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接头、发动机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9098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6 06:58
本公开涉及一种出水接头、发动机和车辆,该出水接头包括主体、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主体具有大端和小端,所述大端形成为所述出水接头的进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形成在所述小端,所述主体内限定出从所述大端到所述小端逐渐收拢的储水腔,所述第一出水口形成在所述主体上且位于所述大端和所述小端之间。该出水接头能够对冷却液进行合理分流,且冷却液动能消耗更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出水接头、发动机和车辆
本公开涉及车辆
,具体地,涉及一种出水接头、具有该出水接头的发动机和具有该发动机的车辆。
技术介绍
发动机冷却系统水流分配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于水泵能力的需求以及对待冷却件的冷却效率,水流分配不合理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例如造成因EGR(废气再循环系统)冷却效率不够进而影响发动机性能的现象。因此,合理且高效的水流分配是必不可少的。发动机水套的出水接头安装在发动机水套的出水端,以将流经发动机的冷却液导出后对发动机冷却系统中其他需要冷却进行冷却。现有技术中发动机水套的出水接头因其只有一个出水口,导致其不能对冷却液合理分流,又受限其储水腔的结构设计,导致其对冷却液的动能消耗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水套的出水接头,该出水接头能够对冷却液进行合理分流,且冷却液动能消耗更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出水接头,该出水接头包括主体、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主体具有大端和小端,所述大端形成为所述出水接头的进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形成在所述小端,所述主体内限定出从所述大端到所述小端逐渐收拢的储水腔,所述第一出水口形成在所述主体上且位于所述大端和所述小端之间。可选地,所述主体的内壁形成为圆滑表面。可选地,所述第一出水口的出水方向与所述进水口的进水方向相同。可选地,所述第二出水口的出水方向与所述进水口的进水方向垂直。可选地,所述出水接头还包括法兰,所述法兰形成在所述大端的周围,所述法兰上形成有安装孔。可选地,所述主体形成为空心四棱锥结构,且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相邻两个侧壁圆滑过渡。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均与所述法兰的安装面呈锐角,所述第四侧壁垂直于所述法兰的安装面,所述第二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第四侧壁上,第二出水口的中轴线垂直于所述第四侧壁。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法兰的安装面之间的夹角为30°-60°,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法兰的安装面之间的夹角为40°-70°,并且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法兰的安装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法兰的安装面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一出水口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结合部。在本公开提供的出水接头中,由于储水腔的横截面逐渐减小,因而能够起到对冷却液的加速作用,有利于降低该出水接头对冷却液的阻尼,从而能够降低对水泵的扬程的需要,降低水泵的功率消耗。另外,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单个出水口的设置,本公开通过设置两个出水口,即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一方面能够避免出现因储水腔的横截面逐渐变小而导致冷却液来不及从第一出水口流出而汇集在储水腔中的风险。另一方面允许根据待冷却件的不同冷却需求,通过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合理分配冷却液的流量,以提升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例如,对于发热效率较高,对冷却液需求量大的待冷却件,可以利用第一出水口(主出水口)导出的大流量冷却液对其进行冷却,以取得较好冷却效果;而对于发热效率低,对冷却液需求小的待冷却件,可以利用第二出水口(辅出水口)导出的小流量冷却液对其进行冷却。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水套和上述的出水接头,所述出水接头安装于所述发动机水套的出水端。