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5766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12:45
能够应对长距离的输送,也提高施工性。输送管具有:多个双层管构造的主体用真空隔热管(20),其在内管(21)与外管(22)之间的区域内具有真空部(23);中心管(30),其配置于主体用真空隔热管的内侧,供作为输送对象的流体通过;双层管构造的连接用真空隔热管(40),其在从两端部插入有两根主体用真空隔热管的状态下将该两根主体用真空隔热管连接,内管(41)和外管(42)的端部被完全封闭而在之间的区域内具有真空部(43),该输送管处于从连接用真空隔热管的两端部插入有两根主体用真空隔热管的状态,两根主体用真空隔热管彼此的端部相互分离,经由连接用真空隔热管而连接起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输送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实现在内部流过的流体的隔热的输送管。
技术介绍
在对低温介质、高温液体、高温蒸汽等比常温高温或者低温的流体进行隔热并送出的情况下,一般进行对配管装配隔热构造。例如,在处理极其低温的液体氦的领域中,在具有作为最外层的真空套管、配置在该真空套管的内侧的第二管和配置在第二管的内侧的第一管的三层管构造中,通过在第一管的内侧流过液体氦,在第一管与第二管之间流过低温的氦气,对第二管与真空套管之间的空间进行真空化,抑制了对在第一管的内侧流过的液体氦的热侵入,从而实现了隔热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件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52308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三层管构造中,未考虑配管变长的情况。当配管变长时,难以一体地形成作为最外层的真空套管,必须将两根以上的真空套管连接起来使用。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三层管构造中,未提及真空套管彼此的连接,无法应对配管的路径长度变长的情况。另外,在考虑了一般技术水准的情况下,考虑通过焊接将多个真空套管的端部彼此连接而实现较长的配管的隔热化,但由于有可能因热使焊接部分产生破损等,所以可预想需要对焊接后的真空套管进行X射线、超声波、渗透探伤检查等的检查,在现场进行施工的情况下,需要花费较多的工夫和时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性优异且也能够应对长距离的输送的输送管。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第1方面所述的专利技术是一种输送管,其特征在于,该输送管具有:双层管构造的主体用真空隔热管,其在内管与外管之间的区域内具有真空部;中心管,其配置于所述主体用真空隔热管的内侧,供作为输送对象的流体通过;以及双层管构造的连接用真空隔热管,其在内管与外管之间的区域内具有真空部,所述输送管处于从所述连接用真空隔热管的两端部插入有两根所述主体用真空隔热管的状态,所述两根主体用真空隔热管彼此的端部相互分离,经由所述连接用真空隔热管而连接起来。根据第1方面所述的输送管,第2方面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两根主体用真空隔热管以分别维持能够相对于所述连接用真空隔热管滑动的状态的方式被连接起来。根据第1方面或第2方面所述的输送管,第3方面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用真空隔热管的外管是直管。根据第1~3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输送管,第4方面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用真空隔热管的内管是直管。根据第1~3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输送管,第5方面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用真空隔热管的全长或者一部分是波纹形状。根据第1~5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输送管,第6方面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用真空隔热管是对开构造。根据第1~6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输送管,第7方面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心管与所述主体用真空隔热管之间设置有隔离件。根据第1~7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输送管,第8方面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用真空隔热管与所述主体用真空隔热管之间设置有密封件。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利用连接用真空隔热管将多个主体用真空隔热管连接,因此,在输送距离较长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应对。此外,无需过度延长单个主体用真空隔热管,能够在工厂等中在事先形成有真空部的状态下制造主体用真空隔热管、连接用真空隔热管。因此,在施工时,无需现场的抽真空、真空状态的检查,能够容易地进行施工,能够提供施工性较高的输送管。