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隧道内的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790746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6 06: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支护加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市政隧道内的支护结构,包括沿隧道拱形内壁布置的拱形支护,沿隧道底面内壁布置的平面支护和连接拱形支护与平面支护的过渡体;过渡体包括弧形的钢制架构,支撑脚和加强层;钢制架构一端连接拱形支护,另一端连接平面支护;支撑脚间隔并一体设置在钢制架构上,支撑脚位于钢制架构的靠近隧道内壁的一侧;加强层浇筑在钢制架构内;通过过渡体连接拱形支护与平面支护,降低了施工难度;还提供了该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将平面支护和拱形支护分别安装在隧道拱形内壁与底面内壁上;将过渡体安装在平面支护与拱形支护之间,并向钢制架构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加强层,即得到支护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隧道内的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支护加固的
,具体涉及一种市政隧道内的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市政建设中的其中一项就是隧道建设,而隧道建设主要包括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地铁隧道等,其是在城市地下挖出孔洞,支护加固后用于交通通行。随着隧道内的土被挖出,隧道内壁的土层应力释放,容易变形或坍塌。因此,需要及时的设置支护加固结构来对隧道内壁的土层支撑,同时保证后期施工安全,为施工人员提供作业空间。目前,地下隧道的支护有初期支护和后期支护。初期支护一般叫初支,就是刚开挖完采用的一些支护方式,比如围岩好的时候就简单的搭设内衬架进行支护,围岩不好的话就用钢拱架支护。后期支护叫做二次衬砌,简称二衬,就是用衬砌台车浇筑混凝土加固。在初支中,由于内衬架或钢拱架支护直接搭接在整个隧道内部,一旦开始搭设内衬架或钢拱架,整个隧道都无法通行,影响施工操作。此外,为了保证隧道拱形支护和底部支护的整体连接性能,现有技术中的二次衬砌多采用一体设置的拱形支护与底部支护进行搭设;在搭设过程中需要克服拱形支护与底部支护弧形过渡处的应力,将其搭建在隧道内部,增加了施工操作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隧道内的支护结构,通过过渡体连接拱形支护与平面支护,降低了施工难度。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市政隧道内的支护结构,包括沿隧道拱形内壁布置的拱形支护,沿隧道底面内壁布置的平面支护和连接拱形支护与平面支护的过渡体;所述过渡体包括弧形的钢制架构,支撑脚和加强层;所述钢制架构一端连接拱形支护,另一端连接平面支护;所述支撑脚间隔并一体设置在钢制架构上,所述支撑脚位于所述钢制架构的靠近隧道内壁的一侧;所述加强层浇筑在钢制架构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制架构连接拱形支护与平面支护,支撑脚支撑钢制架构及加强层,使拱形支护与底部支护为分体连接,克服了拱形支护与平面支护弧形过渡处应力过大造成施工困难的问题,降低了施工难度。作为优选,所述拱形支护包括锚入隧道拱形内壁的第一锚杆,设置在隧道拱形内壁的第一混凝土层,第一预应力混凝土层和浇筑在第一预应力混凝土层及第一混凝土层之间的第二混凝土层;所述第一锚杆依次贯穿第一混凝土层、第二混凝土层和第一预应力混凝土层,其穿出第一预应力混凝土层的一端用强力螺母紧固。作为优选,所述平面支护包括锚入隧道底面内壁的第二锚杆,设置在隧道底面内壁的第三混凝土层,第二预应力混凝土层和浇筑在第二预应力混凝土层及第三混凝土层之间的第四混凝土层;所述第二锚杆依次贯穿第三混凝土层、第四混凝土层和第二预应力混凝土层,其穿出第二预应力混凝土层的一端用强力螺母紧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喷锚的支护方式,第一混凝土层和第三混凝土层起到初步加固支护的作用,配合第一锚杆和第二锚杆,完成初支;在隧道的拱形内壁与底面内壁上设置第一锚杆和第二锚杆,不需要占用隧道内部的空间,从而不影响施工操作。第二混凝土层起到加固支护的同时,具有连接第一混凝土层与第一预应力混凝土层的作用,使各层之间凝结为一个整体,提高结构强度;第四混凝土层起到加固支护的同时,具有连接第三混凝土层与第二预应力混凝土层的作用,使各层之间凝结为一个整体,提高结构强度。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预应力混凝土层与第二混凝土层之间设置有第一碳纤维板,所述第二预应力混凝土层与第四混凝土层之间设置有第二碳纤维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碳纤维板是采用优质碳纤维原料与良好基本树脂加工而成的板材,其具有拉伸强度高、耐腐蚀性、抗震性、抗冲击性等良好性能;增强了支护结构的抗弯、抗剪强度。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锚杆上位于所述第一混凝土层与第一碳纤维板之间的部分,间隔一体设置有连接件;所述第二锚杆上位于所述第三混凝土层与第二碳纤维板之间的部分,间隔一体设置有连接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第二混凝土层及第四混凝土层浇筑后,通过连接件分别进一步与第一锚杆及第二锚杆锚接加固,提高支护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预应力混凝土层及第一混凝土层之间设置有网状的第一钢筋骨架,所述第二混凝土层浇筑在第一钢筋骨架内;所述第二预应力混凝土层及第三混凝土层之间设置有网状的第二钢筋骨架,所述第四混凝土层浇筑在第二钢筋骨架内;所述第一钢筋骨架与第二钢筋骨架固定连接为一体,并且在连接处交叉形成交互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混凝土层浇筑在第一钢筋骨架内,第四混凝土层浇筑在第二钢筋骨架内,进一步增强了第二混凝土层与第四混凝土层的结构强度。第一钢筋骨架与第二钢筋骨架固定连接为一体,增强结构强度。