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6699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5 2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吸尘器,包括外壳,连接于外壳的尘杯组件(20)、安装于外壳内的风机(30)以及连接于外壳的给所述风机供电的电池包(50),所述外壳具有连通外界的进风口(13),所述风机用于从进风口将外部流体引入所述尘杯组件经过滤后排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具有朝向所述外壳的第一风口(51)以及连通外界的第二风口(52),所述风机具有出风口(33),所述壳体和尘杯组件之间设有连通所述出风腔和外界的出风风道(60),所述出风风道(60)包括文丘里管结构部,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文丘里管结构部之间通过风道(55)连通,在出风风道(60)内的气流的作用下,外部气流自所述第二风口进入并经风道(55)和进入所述出风风道(60)。

Vacuum cleane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vacuum cleaner, which comprises a housing, a dust cup assembly (20) connected to the housing, a fan (30) installed in the housing and a battery pack (50) connected to the housing for supplying power to the fan. The housing has an air inlet (13) connected to the outside, and the fan is used for introducing external fluid into the dust cup assembly from the air inlet and discharging it after filtering. The battery pack has a first air outlet (51) facing the shell and a second air outlet (52) connecting the outside world. The fan has an air outlet (33). There is an air outlet (60) connecting the air outlet and the outside air outlet (60) between the shell and the dust cup assembly. The air outlet (60) comprises a Venturi tube structure part, the first air outlet and the Venturi tube junction. The structure parts are connected through the air duct (55).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air flow in the air outlet (60), the external air flow enters from the second air outlet, passes through the air duct (55) and enters the air outlet (6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尘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清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尘器。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舒适生活的需求也日趋强烈,吸尘器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吸尘器一般是通过引出到外部的电源线与室内或室外的电源相连接,由该电源供电而驱动的,但是采用这样的结构,由于上述电源线限制了吸尘器主体的移动范围,因此每次变更吸尘位置,都必须重新连接电源线。另外,随着吸尘器主体的移动,拉到外面的电源线会妨碍吸尘具在地面的移动。因此,便携式的吸尘器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欢迎。便携式的吸尘器包括有可充电的电池包,吸尘器使用过程中,电池包放电会产生热量,为了防止电池包发热对电池包性能以及寿命的影响,原来普遍的方案是在电池包上开栅格,有的用独立的风扇吹风给电池包降温。这样做的缺点有以下缺点1、成本增加;2结构变复杂;3额外加风扇会增加能耗。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吸尘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实现对电池包散热的吸尘器。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吸尘器,包括外壳,连接于外壳的尘杯组件、容纳于外壳内的风机以及连接于外壳的给所述风机供电的电池包,所述外壳具有连通外界的进风口,所述风机用于从进风口将外部流体引入所述尘杯组件经过滤后排出,所述风机具有出风腔,所述电池包包括朝向所述外壳的第一风口以及连通外界的第二风口,所述出风腔和第一风口之间连通的设有的冷却风道,所述风机和所述电池包分别位于所述尘杯组件的两侧,所述冷却风道沿所述尘杯组件的周向包绕设置。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包括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之间形成中空部,所述尘杯组件部分从所述中空部外露;所述尘杯组件包括筒状的尘杯,所述冷却风道设置于下连接部和尘杯的外壁之间,所述出风腔设置于临近下连接部的位置。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风道设置于临近所述尘杯组件底部的外周,自所述出风腔单侧或者双侧包绕所述尘杯组件。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尘杯组件包括筒状的尘杯,所述冷却风道由外壳和尘杯的外侧壁构成。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尘杯位于所述冷却风道上侧沿其周向设有尘杯凹槽以及与尘杯凹槽轴向间隔的尘杯第一凸边,所述外壳包括沿尘杯轴向间隔设置的壳体上端凸边以及壳体第一凸边,所述壳体上端凸边卡设于所述尘杯凹槽内,所述壳体第一凸边卡设于所述尘杯第一凸边临近所述冷却风道的一侧。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尘杯位于所述冷却风道下侧沿其周向设有尘杯第二凸边以及与第二凸边轴向间隔的尘杯底部凸边,所述外壳包括沿尘杯轴向间隔设置的壳体第二凸边、壳体第三凸边以及壳体底部凸边,所述壳体第二凸边卡设于所述尘杯第而凸边临近所述冷却风道的一侧,所述壳体第三凸边卡设于所述尘杯第二凸边和尘杯底部凸边之间,所述壳体底部凸边径向抵接所述尘杯的底部。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尘杯组件上设有第一开口,所述进风口和第一开口之间设有进风道,所述尘杯组件上还设有连通所述出风腔的第二开口,经过滤后的气体经所述第二开口从所述出风腔排出。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风道自所述出风腔沿着所述尘杯组件至少一侧包绕,自所述出风腔的气流能够进入所述第一风口后从所述第二风口排出。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上设有连通所述冷却风道和外界的出口,自所述出风腔的气流能够经所述冷却风道从所述出口排出,所述冷却风道和所述第一风口之间形成文丘里管结构部,在冷却风道内的气流的作用下,外部气流能够自所述第二风口进入并经文丘里管结构部进入所述冷却风道。