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大灯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8634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6 05: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大灯和具有其的车辆,车辆大灯包括:壳体,壳体一端敞开且下方设有安装孔;面罩,面罩与壳体的敞开端相连以与壳体之间限定出第一安装腔;发光组件,发光组件设在第一安装腔内且与壳体相连;盖板,盖板与安装孔相配合以限定出与第一安装腔相连通的第二安装腔;通风件,通风件设在第一安装腔与第二安装腔内且与壳体相连,通风件内限定有通风道且两端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朝向盖板设置,出风口朝向发光组件设置;风扇,风扇与通风件相连且设在通风道内靠近进风口的一端。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大灯能够针对性地将冷空气吹至需要散热的部件,提高了车辆大灯的散热效率,保障了车辆大灯的良好照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大灯和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大灯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汽车LED大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铺盖车灯市场,汽车LED大灯具有的很多优点深受车主的欢迎。LED大灯技术对LED大灯的散热结构和材料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如果散热结构设计不合理,材料使用不好,灯珠亮度的衰减就会非常快,使用寿命严重缩水,还会影响到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大灯。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该车辆大灯的车辆。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大灯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一端敞开且下方设有安装孔;面罩,所述面罩与所述壳体的敞开端相连以与所述壳体之间限定出第一安装腔;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设在所述第一安装腔内且与所述壳体相连;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安装孔相配合以限定出与所述第一安装腔相连通的第二安装腔;通风件,所述通风件设在所述第一安装腔与第二安装腔内且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通风件内限定有通风道且两端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朝向所述盖板设置,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发光组件设置;风扇,所述风扇与所述通风件相连且设在所述通风道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进一步地,所述发光组件包括LED模组和散热器,所述出风口形成为两个,一个所述出风口设在所述LED模组的下方,一个所述出风口设在所述散热器的下方。进一步地,所述盖板的横截面形成为U字形。进一步地,所述面罩与所述壳体通过冷胶和钉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螺栓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相连处设有密封圈。进一步地,所述风扇与所述通风件螺栓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通风件与所述壳体螺栓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发光组件与所述壳体螺栓连接。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大灯。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大灯,通过在灯室内设置通风件,风扇设置在通风道内,能够针对性地将冷空气吹至需要散热的部件,提高了车辆大灯的散热效率,满足了零部件强检和整车VTS的照明要求,提高了大灯室起雾现象改善效率,达到了起雾现象快速消散的目的,满足了DVP试验验证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的车辆大灯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车辆大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车辆大灯内部空气循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车辆大灯的通风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车辆大灯100;壳体10;面罩20;发光组件30;盖板40;通风件50;风扇60;第一出风口70;第二出风口71;螺栓80;散热器90。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除非另作定义,本技术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本技术是基于以下事实所作出的创造。如图1所示,在传统技术中,汽车灯具的散热技术主要有被动散热技术和主动散热技术,传统被动散热主要以全铝散热片式散热为主,即通过增加散热器的散热面积达到提高散热效率的目的,该种车辆大灯结构主要由面罩20、散热器90和壳体10组成。传统主动散热主要就是在散热器90的后方增加风扇60,即在被动散热基础上,增加外力(风扇60),把模组产生的热能,通过风冷快速降低,快速形成冷热空气对流,提高散热效率,降低LED模组散热器温度,确保LED模组稳定工作,防止亮度受影响,该种车辆大灯结构主要由面罩20、风扇60、散热器90和壳体10组成。传统的被动散热和主动散热的散热效率低,散热效果不明显,可能造成大灯起雾消散不及时的情况,不能实现最佳的照明效果。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对现有技术的车辆大灯进行了研究和改进,提出一种车辆大灯100。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大灯100。如图2至图3所示,车辆大灯100包括壳体10、面罩20、发光组件30、盖板40、通风件50和风扇60。具体而言,壳体10一端敞开且下方设有安装孔,面罩20与壳体10的敞开端相连以与壳体10之间限定出第一安装腔,发光组件30设在安装腔内且与壳体10相连,盖板40与安装孔相配合以限定出与第一安装腔相连通的第二安装腔,通风件50设在安装腔内且与壳体10相连,通风件50内限定有通风道且两端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朝向盖板40设置,出风口朝向发光组件30设置,风扇60与通风件50相连且设在通风道的靠近进风口的一端。换言之,车辆大灯100主要由壳体10、面罩20、发光组件30、盖板40、通风件50和风扇60组成,其中,壳体10的一端敞开且下方设有安装孔,面罩20与壳体10相连,面罩20与壳体10共同限定出第一安装腔,发光组件30设在第一安装腔内,盖板40与安装孔限定出第二安装腔,第二安装腔与第一安装腔相连通并组成灯室,通风件50的一部分设在第一安装腔内,另一部分设在第二安装腔内,从而解决了通常大灯后部空间不足问题,通风件50的结构可以根据灯室的具体结构进行调整。通风件50内限定有通风道,通风件50位于第二安装腔的一端形成为进风口,通风件50位于第一安装腔的一端形成为出风口,风扇60设在通风道的靠近进风口的一端。也就是说,在灯室内侧发光组件30和风扇60之间安装通风件50,提高了风的利用率,实现了快速降温和最佳照明亮度目的。该车辆大灯100散热的原理:近光点亮,风扇60开启;近光熄灭,风扇60关闭。如图4所示,风扇60开启后,风扇60吸收周围风,并将风束吹向通风道的进风口,风束随着通风道走向通过出风口吹向发光组件30。由此,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大灯100,通过在灯室内设置通风件50,风扇60设置在通风道内,能够针对性地将冷空气吹至需要散热的部件,提高了车辆大灯100的散热效率,保障了车辆大灯100的良好照明,满足零部件强检和整车VTS(vehicletechnicalspecification,整车技术规范)的照明要求,提高了大灯室起雾现象改善效率,达到了起雾现象快速消散的目的,满足了DVP(DesignVerificationPlan,设计验证计划)试验验证要求。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具体的实施例,发光组件30包括LED模组和散热器,出风口形成为两个,一个出风口设在LED模组的下方,一个出风口设在散热器的下方。也就是说,风扇60可以布置在大灯室内侧下方(散热器下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大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一端敞开且下方设有安装孔;面罩,所述面罩与所述壳体的敞开端相连以与所述壳体之间限定出第一安装腔;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设在所述第一安装腔内且与所述壳体相连;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安装孔相配合以限定出与所述第一安装腔相连通的第二安装腔;通风件,所述通风件设在第一安装腔与第二安装腔内且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通风件内限定有通风道且两端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朝向所述盖板设置,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发光组件设置;风扇,所述风扇与所述通风件相连且设在所述通风道内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大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一端敞开且下方设有安装孔;面罩,所述面罩与所述壳体的敞开端相连以与所述壳体之间限定出第一安装腔;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设在所述第一安装腔内且与所述壳体相连;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安装孔相配合以限定出与所述第一安装腔相连通的第二安装腔;通风件,所述通风件设在第一安装腔与第二安装腔内且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通风件内限定有通风道且两端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朝向所述盖板设置,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发光组件设置;风扇,所述风扇与所述通风件相连且设在所述通风道内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包括LED模组和散热器,所述出风口形成为两个,一个所述出风口设在所述LE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永林程俊高志强孙灿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