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张拉台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4056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08: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张拉台车,包括桁架单元、行走单元、升降单元和控制单元,桁架单元的底部连接行走单元,桁架单元的顶部连接升降单元,控制单元连接升降单元,解决了传统T梁负弯矩张拉普遍采用单束手动张拉工艺,千斤顶安装不方便,不安全,效率低、人工操控张拉力控制误差大、监控管理难度大且伸长量测量不精确,实现张拉力和伸长量双控难度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智能张拉,千斤顶通过张拉台车就位,省时省力,操作方便,效率高,安全性好;成功实现了张拉取代了手工张拉工艺实现了智能控制,整体智能张拉,不受人和环境因素影响,停顿点,加载速率,持荷时间等张拉控制要素符合桥梁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要求,便于管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张拉台车
本技术属于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张拉台车。
技术介绍
传统T梁负弯矩张拉由于没有配置张拉台车,普遍采用单束手动张拉工艺,因此千斤顶安装不方便,不安全,效率低;人工操控张拉力控制误差大,对工人技术经验,熟练程度,责任心要求高,监控管理难度大。且伸长量测量不精确,实现张拉力和伸长量双控难度大。而采用智能张拉,千斤顶通过张拉台车就位,省时省力,操作方便,效率高,安全性好;智能张拉能精确监控控制应力及伸长量,及时校验伸长量施工在±6%范围内,实现双控。张拉台车使用后,成功实现了张拉取代了手工张拉工艺实现了智能控制,整体智能张拉,不受人和环境因素影响,停顿点,加载速率,持荷时间等张拉控制要素符合桥梁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要求,便于管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的张拉台车目的一是克服现有技术中T梁负弯矩张拉由于没有配置张拉台车,普遍采用单束手动张拉工艺,导致千斤顶安装不方便,不安全,效率低的问题;目的二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人工操控张拉力控制误差大,对工人技术经验,熟练程度,责任心要求高,监控管理难度大的问题;目的三是克服人工操控张拉伸长量测量不精确,实现张拉力和伸长量双控难度大的问题。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张拉台车,包括桁架单元、行走单元、升降单元和控制单元,桁架单元的底部连接行走单元,桁架单元的顶部连接升降单元,控制单元连接升降单元。所述桁架单元包括上层架体、下层架体、中层架体和多根立梁,上层架体、中层架体和下层架体从上向下依次通过多根立梁连接,中层架体和下层架体均包括左竖梁、右竖梁和多根横梁,左竖梁通过多根横梁水平对称连接右竖梁,上层架体为一根或多根横梁,上层架体的左端通过立梁连接在中层架体左竖梁的顶部,上层架体的右端通过立梁连接在中层架体右竖梁的顶部。所述行走单元包括2个万向轮和2个固定轮,下层架体前端的左侧底部和右侧底部均连接1个万向轮,下层架体后端的左侧底部和右侧底部均连接1个固定轮。所述上层架体为1根横梁且连接在中层架体的中部,升降单元包括电动葫芦和L型杆,L型杆顶部通过电动葫芦连接在上层架体的中部,电动葫芦连接控制单元。所述上层架体包括前横梁和后横梁,前横梁和后横梁自前向后依次平行连接在中层架体的后部,升降单元包括第一电葫芦、第二电葫芦、L型杆和上下爬梯,L型杆的顶部通过第一电葫芦连接在前横梁的右部,上下爬梯通过第二电葫芦连接在后横梁的中部,第一电葫芦和第二电葫芦均连接控制单元。所述下层架体还包括配重架,配重架水平连接在下层架体的前端。所述上下爬梯为伸缩式爬梯。所述L型杆包括竖杆和横杆,竖杆的底部垂直连接横杆,竖杆可上相伸缩,横杆可以竖杆为轴周向转动。所述桁架单元采用7.5cm的角钢焊接完成。所述电动葫芦、第一电葫芦和第二电葫芦均为链条式电动葫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张拉台车采用智能张拉,千斤顶通过张拉台车就位,省时省力,操作方便,效率高,安全性好;2、本技术张拉台车使用后,成功实现了张拉取代了手工张拉工艺实现了智能控制,整体智能张拉,不受人和环境因素影响,停顿点,加载速率,持荷时间等张拉控制要素符合桥梁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提高操控张拉力控制精度,误差便于管控。3、本技术张拉台车的智能张拉能精确监控控制应力及伸长量,及时校验伸长量施工在±6%范围内,实现双控。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T梁负弯矩中梁张拉台车结构正视图;图2是T梁负弯矩中梁张拉台车结构俯视图;图3是T梁负弯矩中梁张拉台车结构右视图;图4是T梁负弯矩边梁张拉台车结构正视图;图5是T梁负弯矩边梁张拉台车结构侧视图;图6是T梁负弯矩边梁张拉台车结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层架体;2、下层架体;3、立梁;4、左竖梁;5、右竖梁;6、横梁;7、万向轮;8、固定轮;9、电动葫芦;10、L型杆;11、中层架体;12、第一电葫芦;13、第二电葫芦;14、上下爬梯;15、配重架;16、竖杆;17、横杆;6-1、前横梁;6-2、后横梁。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张拉台车,包括桁架单元、行走单元、升降单元和控制单元,桁架单元的底部连接行走单元,桁架单元的顶部连接升降单元,控制单元连接升降单元。实施例2:一种张拉台车,包括桁架单元、行走单元、升降单元和控制单元,桁架单元的底部连接行走单元,桁架单元的顶部连接升降单元,控制单元连接升降单元。