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夹层玻璃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752912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11: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用夹层玻璃,其包括第一高铝玻璃原片、第二高铝玻璃原片以及位于该第一高铝玻璃原片与该第二高铝玻璃原片之间的夹层,在该第一高铝玻璃原片远离该第二高铝玻璃原片的表面上依次形成有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及第一顶部保护层,该第二高铝玻璃原片远离该第一高铝玻璃原片的表面上形成有依次形成有第二减反射复合介质层及第二顶部保护层,该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与该第二减反射复合介质层分别包括至少四层折射率层。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建筑用夹层玻璃的制备方法。上述建筑用夹层玻璃具有厚度薄,光学性能佳及强度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用夹层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玻璃制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用夹层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会发生反射现象,当光垂直照射到未镀膜的玻璃表面时,其反射光约占到入射光的8%。在很多光学元件的应用中,其表面的反射不仅影响光学元件的通光能量,而且这些反射光还会在仪器中形成杂散光,从而影响光学仪器的成像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常在光学元件的表面镀上一定厚度的单层或多层光学调节薄膜,目的是为了减少元件表面的反射光,这样的光学调节膜就是减反膜(Anti-reflectionfilm)。减反膜的主要作用是减少或消除光学元件表面的反射光,从而增加这些元件的透光量。普通玻璃具有较高的反射系数,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反光现象,使人无法看清玻璃后面的物体。为减少反光,增强视觉效果,降低玻璃表面的反射系数,确保玻璃在阳光下保持良好的透光率,出现了在普通玻璃上镀上减反膜的减反射玻璃。目前的减反射薄膜大多镀制在普通浮法玻璃原片之上,采用单片镀膜结构。现有的大面积减反射镀膜玻璃加工方法常用PECVD或溶胶-凝胶法,在玻璃表面沉积的减反射复合介质层通常有多孔的纳米硅材料制成,如专利CN105440742A、CN101885586B等。然而,当要求镀膜玻璃具有较好的光学及机械性能时,其薄膜总厚度一般相对较厚且生产效率比较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用夹层玻璃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建筑用夹层玻璃,其包括第一高铝玻璃原片、第二高铝玻璃原片以及位于该第一高铝玻璃原片与该第二高铝玻璃原片之间的夹层,在该第一高铝玻璃原片远离该第二高铝玻璃原片的表面上依次形成有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及第一顶部保护层,该第二高铝玻璃原片远离该第一高铝玻璃原片的表面上形成有依次形成有第二减反射复合介质层及第二顶部保护层,该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与该第二减反射复合介质层分别包括至少四层折射率层。该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包括折射率不同的第一折射率层、第二折射率层及/或第三折射率层。在该第一高铝玻璃原片远离该第二高铝玻璃原片的方向上,该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依次包括五氧化二铌层、二氧化硅层、五氧化二铌、二氧化硅层及氮化硅层。在该第一高铝玻璃原片远离该第二高铝玻璃原片的方向上,该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依次包括氮氧化硅层、五氧化二铌、二氧化硅层及氮化硅层。在该第一高铝玻璃原片远离该第二高铝玻璃原片的方向上,该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依次包括氮化硅层、氧化硅层、氮化硅层、氧化硅层及氮化硅层。在该第一高铝玻璃原片远离该第二高铝玻璃原片的方向上,该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依次包括氮氧化硅层、氮化硅、二氧化硅层及氮化硅层。该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的厚度为200nm~270nm。该第一高铝玻璃原片或该第二高铝玻璃原片的厚度为1~15毫米。该第二减反射复合介质层与该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具有相同的结构。一种建筑用夹层玻璃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清洗高铝玻璃原片;用中频交流电源加旋转阴极在该高铝玻璃原片的表面上镀制底部介质层;用中频交流电源加旋转阴极在该底部介质层上镀制减反射复合介质层,该减反射复合介质层包括至少四层折射率层;在该减反射复合介质层上喷涂顶部保护层,形成减反射镀膜玻璃;以及对该减反射镀膜玻璃进行夹层处理。上述建筑用夹层玻璃中各层的配合结构使得夹层玻璃膜层较薄,不仅可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而且具有极高的机械性能及防污性能,可较好的应用于建筑窗墙玻璃及室内装饰玻璃领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建筑用夹层玻璃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图1中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建筑用夹层玻璃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请参见图1,其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建筑用夹层玻璃的剖面示意图。