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天线背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5676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4 0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天线背架,包括框架模块、立柱模块、连接模块和配重模块;所述框架模块与立柱模块螺栓连接,立柱模块设置在配重模块之上,立柱模块与配重模块螺栓连接,所述连接模块设置于立柱模块与配重模块之间,连接模块与配重模块铰接,连接模块与立柱模块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配重模块设置有螺旋调节模块,可以调节配重模块的平稳性,也可以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地面不平整的地方进行作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备在连接模块上设置有连接杆松紧部,可以调节立柱模块和配重模块之间的垂直度,调节装置的重心,提升装置的精准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通过设置有多个安装配套装备,可以简化安装步骤,提升安装效率。

An Antenna Backres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ntenna backrest, which comprises a frame module, a pillar module, a connection module and a counterweight module; the frame module is bolted to the pillar module, the pillar module is arranged on the counterweight module, and the pillar module is bolted to the counterweight module. The connection modul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pillar module and the counterweight module, and the connection module is hinged to the counterweight module. The weight modul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articulated with the pillar module. The weight modul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provided with a screw adjusting module, which can adjust the stability of the weight module and can also operate in the uneven place of the ground. The device of the utility model has a connecting rod tightening part on the connecting module, which can adjust the verticality between the pillar module and the weight module, adjust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device, and lift it. The accuracy of the lifting device and the installation equipment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simplify the installation steps and improve the installation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天线背架
本技术涉及机械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天线背架。
技术介绍
雷达探测技术在以远程打击和精确打击为特点的现代战争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开展军事侦察、战略预警以及目标监视等功能的重要手段。现代高技术战争对雷达的越野作战与战场生存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度的机动性能已经成为现代军事雷达的必备素质。雷达机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雷达整机的架撤时间、运输的越野性能和运输方式的多样化。用一辆重型或中性越野车装载全部雷达设备而又不超限、不超重这种单车高集成的高机动雷达是当代雷达中的佼佼者。雷达天线背架是雷达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承重部件。系统所承受的风载荷和结构的惯性载荷,都要通过天线背架传递。天线背架的形状和尺寸取决于天线转台系统的总体布局,与天线反射面和反射体的形状尺寸、背架的高度和支座点的位置等有关。天线背架的设计还应便于运输和架撤。目前,国内雷达天线背架主要是存在的问题:稳定性差,精准度误差大,且安装程序复杂,安装工艺耗时长,容易损伤波导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天线背架。一种天线背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模块、立柱模块、连接模块和配重模块;所述框架模块与立柱模块螺栓连接,立柱模块设置在配重模块之上,立柱模块与配重模块螺栓连接,所述连接模块设置于立柱模块与配重模块之间,连接模块与配重模块铰接,连接模块与立柱模块铰接。优选的,所述框架模块包括第一框架组、第二框架组、第三框架组和第四框架组;所述第二框架组设置在第一框架组的上方位置,所述第二框架组与第一框架组设在在同一平面上,第二框架组与第一框架组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三框架组设置在第二框架组的上方位置,所述第三框架组与第二框架组设在在同一平面上,第三框架组与第二框架组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四框架组设置在第三框架组的上方位置,所述第四框架组与第三框架组设在在同一平面上,第四框架组与第三框架组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一框架组、第二框架组、第三框架组和第四框架组所构成的平面在同一水平面内;所述第一框架组、第二框架组、第三框架组和第四框架组均包括3个框架块,所述框架块为长方形,框架块的正面设置有与波导连接的螺纹孔,框架块背面设置有多个与外界连接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边缘连接块、中心连接块,所述边缘连接块设置在框架块的四个对角上,所述中心连接块设置在长方形框架块的中心位置;所述长方形框架块的短边两两固定连接形成长方形框架组,所述长方形框架块的长边的外平面上均设置有多组螺孔;所述框架组上设置有波导,波导通过螺栓与框架组连接。优选的,所述立柱模块包括立柱顶面部、立柱底面部、立柱正面部和立柱背面部;所述立柱模块为长方体的框架结构;所述立柱顶面部设置有吊环,立柱模块通过吊环进行吊装;所述立柱正面部上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多根槽钢;所述槽钢焊接为长方形立柱正面部框架,所述立柱正面部框架包括第一框架面、第二框架面、第三框架面和第四框架面;所述第一框架面、第二框架面、第三框架面和第四框架面从上到下依次排列,所述第一框架面、第二框架面、第三框架面和第四框架面均为长方形,所述每个框架面的四个对角上均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每个框架面的中心设在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两个边缘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板用于连接中心连接块;所述立柱背面部上设置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设置在长方形框架结构的中部位置;所述立柱底面部包括两个立腿和承接平台,所述立腿包括四根立脚,所述立脚所形成的平面为长方形,所述底面连接板与配重模块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承接平台包括支持承接底部和承接面部,所述承接底部与配重模块螺栓连接,所述承接面部设置在承接底部之上,承接底部与承接面部固定连接,所述承接面部为圆弧状,承接面部所形成的圆弧一端部与承接底部连接,另一端部上设置有水平的承接台。