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车灯饰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8819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1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灯饰圈领域,尤其是一种有利于灯罩内水雾消散的汽车车灯饰圈,包括饰圈本体,所述饰圈本体上具有与车灯灯壳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与车灯反光罩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有一过渡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连通车灯内外的透气孔,所述过渡连接部远离光源直射区具有一展翼部,所述展翼部设有连通车灯内外的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车灯光源直射区下方设置透气孔,并在远离车灯光源直射区的展翼部设置凹槽,从而在透气孔与凹槽之间形成空气流通,使透气孔处温度较高的气体流动到温度较低的凹槽处,降低温差,以减少雾气形成,同时,凹槽部分还可以使雾气向车灯外部扩散,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车灯饰圈
本技术涉及汽车车灯饰圈领域,尤其是一种有利于灯罩内水雾消散的汽车车灯饰圈。
技术介绍
在车灯行业,如果车灯内空气湿度较高,且湿气不能充分流动扩散到车灯外部环境中去,那么当车灯开启之后,车灯直射区(温度最高的区域)及其附近区域(温度较高的区域)与远离车灯直射区的区域(温度最低的冷区域,即本申请中所指的展翼部)之间就会形成较大的温差,湿气就比较容易在温度最低的冷区域凝结成水雾。车灯内水气的主要来源有:密闭空间内空气中含有的水分、车灯零件材料含有的水分、外部环境向灯罩内渗入的水分。车灯内结雾是由较大的温度差异引起的水汽聚集,是不可避免的物理现象,只可改善,不能根本消除。目前,行业内为改善车灯雾气问题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透气管、透气膜来帮助车灯快速适应温差和压差的变化;另一种是通过在车灯内部增加光源照射区域来减少灯内冷区的面积,从而减少水雾的形成。以上两种传统方式的车灯雾气消散手段,都有其不利的因素。透气管、透气膜会导致车灯成本上涨;而增加光源照射区域又会限制车灯造型的发挥。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车灯内雾气不容易消散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车灯饰圈,通过在车灯光源直射区下方设置连通车灯内外的透气孔,并在远离车灯光源直射区的展翼部设置连通车灯内外的凹槽,从而在透气孔与凹槽之间形成空气流通,使透气孔处温度较高的气体流动到温度较低的凹槽处,降低展翼部与车灯内其他区域之间的温差,以减少雾气形成,同时,凹槽部分还可以使雾气向车灯外部扩散,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车灯饰圈,包括饰圈本体,所述饰圈本体上具有与车灯灯壳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与车灯反光罩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有一过渡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连通车灯内外的透气孔,所述过渡连接部远离光源直射区具有一展翼部,所述展翼部设有连通车灯内外的凹槽。具体地,上述车灯饰圈为一体注塑成型。具体地,上述透气孔至少设有一个,透气孔总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增加透气孔与凹槽之间的空气流通。具体地,上述透气孔位于第一连接部下方,此处紧靠车灯直射区,温度较高,且空气经透气孔流向凹槽时会再次被直射灯光加热,从而更高效地升高展翼部的温度,降低展翼部与车灯内其他区域之间的温差,以减少雾气形成。具体地,上述透气孔是规则形状或不规则形状,透气孔处于车灯不可见区域,其形状对车灯外观没有影响,可以根据饰圈形状灵活设置。具体地,上述凹槽至少设有一个。具体地,上述凹槽至少设有二个,凹槽之间互相平行。具体地,上述凹槽为长条形,凹槽总宽度越宽,越有利于雾气向车灯外部扩散,凹槽处于车灯可见区域,出于美观考虑,长条形为优选形状,但也可以是其他非长条形状,如扇形等。具体地,上述凹槽长度为30-80mm。具体地,上述凹槽与水平面夹角为α,α为0°-9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在车灯已有透气管空气流动系统的基础上,在车灯光源直射区下方设置连通车灯内外的透气孔,并在远离车灯光源直射区的展翼部上设置连通车灯内外的凹槽,从而在透气孔与凹槽之间形成空气流通,使透气孔处温度较高的气体流动到温度较低的凹槽处,降低展翼部与车灯内其他区域之间的温差,从而减少雾气形成,同时,凹槽部分还可以使雾气向车灯外部扩散,从而更好的改善车灯自动消雾的效果,提高市场满意度;(2)无需额外采用透气管、透气膜等,降低成本,简化车灯安装工艺;(3)制作工艺简单,容易实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连接部;2-第二连接部;3-过渡连接部;4-透气孔;5-凹槽;6-展翼部。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实施例1:参照图1所示的一种汽车车灯饰圈,包括饰圈本体,饰圈本体上具有与车灯灯壳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和与车灯反光罩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在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2之间有一过渡连接部3,第一连接部1上设有两个连通车灯内外的不规则形状透气孔4,这两个透气孔4的大小限制在该部分饰圈边界范围内,过渡连接部3在远离光源直射区的部分具有一展翼部6,展翼部6上设有三个连通车灯内外的凹槽5,三个凹槽互相平行,间距可根据需求设置,本实施例中优选间距均为8mm,凹槽长度可为30-80mm,本实施例中优选依次为30mm、55mm、80mm,适合其所处展翼部的宽度,凹槽与水平面s之间的夹角α为20°。