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81421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0 04: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包括升降主体、定位架、弧形铲板及动力机构。定位架连接于升降主体的外围,用于与人工挖孔桩的桩孔定位;弧形铲板设有两个,对称设置于升降主体的底部;动力机构与升降主体连接,用于带动升降主体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利用弧形铲板进行挖土提土工作,利用定位架与人工挖孔桩的桩孔定位,从而对升降主体的移动限位,避免移动时晃动;升降主体在动力机构的驱动下带动弧形铲板上下移动,弧形铲板向下移动可切断土层实现挖土,弧形铲板向上移动可将土聚拢实现提土,与现有技术中人工挖土的方式相比,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施工设备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
技术介绍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都会采用人工挖孔桩进行桩基施工作业。人孔挖孔桩是用人力挖土、现场浇筑的钢筋混凝土桩,具有施工简便、经济适用、单桩承载力高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和交通等领域。现有技术中,人工挖孔桩的挖土工作是由两名人工配合完成,一人在坑内挖土,另一人在坑上提土,向坑外提土时坑下人员不能施工,且提土耗费体力大劳动强度高,造成施工进度缓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人工挖土施工进度缓慢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包括:升降主体;定位架,连接于所述升降主体的外围,用于与人工挖孔桩的桩孔定位;弧形铲板,设有两个,对称设置于所述升降主体的底部;以及动力机构,与所述升降主体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升降主体移动。进一步地,还包括升降杆;所述升降杆的两端分别沿竖直方向穿过所述升降主体;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升降杆的顶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升降主体包括:上平台,中心部位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与所述升降杆的外径相等:支撑框架,顶面与所述上平台的底面固定连接;下平台,顶面与所述支撑框架的底面固定连接,中心部位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升降杆的外径;所述升降杆上套设有限位块、第一弹簧及第一定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上平台的上方;所述第一定位块位于所述上平台的下方,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定位块的顶面上。进一步地,所述下平台的底面设有两组对称的支撑座,每组所述支撑座上均设有铰接轴,所述铰接轴的轴线与所述弧形铲板的横截面的中心线垂直;所述铰接轴的端部与所述弧形铲板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杆上于所述下平台的下方设有两个对称的连杆;每一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升降杆铰接,每一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一个所述弧形铲板的中心部位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杆上于所述下平台的下方套设有第二定位块,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定位块铰接。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杆上于所述下平台的下方套设有固定板及第二弹簧,所述固定板的顶面与所述下平台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顶端、底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板的底面、所述第二定位块的顶面上。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架包括:支架,于所述升降主体的外围等角度间隔设置多个;每一所述支架分别与所述升降主体固定连接;定位板,于所述升降主体的外围等角度间隔设置多个,与所述支架一一对应,且固定于所述支架的端部,用于与人工挖孔桩的桩孔定位。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板及所述支架沿竖直方向设有两组。进一步地,所述动力机构为卷扬机;所述卷扬机的牵引线与所述升降杆连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利用弧形铲板进行挖土提土工作,利用定位架与人工挖孔桩的桩孔定位,从而对升降主体的移动限位,避免移动时晃动;升降主体在动力机构的驱动下带动弧形铲板上下移动,弧形铲板向下移动可切断土层实现挖土,弧形铲板向上移动可将土聚拢实现提土,与现有技术中人工挖土的方式相比,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没有显示动力机构)图中:10、升降主体;11、上平台;12、支撑框架;13、下平台;20、定位架;21、支架;22、定位板;30、弧形铲板;40、动力机构;50、升降杆;51、限位块;52、第一弹簧;53、第一定位块;54、固定板;55、第二弹簧;56、第二定位块;60、支撑座;70、铰接轴;80、连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进行说明。