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体液裂解装置及其裂解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85731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1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菌体液裂解装置及其裂解方法,通过利用管道将菌体重悬液与裂解液混合均匀代替手动混匀,裂解效果达到手动裂解相同水平,避免了手动混匀时不同操作者操作时产生的差异和不可重复性,同时,在裂解效果相同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控制输送装置输送速度以及管道的长度,提高整体的裂解规模,节省人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菌体液裂解装置及其裂解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
,具体涉及一种菌体液裂解装置及其裂解方法。
技术介绍
质粒是细菌内的共生型遗传因子,它能在细菌中垂直遗传并且赋予宿主细胞一些表型,质粒是携带外源基因进入细菌中扩增或表达的重要媒介,这种基因的运载工具在基因工程中具有及广泛的应用价值。质粒提取主要有碱裂解法、煮沸裂解法和小量一步提取法等,在实验室中,使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时步骤通常需要手动加入不同的裂解液和中和液,在手动加入的过程中,对手动加入的力度和速度都有一定的要求,是裂解操作中影响裂解效果的关键点,力度过大或时间过长都会导致质粒超螺旋比例降低,杂质值增高,同时,在不同的裂解实验中,手动混匀时不同操作者操作时容易产生差异和不可重复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菌体液裂解装置及其裂解方法。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菌体液裂解装置,包括第一储液器、第二储液器、第三储液器、收集装置、第一三通接头和第二三通接头,所述第一储液器和所述第二储液器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一三通接头的第一、二接口相连,且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上各自设置有第一输送装置和第二输送装置;所述第一三通接头的第三接口和所述第三储液器分别通过第三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与所述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一、二接口相连,所述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三接口还通过第五连接管与所述收集装置相连。进一步,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第二输送装置和第三输送装置均为蠕动泵。进一步,所述第三连接管的长度L为1060mm-2120mm。基于上述的菌体液裂解装置,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菌体液裂解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步骤1:分别在所述第一储液器、所述第二储液器和所述第三储液器中倒入菌体重悬液、裂解液和中和液;步骤2:同时启动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和第二输送装置,分别输送所述第一储液器中的菌体重悬液和所述第二储液器中的裂解液,各自通过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进入第一三通接头,并在所述第一三通接头内部进行初步混合,得到混合液;步骤3:启动所述第三输送装置,输送所述第三储液器中的中和液,通过第四连接管到达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二接口出,关闭第三输送装置;步骤4:步骤2中的混合液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管进入到达所述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一接口处时,启动所述第三输送装置,使混合液和中和液进入第二三通接头,并在所述第二三通接头内部进行再次混合,得到二次混合液;步骤5:二次混合液通过所述第五连接管进入所述收集装置中。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输送装置与第二输送装置的输送速度相同。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菌体液裂解装置及其裂解方法,通过菌体液裂解装置将菌体重悬液与裂解液混合代替手动混合,混合更加均匀,裂解效果达到手动裂解相同水平,避免了手动混合时不同操作者操作时产生的差异和不可重复性,同时,在裂解效果相同的基础上,通过控制输送装置输送速度以及连接管的长度,提升该菌体液裂解装置的效率,从而提高整体的裂解反应规模,效率高、稳定性好,节省了人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专利技术菌体液裂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参见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菌体液裂解装置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中箭头表示液体流动方向,具体地,本实施例的菌体液裂解装置,包括第一储液器11、第二储液器12、第三储液器13、收集装置2、第一三通接头31和第二三通接头32,其中,第一储液器11和第二储液器12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管41和第二连接管42与第一三通接头31的第一、二接口相连,且第一连接管41和第二连接管42上各自设置有第一输送装置51和第二输送装置52;第一三通接头31的第三接口和第三储液器13分别通过第三连接管43和第四连接管44与第二三通接头32的第一、二接口相连,第二三通接头32的第三接口还通过第五连接管45与收集装置2相连。