于同一截面上;所述分流导流装置(2)包括导流管(21)、外流管(22),所述导流管(21)位于所述管束筒体(1)外侧盲区,所述导流管(21)一端安装于所述溢流孔(12)内,所述导流管(21)的中轴线与所述溢流孔(12)的中轴线相重合;所述外流管(22)安装于所述导流管(21)的另一端,所述外流管(22)与所述导流管(21)相贯通,所述外流管(22)的中轴线与所述管束筒体(1)的中轴线相平行,所述外流管(22)的底部与脱硫塔浆液水池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分流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除雾器包括管束筒体(1)、分流导流装置(2),其中:所述管束筒体(1)为中空薄壁结构,所述管束筒体(1)的内壁上设有N个集液板(11),且N≥3,所述集液板(11)之间有预设间隔距离,所述集液板(11)横截面的中线与垂直面的夹角为α,且30°≤α≤75°;所述管束筒体(1)上开设有溢流孔(12),所述溢流孔(12)位于所述集液板(11)的尾端上侧,所述溢流孔(12)的中轴线与所述集液板(11)横截面的中线相平行,所述溢流孔(12)的层数与所述集液板(11)的个数相同,每一层上所述溢流孔(12)的个数为M个,且1≤M≤8,每一列上所有的所述溢流孔(12)的中轴线均位于同一截面上;所述分流导流装置(2)包括导流管(21)、外流管(22),所述导流管(21)位于所述管束筒体(1)外侧盲区,所述导流管(21)一端安装于所述溢流孔(12)内,所述导流管(21)的中轴线与所述溢流孔(12)的中轴线相重合;所述外流管(22)安装于所述导流管(21)的另一端,所述外流管(22)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国玺
申请(专利权)人:廊坊市廊青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