实施例2:参照图2所示的一种汽车车灯饰圈,包括饰圈本体,饰圈本体上具有与车灯灯壳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和与车灯反光罩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在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2之间有一过渡连接部3,第一连接部1上设有一个连通车灯内外的长方形透气孔4,这个透气孔4的大小限制在该部分饰圈边界范围内,过渡连接部3在远离光源直射区的部分具有一展翼部6,展翼部6上设有两个连通车灯内外的凹槽5,两个凹槽5互相平行,间距可根据需求设置,本实施例中优选间距为10mm,凹槽长度可为30-80mm,本实施例中优选依次为45mm、75mm,适合其所处展翼部的宽度,凹槽与水平面s之间的夹角α为90°。实施例3:参照图3所示的一种汽车车灯饰圈,包括饰圈本体,饰圈本体上具有与车灯灯壳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和与车灯反光罩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在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2之间有一过渡连接部3,第一连接部1上设有三个连通车灯内外的透气孔4,分别为圆形、不规则形状和椭圆形,这三个透气孔4的大小限制在该部分饰圈边界范围内,过渡连接部3在远离光源直射区的部分具有一展翼部6,展翼部6上设有一个连通车灯内外的凹槽5,凹槽5长度可为30-80mm,本实施例中优选为45mm,适合其所处展翼部的宽度,凹槽与水平面s之间的夹角α为90°。实施例4:参照图4所示的一种汽车车灯饰圈,包括饰圈本体,饰圈本体上具有与车灯灯壳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和与车灯反光罩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在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2之间有一过渡连接部3,第一连接部1上设有两个连通车灯内外的透气孔4,分别为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个透气孔4的大小限制在该部分饰圈边界范围内,过渡连接部3在远离光源直射区的部分具有一展翼部6,展翼部6上设有四个连通车灯内外的凹槽5,四个凹槽5互相平行,间距可根据需求设置,本实施例中优选间距均为6mm,凹槽长度可为30-80mm,本实施例中优选依次为40mm、50mm、60mm、70mm,适合其所处展翼部的宽度,凹槽与水平面s之间的夹角α为45°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在车灯光源直射区下方饰圈上设置连通车灯内外的透气孔4,并在远离车灯光源直射区的展翼部上设置连通车灯内外的凹槽5,从而在透气孔4与凹槽5之间形成空气流通,使透气孔4处温度较高的气体流动到温度较低的凹槽5处,降低展翼部6与车灯内其他区域之间的温差,从而减少雾气形成,同时凹槽5还可以使雾气向车灯外部扩散,更好的改善车灯自动消雾的效果。本申请中提到“所述第一连接部1设有连通车灯内外的透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车灯饰圈,包括饰圈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饰圈本体上具有与车灯灯壳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和与车灯反光罩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在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2)之间有一过渡连接部(3),所述第一连接部(1)设有连通车灯内外的透气孔(4),所述过渡连接部(3)远离光源直射区具有一展翼部(6),所述展翼部(6)设有连通车灯内外的凹槽(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车灯饰圈,包括饰圈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饰圈本体上具有与车灯灯壳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和与车灯反光罩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在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2)之间有一过渡连接部(3),所述第一连接部(1)设有连通车灯内外的透气孔(4),所述过渡连接部(3)远离光源直射区具有一展翼部(6),所述展翼部(6)设有连通车灯内外的凹槽(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车灯饰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灯饰圈为一体注塑成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车灯饰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孔(4)至少设有一个。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车灯饰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孔(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忠华丁文荣
申请(专利权)人:大茂伟瑞柯车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