根据本公开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出水接头的安装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主冷却液管路和辅冷却液管路;图2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出水接头的轴侧示意图;图3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出水接头的轴侧示意图(与图2的视角不同);图4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出水接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主体11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14第四侧壁2法兰21安装孔3储水腔4第一出水口5第二出水口6进水口10出水接头20主冷却液管路30辅冷却液管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如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出水接头,该出水接头10包括主体1、第一出水口4和第二出水口5,主体1具有大端和小端,大端形成为出水接头10的进水口6,第二出水口5形成在小端,主体1内限定出从大端到小端逐渐收拢的储水腔3,第一出水口4形成在主体1上且位于大端和小端之间。在本公开提供的出水接头中,由于储水腔3的横截面逐渐减小,因而能够起到对冷却液的加速作用,有利于降低出水接头10对冷却液的阻尼,从而能够降低对水泵的扬程的需要,降低水泵的功率消耗。另外,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单个出水口的设置,本公开通过设置两个出水口,即第一出水口4和第二出水口5,一方面能够避免出现因储水腔3的横截面逐渐变小而导致冷却液来不及从第一出水口4流出而汇集在储水腔3中的风险。另一方面允许根据待冷却件的不同冷却需求,通过第一出水口4和第二出水口5合理分配冷却液的流量,以提升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例如,对于发热效率较高,对冷却液需求量大的待冷却件,可以利用第一出水口4(主出水口)导出的大流量冷却液对其进行冷却,以取得较好冷却效果;而对于发热效率低,对冷却液需求小的待冷却件,可以利用第二出水口5(辅出水口)导出的小流量冷却液对其进行冷却。其中,主体1的内壁可形成为圆滑表面,即储水腔3的壁为圆滑表面,以使得冷却液冷却液流经储水腔3时,流动较为顺畅,具有较小的动能消耗。并且圆滑表面的内壁结构能够降低冷却液对储水腔3的冲击损害,有利于延长出水接头10的寿命。在本公开中,控制第一出水口4和第二出水口5的分流能力的方式有多种,例如通过巧妙布置第一出水口4和第二出水口5的位置或者采用不同直径的第一出水口4和第二出水口5,均可达到第一出水口4和第二出水口5导出不同流量大小冷却液的目的。例如,可使得第一出水口4的直径可大于第二出水口5的直径,以使得第一出水口4的导流能力大于第二出水口5的导流能力,即第一主出口4作为主出水口,第二出水口5作为辅出水口。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通过合理布置第一出水口4和第二出水口5的位置,实现了出水接头10对冷却液的合理分流。具体地,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出水口4的出水方向与进水口6的进水方向相同,第二出水口5的出水方向与进水口6的进水方向成角度设置,可选地,第二出水口5的出水方向与进水口6的进水方向垂直。这样,当冷却液经进水口6进入储水腔3后,由于第一出水口4的出水方向与进水口6的进水方向在相同,冷却液受到的阻尼较小,大部分的冷却液可经第一出水口4导出,再经过主冷却液管路20对相应的待冷却件进行冷却。而由于第二出水口5的出水方向与进水口6的进水方向成角度设置,冷却液在流动过程中,受限于储水腔3的阻尼,只有小部分冷却液经第二出水口5导出,再经过辅冷却液管路30对相应的待冷却件进行冷却。为了便于出水接头10与发动机水套的连接,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出水接头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出水接头,其特征在于,该出水接头(10)包括主体(1)、第一出水口(4)和第二出水口(5),所述主体(1)具有大端和小端,所述大端形成为所述出水接头(10)的进水口(6),所述第二出水口(5)形成在所述小端,所述主体(1)内限定出从所述大端到所述小端逐渐收拢的储水腔(3),所述第一出水口(4)形成在所述主体(1)上且位于所述大端和所述小端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出水接头,其特征在于,该出水接头(10)包括主体(1)、第一出水口(4)和第二出水口(5),所述主体(1)具有大端和小端,所述大端形成为所述出水接头(10)的进水口(6),所述第二出水口(5)形成在所述小端,所述主体(1)内限定出从所述大端到所述小端逐渐收拢的储水腔(3),所述第一出水口(4)形成在所述主体(1)上且位于所述大端和所述小端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水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内壁形成为圆滑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水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口(4)的出水方向与所述进水口(6)的进水方向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水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水口(5)的出水方向与所述进水口(6)的进水方向垂直。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出水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接头(10)还包括法兰(2),所述法兰(2)形成在所述大端的周围,所述法兰(2)上形成有安装孔(2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出水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形成为空心四棱锥结构,且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向阳邹巍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