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上设有连通所述冷却风道和外界的出口,自所述出风腔的气流能够经所述冷却风道从所述出口排出,所述冷却风道设有喉管部,所述第一风口和喉管部之间通过倒喇叭形风道连通,在冷却风道内的气流的作用下,外部气流能够自所述第二风口进入并经倒喇叭形风道和喉管部进入所述冷却风道。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尘器还包括连通所述出风腔和外界的通孔,自所述出风腔进入通孔的风量与自所述出风腔进入所述冷却风道的风量之间的比例能够调节。从以上技术解决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具有诸多突出的实质性技术特点,实施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之后,其显著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通过外壳和尘杯的外壁形成连通出风腔和电池包的冷却风道,使得从出风腔流出的风在冷却风道内被冷却后能够用于电池包的散热,通过冷却风道对尘杯的包绕式设置,延长了冷却风道的长度,增强了冷却效果,因此,对电池包的散热效果好,而且利于吸尘器本身的出风,更加节省能源,而且经过过滤的气流再吹向电池包,不会对电池包内部的电池芯造成影响,增长电池包的使用寿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吸尘器,包括外壳,连接于外壳的尘杯组件、安装于外壳内的风机以及连接于外壳的给所述风机供电的电池包,所述外壳具有连通外界的进风口,所述风机用于从进风口将外部流体引入所述尘杯组件经过滤后排出,所述电池包具有朝向所述外壳的第一风口以及连通外界的第二风口,所述风机具有出风口,所述壳体和尘杯组件之间设有连通所述出风腔和外界的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包括文丘里管结构部,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文丘里管结构部之间通过风道连通,在出风风道内的气流的作用下,外部气流自所述第二风口进入并经风道和进入所述出风风道。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文丘里管机构部包括喉管部;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喉管部之间通过风道连通。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喉管部附近,所述出风风道内的气流方向与所述风道内的气流方向之间呈锐角。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包括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之间形成中空部,所述尘杯组件部分从所述中空部外露;所述尘杯组件包括筒状的尘杯,所述冷却风道设置于下连接部和尘杯外壁之间,所述出风腔设置于临近下连接部的位置。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风风道设置于临近所述尘杯组件底部的外周,自所述出风腔从一侧包绕所述尘杯组件。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尘杯组件包括筒状的尘杯,所述冷却风道由外壳和尘杯的外侧壁构成。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尘杯位于所述冷却风道上侧沿其周向设有尘杯凹槽以及与尘杯凹槽轴向间隔的尘杯第一凸边,所述外壳包括沿尘杯轴向间隔设置的壳体上端凸边以及壳体第一凸边,所述壳体上端凸边卡设于所述尘杯凹槽内,所述壳体第一凸边卡设于所述尘杯第一凸边临近所述冷却风道的一侧。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尘杯位于所述冷却风道下侧沿其周向设有尘杯第二凸边以及与第二凸边轴向间隔的尘杯底部凸边,所述外壳包括沿尘杯轴向间隔设置的壳体第二凸边、壳体第三凸边以及壳体底部凸边,所述壳体第二凸边卡设于所述尘杯第而凸边临近所述冷却风道的一侧,所述壳体第三凸边卡设于所述尘杯第二凸边和尘杯底部凸边之间,所述壳体底部凸边径向抵接所述尘杯的底部。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尘杯组件上设有第一开口,所述进风口和第一开口之间设有进风道,所述尘杯组件上还设有连通所述出风腔的第二开口,经过滤后的气体经所述第二开口从所述出风腔排出。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风道自所述出风腔沿着所述尘杯组件的一侧包绕,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尘器,包括外壳,连接于外壳的尘杯组件(20)、安装于外壳内的风机(30)以及连接于外壳的给所述风机供电的电池包(50),所述外壳具有连通外界的进风口(13),所述风机用于从进风口将外部流体引入所述尘杯组件经过滤后排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具有朝向所述外壳的第一风口(51)以及连通外界的第二风口(52),所述风机具有出风口(33),所述外壳和尘杯组件之间设有连通所述出风腔和外界的出风风道(60),所述出风风道(60)包括文丘里管结构部,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文丘里管结构部之间通过风道(55)连通,在出风风道(60)内的气流的作用下,外部气流自所述第二风口进入并经风道(55)和进入所述出风风道(6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尘器,包括外壳,连接于外壳的尘杯组件(20)、安装于外壳内的风机(30)以及连接于外壳的给所述风机供电的电池包(50),所述外壳具有连通外界的进风口(13),所述风机用于从进风口将外部流体引入所述尘杯组件经过滤后排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具有朝向所述外壳的第一风口(51)以及连通外界的第二风口(52),所述风机具有出风口(33),所述外壳和尘杯组件之间设有连通所述出风腔和外界的出风风道(60),所述出风风道(60)包括文丘里管结构部,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文丘里管结构部之间通过风道(55)连通,在出风风道(60)内的气流的作用下,外部气流自所述第二风口进入并经风道(55)和进入所述出风风道(6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文丘里管结构部包括喉管部(62);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喉管部之间通过风道(55)连通;在所述喉管部(62)附近,所述出风风道(60)内的气流方向与所述风道(55)内的气流方向之间呈锐角。3.根据权利要求1~2任意一项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之间形成中空部,所述尘杯组件部分从所述中空部外露;所述尘杯组件包括筒状的尘杯,所述出风风道设置于下连接部和尘杯外壁之间,所述出风腔设置于临近下连接部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2任意一项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风道设置于临近所述尘杯组件底部的外周,自所述出风腔从一侧包绕所述尘杯组件;所述尘杯组件包括筒状的尘杯,所述出风风道由外壳和尘杯的外侧壁构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杯位于所述出风风道上侧沿其周向设有尘杯凹槽以及与尘杯凹槽轴向间隔的尘杯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振宇吕腾蛟
申请(专利权)人: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