所述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包括升降主体10、定位架20、弧形铲板30及动力机构40。定位架20连接于升降主体10的外围,用于与人工挖孔桩的桩孔定位,对升降主体10的移动限位,避免其上下移动时晃动。弧形铲板30设有两个,对称设置于升降主体10的底部。动力机构40与升降主体10连接,用于带动升降主体10移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升降主体10在动力机构40的驱动下带动弧形铲板30上下移动,弧形铲板30向下移动可切断土层实现挖土,而弧形铲板30向上移动可将松土聚拢并带动向上移动,实现提土,与现有技术中人工挖土的方式相比,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具体地,动力机构40为卷扬机,为了使卷扬机的牵引线能够与升降主体10稳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该装置还包括升降杆50,升降杆50的两端分别沿竖直方向穿过升降主体10,牵引线与升降杆50的顶端连接,参阅图1。卷扬机的牵引线带动升降杆50上下移动,升降杆50带动升降主体10上下移动。请参阅图1与图2,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升降主体10包括上平台11、支撑框架12及下平台13。上平台11中心部位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内径与升降杆50的外径相等。支撑框架12的顶面与上平台11的底面固定连接。支撑框架12包括多个等角度间隔分布的竖直支架,多个竖直支架围成的圆环的中心线与上平台11的中心线共线。下平台13的顶面与支撑框架12的底面固定连接,下平台13的中心线与上平台11的中心线共线,下平台13的中心部位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内径大于或等于升降杆50的外径。为了使升降杆50能够带动升降主体10移动,升降杆50上由上至下套设有限位块51、第一弹簧52及第一定位块53,限位块51位于上平台11的上方;第一定位块53位于上平台11的下方,第一弹簧52的底端固定在第一定位块53的顶面上,参阅图2。牵引线带动升降杆50向上移动,当第一弹簧52的顶端与上平台11的底面接触,且当升降杆50受到的向上拉力大于第一弹簧52的弹力时,升降杆50就会带动升降主体10向上移动。牵引线带动升降杆50向下移动,当限位块51的下平面与上平台11接触时,升降杆50即与升降主体10稳定连接,从而带动升降主体10向下移动。限位块51用于避免升降杆50的上端穿出上平台11,并限制升降杆50自行持续向下移动。第一弹簧52起到缓冲的作用,可使升降杆50向上移动时缓慢上升。弧形铲板30能够实现挖土与提土工作,为了提升挖土与提土的效率,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下平台13的底面设有两组对称的支撑座60,每组支撑座60上均设有铰接轴70,铰接轴70的轴线与弧形铲板30的横截面的中心线垂直;铰接轴70的端部与弧形铲板30固定连接。升降杆50上于下平台13的下方设有两个对称的连杆80,每一连杆80的一端与升降杆50铰接,每一连杆80的另一端与一个弧形铲板30的中心部位固定连接,参阅图2。弧形铲板30通过铰接轴70及支撑座60与下平台13铰接,当升降杆50相对于升降主体10向下移动时,连杆80的铰接端绕铰接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主体;定位架,连接于所述升降主体的外围,用于与人工挖孔桩的桩孔定位;弧形铲板,设有两个,对称设置于所述升降主体的底部;以及动力机构,与所述升降主体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升降主体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主体;定位架,连接于所述升降主体的外围,用于与人工挖孔桩的桩孔定位;弧形铲板,设有两个,对称设置于所述升降主体的底部;以及动力机构,与所述升降主体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升降主体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升降杆;所述升降杆的两端分别沿竖直方向穿过所述升降主体;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升降杆的顶端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主体包括:上平台,中心部位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与所述升降杆的外径相等:支撑框架,顶面与所述上平台的底面固定连接;下平台,顶面与所述支撑框架的底面固定连接,中心部位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升降杆的外径;所述升降杆上套设有限位块、第一弹簧及第一定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上平台的上方;所述第一定位块位于所述上平台的下方,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定位块的顶面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挖孔桩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平台的底面设有两组对称的支撑座,每组所述支撑座上均设有铰接轴,所述铰接轴的轴线与所述弧形铲板的横截面的中心线垂直;所述铰接轴的端部与所述弧形铲板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杆上于所述下平台的下方设有两个对称的连杆;每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明杰付焱磊尹全军李瑞利李芳洲魏闯马沈杰陈小雷刘立刚张鑫梦赵玉琦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河北省送变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