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转位刀片磨削机床及其上料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90840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0 07: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上料杆装置,包括可与工件夹持分度部件相配合、用于带动工件移动的上料杆,上料杆穿过可与工件夹持分度部件共同转动的C轴后角定位回转部件以及油缸组件后,与油缸组件的底端周向卡接;上料杆与油缸组件上分别设有导向键和导向槽,并且,上料杆可在油缸组件的带动下转动和上下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上料杆装置,实现油缸组件对上料杆的上下调节以及周向限位,使得上料杆在完成上料工作的同时,还可以保持与C轴后角定位回转部件以及油缸组件之间同时摆动,使得工件与工件夹持分度部件之间的稳定高精度定位,进而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提高产品质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上料杆装置的可转位刀片磨削机床。

A indexable blade grinding machine and its feeding rod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eeding rod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feeding rod that can be matched with the workpiece clamping indexing component and used to drive the workpiece moving. The feeding rod is clamped circumferentially with the bottom end of the oil cylinder component after passing through the C-axis rear angle positioning rotary component and the oil cylinder component which can rotate with the workpiece clamping indexing component. The feeding rod and the oil cylinder component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guide key and a guide groove. Moreover, the feeding rod can rotate and move up and down driven by the cylinder assembly. The feeding rod device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realizes the up-down adjustment and circumferential limit of the feeding rod of the cylinder assembly, so that while the feeding rod completes the feeding work, it can also keep swinging between the rotary parts positioned at the back angle of the C axis and the cylinder components at the same time, so as to make the stable and high-precision positioning between the workpiece and the workpiece holding and indexing parts, thereby ensuring the processing accuracy of the workpiece. Improve product quality. The utility model also discloses a indexable blade grinding machine tool including the feeding rod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转位刀片磨削机床及其上料杆装置
本技术涉及刀片磨削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上料杆装置。此外,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上料杆装置的可转位刀片磨削机床。
技术介绍
磨削中心是典型的工序复合机床,在刀片的加工过程中,采用上料装置将刀片上移,利用夹紧头将刀片夹紧后,对刀片进行加工。在刀片上料过程中,一般采用上料杆,上料杆带动上料平台运动到上料位置,利用人工或机器人将需磨削的刀片放置在上料平台上的定位工装上,实现刀片定位,进而实现需磨削的刀片上料过程。现有技术中,上料杆穿过回转部件,上端与上料定位底座连接,现有的上料杆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转动,导致上料精度差,并且,由于工件夹紧分度部件安装在可转位刀片的C轴后角定位回转部件上,难以保证上料组件与工件夹紧分度部件一起回转运动。因此,如何提高上料杆装置的定位精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料杆装置,该上料杆装置通过导向槽与导向键的设置,可以实现对上料杆上下移动的同时,保证上料杆与工件夹持分度部件一起回转运动,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提高产品质量。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上料杆装置的可转位刀片磨削机床。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上料杆装置,包括可与工件夹持分度部件相配合、用于带动工件移动的上料杆,所述上料杆穿过可与所述工件夹持分度部件共同转动的C轴后角定位回转部件以及油缸组件后,与所述油缸组件的底端周向卡接;所述上料杆与所述油缸组件上分别设有导向键和导向槽,并且,所述上料杆可在所述油缸组件的带动下转动和上下移动。优选的,所述导向键和所述导向槽均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导向键和所述导向槽的水平截面均呈V型。优选的,所述导向键的上下表面与所述导向槽的上下表面均为平面,并且所述导向键与所述导向槽可在纵向卡接。优选的,所述导向键远离所述导向槽的一侧还安装有预紧碟簧,以将所述导向键压紧在所述导向槽中。优选的,所述预紧碟簧上还设有用于调节所述预紧碟簧位置的预紧力调节螺钉,以改变所述导向键与所述导向槽的预紧压力。优选的,所述导向键为铜质导向键。优选的,所述油缸组件包括油缸座、油缸套和油缸本体,所述油缸座呈筒状,并且所述油缸座与所述C轴后角定位回转部件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油缸套与所述油缸本体设置在所述油缸座的内部。优选的,所述导向键设置在所述油缸本体上,并且所述油缸本体上还设有用于调节所述上料杆角度的角度调节部件。优选的,所述角度调节部件呈片状,所述角度调节部件上设有弧形孔;所述油缸本体上设有紧固螺栓,所述弧形孔可沿所述紧固螺栓滑动。