建筑用夹层玻璃10包括夹层11、第一高铝玻璃原片12、第二高铝玻璃原片13、第一底部介质层14、第二底部介质层15、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16、第二减反射复合介质层17、第一顶部保护层18及第二顶部保护层19。其中,夹层11位于第一高铝玻璃原片12与第二高铝玻璃原片13之间。第一底部介质层14、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16与第一顶部保护层18依次形成于第一高铝玻璃原片12远离第二高铝玻璃原片13的表面上;第二底部介质层15、第二减反射复合介质层17与第二顶部保护层19依次形成于第二高铝玻璃原片13远离第一高铝玻璃原片12的表面上。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夹层11可由高透型聚乙烯醇缩丁醛(PVB)制备,其厚度可为0.38~1.52毫米。第一高铝玻璃原片12或第二高铝玻璃原片13的厚度可为1~15毫米(mm),例如1.6mm、2mm、3mm、4mm,5mm,6mm,8mm,10mm;其最大尺寸例如为2440mm*3660mm。第一顶部保护层18及第二顶部保护层19为疏水性材料制备,可用于防指纹或防污;其可由选用全氟聚醚(PFPE)的合成聚合物为主剂材料及用甲基-九氟丁基醚和乙基-九氟丁基醚混合液为稀释剂来制备。第一顶部保护层18或第二顶部保护层19的水滴角可大于或等于110°。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16或第二减反射复合介质层17的厚度可为100纳米(nm)~500纳米(nm),优选为200纳米(nm)~270纳米(nm)。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16或第二减反射复合介质层17可包括至少四层折射率层,例如包括折射率不同的第一折射率层、第二折射率层及/或第三折射率层的至少四层折射率层。第一折射率层的折射率最大,第三折射率层的折射率最小,第二折射率层的折射率居中;其中,第一折射率层的折射率在2.0~2.5之间,其可由氮化硅(Si3N4)、五氧化二铌(Nb2O5)或二氧化钛(TiO2)来形成;第二折射率层的折射率在1.77~1.9之间,其可由氮氧化硅(SiOxNy)来形成,其中x/y的范围在2/10~3/10之间;第三折射率层的折射率在1.47~1.53之间,其可由二氧化硅(SiO2)来形成。请参见图2,以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16为例,在第一高铝玻璃原片12远离第二高铝玻璃原片13的方向上,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16依次包括第二折射率层162、第一折射率层161、第三折射率层163及第一折射率层161。请参见图3,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26,在第一高铝玻璃原片远离第二高铝玻璃原片的方向上,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26依次包括第一折射率层261、第三折射率层263、第一折射率层261、第三折射率层263及第一折射率层261。上述建筑用夹层玻璃10具有夹层、底部介质层、减反射复合介质层及顶部保护层,其中,底部介质层可以提升玻璃原片与减反射复合介质层之间的连接强度及建筑用夹层玻璃10的后续可加工性能;减反射复合介质层可以应用光学干涉反射原理,使单片镀膜玻璃与高铝玻璃原片夹层后的可见光反射率≤5%,两片镀膜玻璃夹层后可见光反射率≤1%,其外观呈现自然中性色;顶部保护层不仅可以保护镀膜玻璃表面可耐脏污、易于清洁,还也可防止所镀膜层出现划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用夹层玻璃,其包括第一高铝玻璃原片、第二高铝玻璃原片以及位于该第一高铝玻璃原片与该第二高铝玻璃原片之间的夹层,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一高铝玻璃原片远离该第二高铝玻璃原片的表面上依次形成有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及第一顶部保护层,该第二高铝玻璃原片远离该第一高铝玻璃原片的表面上形成有依次形成有第二减反射复合介质层及第二顶部保护层,该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与该第二减反射复合介质层分别包括至少四层折射率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用夹层玻璃,其包括第一高铝玻璃原片、第二高铝玻璃原片以及位于该第一高铝玻璃原片与该第二高铝玻璃原片之间的夹层,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一高铝玻璃原片远离该第二高铝玻璃原片的表面上依次形成有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及第一顶部保护层,该第二高铝玻璃原片远离该第一高铝玻璃原片的表面上形成有依次形成有第二减反射复合介质层及第二顶部保护层,该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与该第二减反射复合介质层分别包括至少四层折射率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夹层玻璃,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包括折射率不同的第一折射率层、第二折射率层及/或第三折射率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夹层玻璃,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一高铝玻璃原片远离该第二高铝玻璃原片的方向上,该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依次包括五氧化二铌层、二氧化硅层、五氧化二铌、二氧化硅层及氮化硅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夹层玻璃,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一高铝玻璃原片远离该第二高铝玻璃原片的方向上,该第一减反射复合介质层依次包括氮氧化硅层、五氧化二铌、二氧化硅层及氮化硅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夹层玻璃,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小安吕宜超许武毅张蕊王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南玻应用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