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及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道路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及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在城市与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内部建起了纵横交错、星罗密布的线路交通网。沥青路面由于其表面平整、无接缝、耐摩擦、养护方便,既行车舒服又经久耐用,从而成为道路建设中最常用的高级路面。目前,常见的沥青路面结构为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面层、基层和底基层,其中,面层为沥青混合料,基层为级配碎石,底基层为无级配碎石。该结构的路面透水性较差,阻碍了雨水的径流路径,影响行车安全,而且长期受水和空气中湿气的影响,沥青分解并丧失对砂和集料的粘结力,从而缩短路面使用寿命。为解决上述难题,中国专利文献CN108611944A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透水结构路面,包括覆于基层顶面的复合沥青混凝土层,该复合沥青混凝土层由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基层上表面的混合沥青混凝土层A层和混合沥青混凝土层B构成,混合沥青混凝土A层的空隙率小于混合沥青混凝土B层的空隙率,能够增强路面直接透水的性能,使路面排水能力得到改善,并可有效补充地下水,缓解地下水不足的难题;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面层、基层和底基层,所述面层用于直接承受行车荷载,所述基层用于将所述面层传递的荷载扩散到所述底基层;所述面层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沥青混凝土层、第二沥青混凝土层;所述第一沥青混凝土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面层、基层和底基层,所述面层用于直接承受行车荷载,所述基层用于将所述面层传递的荷载扩散到所述底基层;所述面层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沥青混凝土层、第二沥青混凝土层;所述第一沥青混凝土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其中,所述纳米二氧化钛负载在所述膨胀蛭石上,所述膨胀蛭石分散在所述第一沥青混凝土层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沥青混凝土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所述第一沥青混凝土层还包括铜改性聚酯纤维0.1~0.15份。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沥青混凝土层还包括UV吸收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沥青选自70号基质沥青、90号基质沥青的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岩沥青选自伊朗岩沥青、新疆岩沥青、青川岩沥青、北美岩沥青中的至少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其特征在于,按质量百分比计,所述辉绿岩包括以下组分:按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玄武岩包括以下组分:9.5~16mm玄武岩57%;4.75~9.5mm玄武岩39%;2.36~4.75mm玄武岩4%。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包括水泥稳定碎石、增强剂、硅酸盐水泥;所述底基层包括石灰、粉煤灰、硅酸盐水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沥青混凝土层的下表面设置若干凸起部,所述基层设置有对应于所述凸起部的凹陷部;所述凸起部的高度不小于所述基层的厚度。8.一种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1)清理路基表面,刮平,碾压,摊铺石灰、粉煤灰和硅酸盐水泥混合物,碾压成型,湿润养生12~15天,形成底基层;(A-2)在步骤(A-1)制备的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鹏程,沈菊男,夏国法,马巍,高启聚,苏东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