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可转位刀片磨削机床,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上料杆装置。本技术所提供的上料杆装置,包括可与工件夹持分度部件相配合、用于带动工件移动的上料杆,所述上料杆穿过可与所述工件夹持分度部件共同转动的C轴后角定位回转部件以及油缸组件后,与所述油缸组件的底端周向卡接;所述上料杆与所述油缸组件上分别设有导向键和导向槽,并且,所述上料杆可在所述油缸组件的带动下转动和上下移动。该上料杆装置,通过将所述上料杆与所述油缸组件之间的配合连接,实现所述油缸组件对所述上料杆的上下调节以及周向限位,使得所述上料杆在完成上料工作的同时,还可以保持与C轴后角定位回转部件以及油缸组件之间同时摆动,使得工件与工件夹持分度部件之间的稳定高精度定位,进而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提高产品质量。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油缸组件包括油缸座、油缸套和油缸本体,所述油缸座呈筒状,并且所述油缸座与所述C轴后角定位回转部件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油缸套与所述油缸本体设置在所述油缸座的内部。上述设置,利用油缸组件的三个部分的相互配合,油缸座保证整个油缸组件的位置与C轴后角定位回转部件保证静止,进而保证上料杆与C轴后角定位回转部件的角度位置固定,然后利用油缸本体带动上料杆上下移动,实现工件与C轴后角定位回转部件的精确定位。本技术所提供的可转位刀片磨削机床设有上述上料杆装置,由于所述上料杆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设有该上料杆装置的可转位刀片磨削机床也应当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上料杆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上料杆装置的剖视图;图3为图2所示上料杆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上料杆装置的角度调节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上料杆装置的油缸组件的剖视图;其中:1-工件夹持分度部件、2-定位杆、21-导向槽、22-预紧碟簧、23-预紧力调节螺钉、3-C轴C轴后角定位回转部件、4-油缸组件、41-油缸座、42-油缸套、43-油缸本体、44-导向键、45-角度调节部件、5-C轴行程开关、6-油缸位置检测开关。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上料杆装置,该上料杆装置通过导向槽与导向键的设置,可以实现对上料杆上下移动的同时,保证上料杆与工件夹持分度部件一起回转运动,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提高产品质量。本技术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上料杆装置的可转位刀片磨削机床。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至图5,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上料杆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上料杆装置的剖视图;图3为图2所示上料杆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上料杆装置的角度调节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上料杆装置的油缸组件的剖视图。在该实施方式中,上料杆装置包括用于带动工件移动的上料杆2,上料杆2应用在磨削机床上,并且,上料杆2可与工件夹持分度部件1相配合,即上料杆2将工件送至工件夹持分度部件1的位置,使得工件夹持分度部件1将工件夹紧。C轴后角定位回转部件3以及油缸组件4均设置在磨削机床上,并且,C轴后角定位回转部件3以及油缸组件4均可与工件夹持分度部件1共同转动,上料杆2穿过C轴后角定位回转部件3以及油缸组件4后,与油缸组件4的底端周向卡接,即油缸组件4与上料杆2可以实现同时转动,C轴后角定位回转部件3的转动可以通过C轴行程开关5开启,油缸组件4的底部还设有油缸位置检测开关6,以获取油缸组件4中油缸本体43的位置信息,并传送给控制器,以控制油缸组件4内液压油的输送,来改变油缸本体43的位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油缸组件4与上料杆2的转动并非自身的旋转,而是共同的摆动。进一步,上料杆2与油缸组件4上分别设有导向键44和导向槽21,并且,上料杆2可在油缸组件4的带动下转动和上下移动。该上料杆装置,通过将上料杆2与油缸组件4之间的配合连接,实现油缸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上料杆装置,包括可与工件夹持分度部件(1)相配合、用于带动工件移动的上料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杆(2)穿过可与所述工件夹持分度部件(1)共同转动的C轴后角定位回转部件(3)以及油缸组件(4)后,与所述油缸组件(4)的底端周向卡接;所述上料杆(2)与所述油缸组件(4)上分别设有导向键(44)和导向槽(21),并且,所述上料杆(2)可在所述油缸组件(4)的带动下转动和上下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料杆装置,包括可与工件夹持分度部件(1)相配合、用于带动工件移动的上料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杆(2)穿过可与所述工件夹持分度部件(1)共同转动的C轴后角定位回转部件(3)以及油缸组件(4)后,与所述油缸组件(4)的底端周向卡接;所述上料杆(2)与所述油缸组件(4)上分别设有导向键(44)和导向槽(21),并且,所述上料杆(2)可在所述油缸组件(4)的带动下转动和上下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料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键(44)和所述导向槽(21)均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导向键(44)和所述导向槽(21)的水平截面均呈V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料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键(44)的上下表面与所述导向槽(21)的上下表面均为平面,并且所述导向键(44)与所述导向槽(21)可在纵向卡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料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键(44)远离所述导向槽(21)的一侧还安装有预紧碟簧(22),以将所述导向键(44)压紧在所述导向槽(21)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料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紧碟簧(22)上还设有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强裴忠王坤良王佳顾亦涛柳文阳邹伟杰蒋志浩
申请(专利权)人:天通吉成机器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