优选的,所述连接模块包括连接头、连接杆和连接底座;所述连接头设置在连接杆的顶部,连接底座设置在连接杆的底部,连接头与连接杆铰接,连接底座与连接杆底部铰接;所述连接头包括第四连接板和铰接孔,所述第四连接板与第三连接板螺栓连接;所述铰接孔与连接杆顶部铰接;所述连接杆包括连接杆上部、连接杆松紧部和连接杆下部;所述连接杆上部和连接杆下部通过连接杆松紧部连接;所述连接底座包括底座连接块和两个连接块凸起,底部连接块与配重模块螺栓连接,所述两个连接块凸起设置在底部连接块上,连接块凸起与底部连接块焊接,所述连接块凸起上设置有铰接孔,连接杆下部通过铰接孔与连接底座铰接,所述两个连接块底座之间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与连接块底座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优选的,所述配重模块包括前支座、后支座、前配重板和后配重板;所述前配重板设置于前支座的上方,后配重板设置于后支座上方,所述前支座包括支座底部和支座面,所述支座底部设置在支座面下,支座底部与支座面焊接连接。优选的,所述支座底部包括四个支座底脚,所述支座底脚上均匀设置在支座底部内,所述支座底脚包括底座杆、螺旋调节器和底座脚,所述螺旋调节器设置在底座杆和底座脚之间。优选的,所述前配重板上设置有多条横竖交错的螺纹槽条,所述前配重板与立柱模块的立柱地面螺纹连接;所述后支座与前支座的设置相同,所述后配重板包括螺纹槽条和阻挡快,所述螺纹槽条横竖交错设置,所述阻挡设置在中部位置,所述后配重板与连接模块的连接底座螺栓连接。优选的,所述前支座、后支座、前配重板和后配重板均设置为两个,前支座与后支座之间通过槽钢焊接为一体。优选的,所述两前支座和两后支座之间均设置有固定管,固定管与两前支座螺栓连接,固定管与两后支座螺栓连接。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配重模块设置有螺旋调节模块,可以调节配重模块的平稳性,也可以是本技术在地面不平整的地方进行作业。2.本技术设备在连接模块上设置有连接杆松紧部,可以调节立柱模块和配重模块之间的垂直度,调节装置的重心,提升装置的精准度。3.本技术的通过设置有多个安装配套装备,可以简化安装步骤,提升安装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整体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框架模块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框架块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立柱背面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立柱模块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立柱底面部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立柱模块截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模块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模块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配重模块后视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配重模块整体截面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框架模块;2、立柱模块;3、连接模块;4、配重模块;11、第一框架组;12、第二框架组;13、第三框架组;14、第四框架组;15、框架块;16、连接板;161、边缘连接块;162、中心连接块;163、中间连接板;17、波导;21、立柱顶面部;22、立柱底面部;23、立柱正面部;24、立柱背面部;211、吊环;231、第一框架面;232、第二框架面;233、第三框架面;234、第四框架面;235、第一连接板;236、第二连接板;241、第三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天线背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模块、立柱模块、连接模块和配重模块;所述框架模块与立柱模块螺栓连接,立柱模块设置在配重模块之上,立柱模块与配重模块螺栓连接,所述连接模块设置于立柱模块与配重模块之间,连接模块与配重模块铰接,连接模块与立柱模块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天线背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模块、立柱模块、连接模块和配重模块;所述框架模块与立柱模块螺栓连接,立柱模块设置在配重模块之上,立柱模块与配重模块螺栓连接,所述连接模块设置于立柱模块与配重模块之间,连接模块与配重模块铰接,连接模块与立柱模块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天线背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模块包括第一框架组、第二框架组、第三框架组和第四框架组;所述第二框架组设置在第一框架组的上方位置,所述第二框架组与第一框架组设置在同一平面上,第二框架组与第一框架组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三框架组设置在第二框架组的上方位置,所述第三框架组与第二框架组设置在同一平面上,第三框架组与第二框架组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四框架组设置在第三框架组的上方位置,所述第四框架组与第三框架组设置在同一平面上,第四框架组与第三框架组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一框架组、第二框架组、第三框架组和第四框架组所构成的平面在同一水平面内;所述第一框架组、第二框架组、第三框架组和第四框架组均包括3个框架块,所述框架块为长方形,框架块的正面设置有与波导连接的螺纹孔,框架块背面设置有多个与外界连接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边缘连接块、中心连接块,所述边缘连接块设置在框架块的四个对角上,所述中心连接块设置在长方形框架块的中心位置;所述长方形框架块的短边两两固定连接形成长方形框架组,所述长方形框架块的长边的外平面上均设置有多组螺孔;所述框架组上设置有波导,波导通过螺栓与框架组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天线背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模块包括立柱顶面部、立柱底面部、立柱正面部和立柱背面部;所述立柱模块为长方体的框架结构;所述立柱顶面部设置有吊环,立柱模块通过吊环进行吊装;所述立柱正面部上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多根槽钢;所述槽钢焊接为长方形立柱正面部框架,所述立柱正面部框架包括第一框架面、第二框架面、第三框架面和第四框架面;所述第一框架面、第二框架面、第三框架面和第四框架面从上到下依次排列,所述第一框架面、第二框架面、第三框架面和第四框架面均为长方形,所述每个框架面的四个对角上均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每个框架面的中心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两个边缘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板用于连接中心连接块;所述立柱背面部上设置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设置在长方形框架结构的中部位置;所述立柱底面部包括两个立腿和承接平台,所述立腿包括四根立脚,所述立脚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杰王勇郑克勤
申请(专利权)人:滁州市经纬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