行走单元将张拉台车移至待张拉负弯矩上方,将千斤顶安装在升降单元上并连接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控制升降单元将千斤顶下移送至负弯矩张拉处并安装就位,进行两端对称智能整体张拉;采用智能张拉,千斤顶通过张拉台车就位,省时省力,操作方便,效率高,安全性好;智能张拉能精确监控控制应力及伸长量,及时校验伸长量施工在±6%范围内,实现双控;张拉台车使用后,成功实现了张拉取代了手工张拉工艺实现了智能控制,整体智能张拉,不受人和环境因素影响,停顿点,加载速率,持荷时间等张拉控制要素符合桥梁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要求,便于管控。实施例3如图1-3所示,一种T梁负弯矩中梁张拉台车,包括桁架单元、行走单元、升降单元和控制单元,桁架单元的底部连接行走单元,桁架单元的顶部连接升降单元,控制单元连接升降单元。所述桁架单元包括上层架体1、下层架体2、中层架体11和多根立梁3,上层架体1、中层架体11和下层架体2从上向下依次通过多根立梁3连接,中层架体11和下层架体2均包括左竖梁4、右竖梁5和多根横梁6,左竖梁4通过多根横梁6水平对称连接右竖梁5,上层架体1为一根横梁6,上层架体1的左端通过立梁3连接在中层架体11左竖梁4的顶部,上层架体1的右端通过立梁3连接在中层架体11右竖梁5的顶部。桁架单元结构简单稳定,降低生产成本。所述行走单元包括2个万向轮7和2个固定轮8,下层架体2前端的左侧底部和右侧底部均连接1个万向轮7,下层架体2后端的左侧底部和右侧底部均连接1个固定轮8。万向轮7和固定轮8可实现全方位位移,移动方便,操作简单,省时省力。所述上层架体1连接在中层架体11的中部,升降单元包括电动葫芦9和L型杆10,L型杆10顶部通过电动葫芦9连接在上层架体1的中部,电动葫芦9连接控制单元。采用电动葫芦9和L型杆10以便于完成T梁张拉施工作业,成功实现了张拉取代了手工张拉工艺实现了智能控制,整体智能张拉,不受人和环境因素影响,停顿点,加载速率,持荷时间等张拉控制要素符合桥梁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要求,便于管控。所述L型杆10包括竖杆16和横杆17,竖杆16的底部垂直连接横杆17,竖杆16可上相伸缩,横杆17可以竖杆16为轴周向转动。通过控制L型杆10的竖杆16的上下伸缩及横杆17的周向转动进行两端对称智能整体张拉,灵活度高且能精确监控控制应力及伸长量,及时校验伸长量施工在±6%范围内,实现双控。所述桁架单元采用7.5cm的角钢焊接完成。结构简单稳定,降低成本。所述电动葫芦9为链条式电动葫芦。链条式电动葫芦体积小、重量轻、使用灵活方便。电动葫芦9为现有设备,在此不做详细介绍。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首先通过行走单元的万向轮7和固定轮8将张拉台车移至待张拉负弯矩上方,将千斤顶安装在L型杆10的横杆17上,连接电线、智能张拉设备即电动葫芦9和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控制电动葫芦将千斤顶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张拉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桁架单元、行走单元、升降单元和控制单元,桁架单元的底部连接行走单元,桁架单元的顶部连接升降单元,控制单元连接升降单元;所述桁架单元包括上层架体(1)、下层架体(2)、中层架体(11)和多根立梁(3),上层架体(1)、中层架体(11)和下层架体(2)从上向下依次通过多根立梁(3)连接,中层架体(11)和下层架体(2)均包括左竖梁(4)、右竖梁(5)和多根横梁(6),左竖梁(4)通过多根横梁(6)水平对称连接右竖梁(5),上层架体(1)为一根或多根横梁(6),上层架体(1)的左端通过立梁(3)连接在中层架体(11)左竖梁(4)的顶部,上层架体(1)的右端通过立梁(3)连接在中层架体(11)右竖梁(5)的顶部;升降单元包括电动葫芦(9)和L型杆(10),L型杆(10)顶部通过电动葫芦(9)连接在上层架体(1)的中部,电动葫芦(9)连接控制单元;所述L型杆(10)包括竖杆(16)和横杆(17),竖杆(16)的底部垂直连接横杆(17),竖杆(16)可上相伸缩,横杆(17)可以竖杆(16)为轴周向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张拉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桁架单元、行走单元、升降单元和控制单元,桁架单元的底部连接行走单元,桁架单元的顶部连接升降单元,控制单元连接升降单元;所述桁架单元包括上层架体(1)、下层架体(2)、中层架体(11)和多根立梁(3),上层架体(1)、中层架体(11)和下层架体(2)从上向下依次通过多根立梁(3)连接,中层架体(11)和下层架体(2)均包括左竖梁(4)、右竖梁(5)和多根横梁(6),左竖梁(4)通过多根横梁(6)水平对称连接右竖梁(5),上层架体(1)为一根或多根横梁(6),上层架体(1)的左端通过立梁(3)连接在中层架体(11)左竖梁(4)的顶部,上层架体(1)的右端通过立梁(3)连接在中层架体(11)右竖梁(5)的顶部;升降单元包括电动葫芦(9)和L型杆(10),L型杆(10)顶部通过电动葫芦(9)连接在上层架体(1)的中部,电动葫芦(9)连接控制单元;所述L型杆(10)包括竖杆(16)和横杆(17),竖杆(16)的底部垂直连接横杆(17),竖杆(16)可上相伸缩,横杆(17)可以竖杆(16)为轴周向转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拉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单元包括2个万向轮(7)和2个固定轮(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保辉杨黔江黄浩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二公局东萌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