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蓄电池的防转动极柱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48963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1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锂离子蓄电池的防转动极柱密封结构,其包含:与极柱底部密封固定的止转套;极柱的底部依次突出设置有第一台阶、第二台阶;止转套的上部套置在第二台阶外壁上,卡住端盖,下部抵住第一台阶;极柱上套有密封绝缘子,密封绝缘子的外部套设与其外壁匹配的铝合金套,该铝合金套与端盖为固定连接;该密封绝缘子的底端、顶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陶瓷垫圈、第二陶瓷垫圈,第一陶瓷垫圈抵住在极柱的第二台阶上;第二陶瓷垫圈上设有碟型垫圈及六角螺母。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防转动极柱密封结构,不仅解决了锂离子蓄电池的漏液问题,提升了蓄电池的密封可靠性,且有效解决了极柱随螺母摒紧旋转的问题,制造成本低、密封性能优良、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离子蓄电池的防转动极柱密封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锂离子蓄电池,具体涉及一种锂离子蓄电池的防转动极柱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锂离子蓄电池由于高电压、高比能量、长寿命、无记忆效应等优势,逐渐替代镉镍、氢镍电池成为第三代空间用贮能电源。由于空间用贮能电源在太空工作时的环境近似于高真空状态,如果锂离子蓄电池没有实现全密封(漏气率小于1.0×10-7Pa·m3·s-1),则易发生电解液微漏以及气体逸出,最终导致电解液“干涸”,蓄电池失效,因此必须实现锂离子蓄电池的全密封。采用压缩密封方式的锂离子蓄电池密封性能优良,使用寿命长,制造成本低,可以杜绝金属-陶瓷密封的爬液现象,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密封方式。压缩密封的原理是通过摒紧螺母,对密封绝缘子的密封面施加压紧载荷,使之产生压紧应力,当应力增大到足以引起密封绝缘子表面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时,密封绝缘子产生横向膨胀填补密封面的间隙,堵塞泄漏通道,实现密封。根据锂离子蓄电池的制造工艺,除电池盖装配工序以外,蓄电池封装完成后在测试工序及蓄电池组的装配过程中均需要通过摒紧螺母来实现极柱与测试电缆或导线的连接。专利《锂离子电池的极柱密封装置》(申请号2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离子蓄电池的防转动极柱密封结构,其用于对称设置的正、负极柱,正、负极柱上套置端盖,其特征在于,该密封结构还包含:与极柱底部密封固定的止转套;所述的极柱的底部依次突出设置有第一台阶、第二台阶,其中,第一台阶位于第二台阶的底部,第一台阶突出于第二台阶;止转套的上部套置在第二台阶外壁上,卡住端盖;止转套的下部抵住第一台阶;极柱上套有密封绝缘子,密封绝缘子的外部套设与其外壁匹配的铝合金套,该铝合金套与端盖为固定连接;该密封绝缘子的底端设置有第一陶瓷垫圈,第一陶瓷垫圈抵住在极柱的第二台阶上;该密封绝缘子的顶端设有第二陶瓷垫圈,该第二陶瓷垫圈上依次设置有碟型垫圈及六角螺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离子蓄电池的防转动极柱密封结构,其用于对称设置的正、负极柱,正、负极柱上套置端盖,其特征在于,该密封结构还包含:与极柱底部密封固定的止转套;所述的极柱的底部依次突出设置有第一台阶、第二台阶,其中,第一台阶位于第二台阶的底部,第一台阶突出于第二台阶;止转套的上部套置在第二台阶外壁上,卡住端盖;止转套的下部抵住第一台阶;极柱上套有密封绝缘子,密封绝缘子的外部套设与其外壁匹配的铝合金套,该铝合金套与端盖为固定连接;该密封绝缘子的底端设置有第一陶瓷垫圈,第一陶瓷垫圈抵住在极柱的第二台阶上;该密封绝缘子的顶端设有第二陶瓷垫圈,该第二陶瓷垫圈上依次设置有碟型垫圈及六角螺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蓄电池的防转动极柱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止转套的材料为聚酰亚胺,形状为倒圆角的方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蓄电池的防转动极柱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台阶呈方形,第二台阶呈圆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蓄电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琳琳杨晨李晓峰孟玉凤陈海锋闻海任杰伟田娟徐冬梅武巍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