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作用自动调节式汽车用磁流变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25110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0 07: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作用自动调节式汽车用磁流变减振器,主要由上下端盖、缸体、内外永磁体环、内外隔磁环、圆筒、活塞杆、铜环及支撑杆等组成。活塞杆往复运动时,外永磁体环和内永磁体环发生错位。当外永磁体环和内永磁体环相对应时,封闭腔内磁流变液的磁感应强度最强;当外永磁体环和内隔磁环相对应时,封闭腔内磁流变液的磁感应强度最弱;故呈波浪式变化的磁感应强度导致阻尼力也呈波浪式变化,从而缓冲或抵消使活塞杆往复运动的外力,达到提高汽车乘坐舒适性的目的。另外涡流使得铜环产生热量,动能以热量的形式散失掉,从而衰减了活塞杆往复运动,保证了车体产生的振动和噪声最小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非常适用于汽车减振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作用自动调节式汽车用磁流变减振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减振器,尤其涉及一种双作用自动调节式汽车用磁流变减振器。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汽车行驶平顺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汽车除了保证其行驶性、转向性和制动性等,正致力于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向高附加值、高性能和高质量方向发展。但是汽车行驶过程中,路面不平度会引起汽车振动,当这种振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会直接影响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行驶安全性,严重的汽车振动和动载荷还会影响汽车的行驶速度、零部件的疲劳寿命以及产生噪声等。目前,市场上汽车所用的减振器大多是液压减振器或者气压减振器,这就对其密封性有较高的要求。一旦汽车减振器密封件出现问题,那么其减振效果会大大减弱甚至失效,同时也导致汽车的乘坐舒适性下降。另外,这些减振器并不能完全的适应各种路面工况,而且需要控制器控制其阻尼力,从而导致了减振延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所述汽车减振器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双作用自动调节式汽车用磁流变减振器,利用内外永磁体环之间的磁感应强度的波浪式变化和内永磁体及铜环之间的电磁效应两种工作形式共同自动调节阻尼力。当活塞杆因受到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作用自动调节式汽车用磁流变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下端盖(1)、螺旋弹簧(2)、浮动活塞(3)、缸体(4)、外永磁体环(5)、外隔磁环(6)、圆筒(7)、橡胶垫圈(8)、上端盖(9)、活塞杆(10)、内永磁体环(11)、内隔磁环(12)、轴肩(13)、铜环(14)及支撑杆(15);下端盖(1)与缸体(4)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下端盖(1)中间加工有圆形通孔,支撑杆(15)与下端盖(1)圆形通孔间隙配合,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支撑杆(15)下端头部加工有外螺纹,通过锁紧螺母与下端盖(1)进行轴向固定;螺旋弹簧(2)环绕在支撑杆(15)上,其下端与下端盖(1)固定连接,其上端与浮动活塞(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作用自动调节式汽车用磁流变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下端盖(1)、螺旋弹簧(2)、浮动活塞(3)、缸体(4)、外永磁体环(5)、外隔磁环(6)、圆筒(7)、橡胶垫圈(8)、上端盖(9)、活塞杆(10)、内永磁体环(11)、内隔磁环(12)、轴肩(13)、铜环(14)及支撑杆(15);下端盖(1)与缸体(4)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下端盖(1)中间加工有圆形通孔,支撑杆(15)与下端盖(1)圆形通孔间隙配合,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支撑杆(15)下端头部加工有外螺纹,通过锁紧螺母与下端盖(1)进行轴向固定;螺旋弹簧(2)环绕在支撑杆(15)上,其下端与下端盖(1)固定连接,其上端与浮动活塞(3)固定连接;浮动活塞(3)中间加工有圆形通孔,浮动活塞(3)圆形通孔内表面与支撑杆(15)外表面间隙配合,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浮动活塞(3)外圆端面与缸体(4)内表面间隙配合,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圆筒(7)下端面紧靠缸体(4)内部阶梯端面;外永磁体环(5)内表面与圆筒(7)外表面间隙配合;外隔磁环(6)内表面与圆筒(7)外表面间隙配合;四个外永磁体环(5)和三个外隔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国良林豪李刚喻理梵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