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adding underground space under an existing building group, which comprises three parts: a side supporting structure module, a middle supporting structure module and a supporting structure module. Edge support structure module, middle support structure module and support structure module are composed of pipe curtain steel pipe, shotcrete wall and support section steel. Support section steel includes diagonal brace, edge vertical bar, top horizontal bar, middle horizontal bar, bottom horizontal bar and middle vertical bar. The utility model adopt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dividing large cross-section underground space into several small cross-section tunnels. Each small cross-section tunnel can be constructed in staggered sequence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is high.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includes the side supporting structure module, the middle supporting structure module and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module. Each supporting module can be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a large cross-section underground sp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既有建筑物群下增建地下空间的支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既有建筑物群下增建地下空间的支护结构,适用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属于土木工程施工及其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建地下空间的逐步开发利用,在既有建筑物群下增建地下空间的需求逐步扩大,在老旧小区下增建地下停车场、地下室等工程比比皆是。在既有建筑物群下增建地下空间会遇到如下问题:1)既有建筑物群基础与新增建的地下空间结构顶部距离较近,覆土薄,围土自稳性差,若控制不当则会诱发建筑物发生开裂或塌陷;2)新增建的地下空间须穿越道路及覆土中的管线,管线及地表变形须严格控制;3)既有建筑物群周围通常有附属设施,施工场地狭窄,大型设备无法使用。在既有建筑物群下增建地下空间施工难度大、风险高,若无可靠的支护结构,将对建筑物产生严重的影响。现有技术中,涉及既有建筑物群下增建地下空间的支护结构共有4种,详述如下:(1)申请号CN201611222719.5的专利技术专利一种利用沉井在既有建筑物群下增建地下空间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既有建筑物群的资料和原位地质勘测资料,确定增建地下空间的位置、范围和几何形状,完成拟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既有建筑物群下增建地下空间的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边部支护结构模块、中部支护结构模块和支撑结构模块三部分;边部支护结构模块、中部支护结构模块和支撑结构模块均由管幕钢管、喷射混凝土墙和支护型钢组成,支护型钢包括斜撑、边部立杆、顶部横杆、中部横杆、底部横杆和中部立杆;边部支护结构模块位于既有建筑物群下增建地下空间的支护结构的左右两侧,边部支护结构模块与中部支护结构模块之间通过第一喷射混凝土墙连接;中部支护结构模块位于既有建筑物群下增建地下空间的支护结构的中部位置,相邻中部支护结构模块之间通过第二喷射混凝土墙连接;支撑结构模块位于边部支护结构模块和中部支护结构模块中间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既有建筑物群下增建地下空间的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边部支护结构模块、中部支护结构模块和支撑结构模块三部分;边部支护结构模块、中部支护结构模块和支撑结构模块均由管幕钢管、喷射混凝土墙和支护型钢组成,支护型钢包括斜撑、边部立杆、顶部横杆、中部横杆、底部横杆和中部立杆;边部支护结构模块位于既有建筑物群下增建地下空间的支护结构的左右两侧,边部支护结构模块与中部支护结构模块之间通过第一喷射混凝土墙连接;中部支护结构模块位于既有建筑物群下增建地下空间的支护结构的中部位置,相邻中部支护结构模块之间通过第二喷射混凝土墙连接;支撑结构模块位于边部支护结构模块和中部支护结构模块中间及相邻的中部支护结构模块中间,支撑结构模块与边部支护结构模块和中部支护结构模块之间通过第三喷射混凝土墙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建筑物群下增建地下空间的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边部支护结构模块中的第一管幕钢管位于小断面隧道顶部和侧方,第一支护型钢中的第一顶部横杆和第一支护型钢中的第一边部立杆的外侧;边部支护结构模块中第一底部横杆位于边部支护结构模块底部,第一底部横杆与第一边部立杆和第一中部立杆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第一中部横杆位于支护结构中部,第一中部横杆与第一边部立杆和第一中部立杆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第一顶部横杆位于支护结构顶部,第一顶部横杆与第一边部立杆、第一中部立杆和第一斜撑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第一边部立杆位于小断面隧道侧壁,第一边部立杆与第一顶部横杆、第一中部横杆、第一底部横杆和第一斜撑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第一中部立杆与第一顶部横杆、第一中部横杆、第一底部横杆和第一斜撑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第一斜撑位于第一顶部横杆与第一边部立杆和第一中部立杆交汇位置的角部,第一斜撑与第一边部立杆和第一中部立杆之间呈45°布置,第一斜撑与第一边部立杆、第一中部立杆和第一顶部横杆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第一喷射混凝土墙由喷射在小断面隧道侧壁上混凝土凝结硬化而成,混凝土喷射在第一支护型钢上,以及第一底部横杆、第一顶部横杆、第一边部立杆和第一中部立杆之间;第一斜撑和第一中部横杆外侧不需要喷射混凝土;第一喷射混凝土墙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衡朝阳,张剑涛,张孟玫,毛利勤,周智,孙曦源,
申请(专利权)人: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