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储液器11、第二储液器12和第三储液器13中分别倒入菌体重悬液、裂解液和中和液,再启动第一输送装置51,输送第一储液器11中的菌体重悬液,使得菌体重悬液通过第一连接管41从第一三通接头31的第一接口进入第一三通接头31中;同时,启动第二输送装置52,输送第二储液器12中的裂解液,使得裂解液通过第二连接管42从第一三通接头31的第二接口进入第一三通接头31中;并且菌体重悬液与裂解液到达第一三通接头31内部后会初步混合发生反应,然后,混合液从第一三通接头31的第三接口进入第三连接管43中,此时,由于混合液在第三连接管43中继续流动,加大了菌体重悬液与裂解液的接触面积,从而会使菌体重悬液与裂解液均匀的混合、反应;当混合液从第一三通接头31的第三接口进入第三连接管43中时,同时启动第三输送装置53,输送第三储液器13中的中和液,中和液通过第四连接管44到达第二三通接头32的第二接口处,关闭第三输送装置53;当混合液进入第三连接管43中后,由于第三连接管43的长度较长,当第三连接管43中的混合液到达第二三通接头32的第一接口处时,再次启动第三输送装置53,从而第二三通接头32的第二接口处的中和液与第二三通接头32的第一接口处的混合液同时进入第二三通接头32内部,使混合液与中和液混合发生反应,得到二次混合液;然后,二次混合液从第二三通接头32的第三接口进入第五连接管45中,在第五连接管45中继续进行中和;最后,二次混合液进入到收集装置2中。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输送装置51、第二输送装置52和第三输送装置53均为蠕动泵。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第一输送装置51、第二输送装置52和第三输送装置53的泵速来控制反应的效果,避免了手动混合时不同操作者操作时产生的差异和不可重复性,从而提高了整体的裂解操作规模,提高该菌体液裂解装置的效率,并且节省了人力。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管43的长度L为1060mm-2120mm。本实施例中,设定第一连接管41与第二连接管42的流速均为1.0ml/s,菌体重悬液与裂解液的裂解时间为2min、3min、4min,第一连接管41、第二连接管42、第三连接管43、第四连接管44和第五连接管45均采用同样规格的内径,测量得到内径r=0.6cm,通过公式:(πr2×L)/1.0ml/s=t时间将裂解时间带入公式计算得出:第三连接管43的长度L分别为1060mm、1590mm和2120mm。实施例2基于上述的菌体液裂解装置,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菌体液裂解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步骤1:分别在第一储液器11、第二储液器12和第三储液器13中倒入菌体重悬液、裂解液和中和液;步骤2:同时启动第一输送装置51和第二输送装置52,分别输送第一储液器11中的菌体重悬液和第二储液器12中的裂解液,使得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菌体液裂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储液器、第二储液器、第三储液器、收集装置、第一三通接头和第二三通接头,所述第一储液器和所述第二储液器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一三通接头的第一、二接口相连,且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上各自设置有第一输送装置和第二输送装置;所述第一三通接头的第三接口和所述第三储液器分别通过第三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与所述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一、二接口相连,所述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三接口还通过第五连接管与所述收集装置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菌体液裂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储液器、第二储液器、第三储液器、收集装置、第一三通接头和第二三通接头,所述第一储液器和所述第二储液器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一三通接头的第一、二接口相连,且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上各自设置有第一输送装置和第二输送装置;所述第一三通接头的第三接口和所述第三储液器分别通过第三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与所述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一、二接口相连,所述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三接口还通过第五连接管与所述收集装置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体液裂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第二输送装置和第三输送装置均为蠕动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体液裂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管的长度L为1060mm-2120mm。4.一种菌体液裂解方法,使用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菌体液裂解装置进行裂解,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步骤1:分别在所述第一储液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巍李鑫煜王戬张茜真田密胡芹华崔雪单娟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精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