作为优选,所述支撑脚包括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一端与钢制架构靠近第一预应力混凝土层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伸入交互区;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一端与钢制架构靠近第二预应力混凝土层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伸入交互区;所述第三加强筋的一端与钢制架构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加强筋及第二加强筋相交固定连接于一点;所述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第三加强筋和钢制架构之间围成三棱锥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弧形的钢制架构承受来自拱形支护与平面支护的应力,使其弧形结构的外拱处需要承受较大的作用力,而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及第三加强筋和钢制架构之间围成三棱锥结构,可以有效的为钢制架构提供支撑。并且在交互区相交后,被浇筑锚接在第二混凝土层与第四混凝土层内,使钢制架构有了“根基”,提高了过渡体的结构强度。作为优选,所述钢制架构为弧形的网状结构;所述钢制架构的一端连接第一预应力混凝土层与第一碳纤维板,另一端连接第二预应力混凝土层与第二碳纤维板;所述第一预应力混凝土层、第一碳纤维板及第二预应力混凝土层、第二碳纤维板与钢制架构接触的一端均锚接有锚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制架构支撑并连接二次衬砌的砌层,通过锚件将砌层与过渡体的加强层锚接为一体,保证支护结构的强度。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碳纤维板、第二碳纤维板、第一预应力混凝土层及第二预应力混凝土层上均预设有锚杆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施工过程中,直接进行挂装,简化了施工操作。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市政隧道内的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平面支护和拱形支护分别安装在隧道拱形内壁与底面内壁上;将过渡体安装在平面支护与拱形支护之间,并向钢制架构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加强层,即得到支护结构。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拱形支护与底部支护为分体连接,并通过过渡体连接,克服了传统结构中拱形支护与平面支护弧形过渡处应力过大造成施工困难的问题,降低了施工难度;(2)初支中采用锚杆加喷射混凝土层的方式,克服了传统初支中内衬架或钢拱架搭建后,整个隧道都无法通行,影响施工操作的缺陷;(3)通过深入交互区的支撑脚与第二混凝土层和第四混凝土层锚接固定,使钢制架构有了“根基”,为过渡体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过渡体的结构强度及支撑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支撑脚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第一混凝土层;2、第一钢筋骨架;3、第二混凝土层;4、第一碳纤维板;5、第一预应力混凝土层;6、第三混凝土层;7、第二钢筋骨架;8、第四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市政隧道内的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隧道拱形内壁布置的拱形支护,沿隧道底面内壁布置的平面支护和连接拱形支护与平面支护的过渡体;所述过渡体包括弧形的钢制架构(11),支撑脚(12)和加强层(13);所述钢制架构(11)一端连接拱形支护,另一端连接平面支护;所述支撑脚(12)间隔并一体设置在钢制架构(11)上,所述支撑脚(12)位于所述钢制架构(11)的靠近隧道内壁的一侧;所述加强层(13)浇筑在钢制架构(11)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隧道内的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隧道拱形内壁布置的拱形支护,沿隧道底面内壁布置的平面支护和连接拱形支护与平面支护的过渡体;所述过渡体包括弧形的钢制架构(11),支撑脚(12)和加强层(13);所述钢制架构(11)一端连接拱形支护,另一端连接平面支护;所述支撑脚(12)间隔并一体设置在钢制架构(11)上,所述支撑脚(12)位于所述钢制架构(11)的靠近隧道内壁的一侧;所述加强层(13)浇筑在钢制架构(11)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隧道内的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拱形支护包括锚入隧道拱形内壁的第一锚杆(14),设置在隧道拱形内壁的第一混凝土层(1),第一预应力混凝土层(5)和浇筑在第一预应力混凝土层(5)及第一混凝土层(1)之间的第二混凝土层(3);所述第一锚杆(14)依次贯穿第一混凝土层(1)、第二混凝土层(3)和第一预应力混凝土层(5),其穿出第一预应力混凝土层(5)的一端用强力螺母(16)紧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市政隧道内的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支护包括锚入隧道底面内壁的第二锚杆(15),设置在隧道底面内壁的第三混凝土层(6),第二预应力混凝土层(10)和浇筑在第二预应力混凝土层(10)及第三混凝土层(6)之间的第四混凝土层(8);所述第二锚杆(15)依次贯穿第三混凝土层(6)、第四混凝土层(8)和第二预应力混凝土层(10),其穿出第二预应力混凝土层(10)的一端用强力螺母(16)紧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市政隧道内的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应力混凝土层(5)与第二混凝土层(3)之间设置有第一碳纤维板(4),所述第二预应力混凝土层(10)与第四混凝土层(8)之间设置有第二碳纤维板(9)。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市政隧道内的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锚杆(14)上位于所述第一混凝土层(1)与第一碳纤维板(4)之间的部分,间隔一体设置有连接件(20);所述第二锚杆(15)上位于所述第三混凝土层(6)与第二碳纤维板(9)之间的部分,间隔一体设置有连接件(20)。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市政隧道内的支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武克林慧慧李友翁王犇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市久丰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