并且,各主体用真空隔热管能够通过插入到连接用真空隔热管而连接起来,因此,也能够无需焊接作业等,在该情况下,由于无需焊接后的检查,所以基于该方面,也能够实现施工性的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作为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输送管的一部分结构的连接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将输送管的两根中心管和两根主体用真空隔热管的端部彼此连接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在输送管中附加了隔离件和密封件的例子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连接用真空隔热管使用了波纹管的情况下的例子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使连接用真空隔热管成为对开构造的情况下的例子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概略]下面,使用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在以下叙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技术上附加了优选的各种限定以实施本专利技术,但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和图示例。此外,在各附图中,对相同或者对应的要素适当标注相同标号,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并且,附图仅是示意图,需要注意到存在各个要素的尺寸关系等与实际情况不同的情况。有时在附图相互之间也包括彼此的尺寸关系和比率不同的部分。图1是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管10的一部分结构的连接前的状态的剖视图。该输送管10用于将低温介质(例如,-200℃)、高温液体、高温蒸汽(例如,600℃)等比常温低温或者高温的流体(以下,称作输送体)作为输送对象在隔热状态下输送。输送管10将双层管构造的主体用真空隔热管20、配置于主体用真空隔热管20的内侧并供输送体通过的中心管30和将两根主体用真空隔热管20连接的双层管构造的连接用真空隔热管40作为1个单元,具有这些多个单元。而且,通过将多个图1的单元连结,能够更长距离地输送输送体。[中心管]中心管30是使输送体在内部通过的圆管,为了获得耐受输送体形成的内部压力的强度而具有适当的厚度。此外,由耐受高温或者低温的输送体的加热或者冷却且还耐受热膨胀或者热收缩的金属材料(例如,碳素钢、镍合金钢、不锈钢等)形成。并且,中心管30使用在管壁上未形成有凹凸和波形的直管。该中心管30的端部与其他中心管30的端部彼此通过焊接而无间隙地接合。[主体用真空隔热管]主体用真空隔热管20具有圆筒状且相同长度的内管21和外管22,完全封闭内管21和外管22各自的两端部并对内部进行气密化,并且,在内管21与外管22之间的区域内进行抽真空而形成有真空部23。这样,主体用真空隔热管20形成为在内管21与外管22之间具有真空部23的双层管构造,因此,能够针对配置于内管21的内侧的中心管30发挥较高的隔热性。另外,基于加工性、强度、耐久性、薄壁化的容易性等观点,主体用真空隔热管20由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等)形成。此外,主体用真空隔热管20的内管21和外管22均使用在管壁上未形成有凹凸和波形的直管。此外,主体用真空隔热管20的长度稍微短于中心管30,在将该中心管30配置于该主体用真空隔热管20的内侧时,中心管30的两端部成为从主体用真空隔热管20的两端部朝外部突出的状态。[连接用真空隔热管]连接用真空隔热管40具有圆筒状且相同长度的内管41和外管42,完全封闭内管41和外管42各自的两端部并对内部进行气密化,并且,在内管41与外管42之间的区域内进行抽真空而形成了真空部43。这样,连接用真空隔热管40形成为在内管41与外管42之间具有真空部43的双层管构造。另外,基于加工性、强度、耐久性、薄壁化的容易性等观点,连接用真空隔热管40由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等)形成。该连接用真空隔热管40用于将两根主体用真空隔热管20的端部彼此连接。连接用真空隔热管40的内管41的内径稍微大于主体用真空隔热管20的外管22的外径。因此,可从连接用真空隔热管40的两端部分别插入两根主体用真空隔热管20的端部,能够将两根主体用真空隔热管20的端部彼此连接。此外,连接用真空隔热管40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输送管,其特征在于,该输送管具有:双层管构造的主体用真空隔热管,其在内管与外管之间的区域内具有真空部;中心管,其配置于所述主体用真空隔热管的内侧,供作为输送对象的流体通过;以及双层管构造的连接用真空隔热管,其在内管与外管之间的区域内具有真空部,所述输送管处于从所述连接用真空隔热管的两端部插入有两根所述主体用真空隔热管的状态,所述两根主体用真空隔热管彼此的端部相互分离,经由所述连接用真空隔热管而连接起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7.29 JP 2016-1491061.一种输送管,其特征在于,该输送管具有:双层管构造的主体用真空隔热管,其在内管与外管之间的区域内具有真空部;中心管,其配置于所述主体用真空隔热管的内侧,供作为输送对象的流体通过;以及双层管构造的连接用真空隔热管,其在内管与外管之间的区域内具有真空部,所述输送管处于从所述连接用真空隔热管的两端部插入有两根所述主体用真空隔热管的状态,所述两根主体用真空隔热管彼此的端部相互分离,经由所述连接用真空隔热管而连接起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主体用真空隔热管以分别维持能够相对于所述连接用真空隔热管滑动的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八木正史福岛弘之高木智洋
申请(专利权)人: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