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轴承内/外套圈滚道磨削应力的加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47015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09: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轴承套圈磨削加工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控制轴承内套圈滚道磨削应力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粗磨内沟/滚道,其中砂轮整修频率为至少每4件整修1次,磨削的线速度为35~50m/s,进给速度为0.002~0.003mm/s,磨削次数为至少3次,每次均匀分配磨量;细磨、终磨内沟/滚道,其中砂轮整修频率为每1件整修1次,磨削的线速度为30~50m/s,进给速度为0.001~0.002mm/s,磨削次数为至少2次,每次均匀分配磨量;第一次精研内沟/滚道,其中工件转速为900~2700r/min;第二次精研内沟/滚道。该控制轴承内/外套圈滚道磨削应力的加工工艺,可以有效降低轴承套圈磨削应力和磨削变质层的离散度,控制磨削应力分布状,提高成品轴承质量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轴承内/外套圈滚道磨削应力的加工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轴承套圈磨削加工
,具体为一种控制轴承内/外套圈滚道磨削应力的加工工艺。
技术介绍
轴承作为机械基础元件,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轴承是典型的精密机械产品,其技术水平是国家工业综合技术水平的反映,在国防领域,轴承是航空、航天、兵器、舰船、核工业等所有武器装备的关键配套件。从理论上讲,轴承套圈滚道的磨削应力、磨削变质层,对轴承的滚动疲劳寿命有直接的影响,将磨削应力、磨削变质层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可以有效的提高轴承的滚动疲劳寿命。轴承套圈滚道的磨削应力之所以能够提高轴承的疲劳寿命是因为该应力可以减小滚动接触产生的剪切应力,而这个应力必须是压应力。这是由于零件的疲劳失效出现在承受过大拉应力的时候,当表面有较大压应力残存时,会抵消同等数值的拉应力,而使钢的实际承受拉应力数值减小,可以使疲劳强度极限值增高,当表面有较大拉应力残存时,会与承受的拉应力载荷叠加而使钢的实际承受的拉应力明显增大,即使疲劳强度极限值降低。因此,控制滚动轴承套圈滚道表面压应力,对提高滚动轴承的疲劳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耐热钢材料(S8Cr4M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控制轴承内套圈滚道磨削应力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粗磨内沟/滚道,其中砂轮整修频率为至少每4件整修1次,磨削的线速度为35~50m/s,进给速度为0.002~0.003mm/s,磨削次数为至少3次,每次均匀分配磨量;S2:细磨、终磨内沟/滚道,其中砂轮整修频率为每1件整修1次,磨削的线速度为30~50m/s,进给速度为0.001~0.002mm/s,磨削次数为至少2次,每次均匀分配磨量;S3:第一次精研内沟/滚道,其中工件转速为900~2700r/min,摆动频率为160~1500次/min,摆动角度为±8°,研磨压力为0.2~0.4MPa;S4:第二次精研内沟/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轴承内套圈滚道磨削应力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粗磨内沟/滚道,其中砂轮整修频率为至少每4件整修1次,磨削的线速度为35~50m/s,进给速度为0.002~0.003mm/s,磨削次数为至少3次,每次均匀分配磨量;S2:细磨、终磨内沟/滚道,其中砂轮整修频率为每1件整修1次,磨削的线速度为30~50m/s,进给速度为0.001~0.002mm/s,磨削次数为至少2次,每次均匀分配磨量;S3:第一次精研内沟/滚道,其中工件转速为900~2700r/min,摆动频率为160~1500次/min,摆动角度为±8°,研磨压力为0.2~0.4MPa;S4:第二次精研内沟/滚道,其中工件转速为900~3000r/min,摆动频率为65~1200次/min,摆动角度为±8°,研磨压力为0.15~0.3MPa;其中所述步骤S3和S4中研磨的总消耗量为0.005~0.015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宇王洪吴永林许晓东孙庭槐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天马虹山轴承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