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部承载履带式车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3781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0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顶部承载履带式车体结构,包括底部底盘、顶部承重平台、驾驶舱,顶部承重平台包括相对设置两侧的顶部耐磨板;顶部耐磨板支撑设置于承载平台纵梁上,承载平台纵梁横向中间间隔设置有承载平台次横梁;承载平台纵梁两端设置有顶部承载平台主横梁,顶部承载平台主横梁上设置有栈桥联接支座;栈桥联接支座下端设置有与顶部承重平台内壁卡合的支座槽口;底部底盘内底部底盘横梁和底部底盘纵梁,底部底盘横梁上设置有依附于内壁上的支撑立柱;支撑立柱与承载平台次横梁搭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顶部承载履带式车体结构,使整车同时具备了履带式车辆的高通过性、适应性与开放式平板承载平台的顶部高承载特性。

A Top Bearing Tracked Car Body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top bearing crawler body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bottom chassis, a top bearing platform and a cockpit. The top bearing platform comprises a top wear-resistant plate relative to each side; the top wear-resistant plate support is arranged on the longitudinal beam of the bearing platform, and the secondary beam of the bearing platform is arranged at the transverse middle interval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of the bearing platform; and the top bearing is arranged at both ends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of the bearing platform. The main transverse beam of the platform is supported by a trestle connection support on the main transverse beam of the platform at the top; the lower end of the trestle connection support is provided with a support groove clamped with the inner wall of the platform at the top; the bottom chassis inner chassis cross beam and bottom chassis longitudinal beam are provided with support columns attached to the inner wall; and the support column is overlapped with the secondary cross beam of the platform at the bottom chassis. The purpos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to provide a top bearing crawler body structure, which enables the whole vehicle to simultaneously possess the high trafficability, adaptability and top bearing characteristics of an open flat plate bearing platfor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顶部承载履带式车体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顶部承载履带式车体结构。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重型特种装备在登岸、离岸、通过泥沼等恶略环境条件下主要依靠在特定地段搭建临时固定平台,这种方式一方面对地形有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大量保障人员及设备,工作量较大,准备周期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顶部承载履带式车体结构,使整车同时具备了履带式车辆的高通过性、适应性与开放式平板承载平台的顶部高承载特性,在重型装备登岸、离岸、通过泥沼等特种时能够迅速自行机动,展开车体首尾两端栈桥,构成整体桥梁,使重型车辆通过其顶部通道,实现重型车辆快速登岸、离岸、通过泥沼要求。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顶部承载履带式车体结构,包括盖合在底部底盘上部的顶部承重平台,所述顶部承重平台包括相对设置两侧的顶部耐磨板,顶部耐磨板之间相距形成避空槽,所述避空槽一端设置有驾驶舱;所述顶部耐磨板支撑设置于承载平台纵梁7上,所述承载平台纵梁7横向中间间隔设置有承载平台次横梁;所述承载平台纵梁7两端设置有顶部承载平台主横梁,所述顶部承载平台主横梁上设置有栈桥联接支座;所述栈桥联接支座下端设置有与顶部承重平台内壁卡合的支座槽口;所述底部底盘为中空结构,内壁底部设置有相互垂直的底部底盘横梁和底部底盘纵梁,所述底部底盘横梁上设置有依附于内壁上的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与承载平台次横梁搭接。进一步的,所述底部底盘前端设置有用于承载驾驶舱的驾驶舱安装支架。进一步的,所述底部底盘两侧设置有行动系统安装支座。进一步的,所述底部底盘两侧设置有侧减速器安装法兰。进一步的,承载平台次横梁端部设置有承载平台纵筋,所述承载平台纵筋与支撑立柱搭接。进一步的,所述顶部耐磨板表面上设置有防滑筋条。进一步的,每一侧的顶部耐磨板一端的顶部承载平台主横梁上设置有3个栈桥联接支座,且中间栈桥联接支座下方顶部承载平台主横梁上设置有导向连接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顶部承载平台主要提供两端栈桥连接接口、提供顶部装备通过通道并直接承受由此产生的载荷。该种履带式车辆能够在登岸、离岸、通过泥沼等恶略环境条件下自行快速机动,展开两端栈桥搭建成整体桥梁,解决长期以来重型特种车辆登岸、离岸、通过泥沼等恶略环境条件下主要依靠临时搭载固定平台,工作量较大,地形要求高,准备周期较长的运输保障问题;1、车体将履带式底盘与开放式平板承载平台两者结构优化组合,使其同时具备了履带式车辆的高通过性、适应性与开放式平板承载平台的顶部高承载特性;2、车体采用梁柱式框架结构,该结构设保证车体具有较好的顶部承载特性的同时减轻了车体重量;3、车体顶部使用了高强度、高硬度特种钢顶板及防滑耐磨筋条,能有效提高顶部承载特性及耐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车体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车体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车体轴侧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车体顶部承载平台俯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车体顶部承载平台仰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车体底板底盘视图。图中所述文字标注表示为:1、顶部承载平台;2、底部底盘;3、驾驶舱、4、栈桥联接支座、5、顶部承载平台主横梁;6、承载平台次横梁;7、承载平台纵梁;8、顶部耐磨板;9、防滑筋条;10、承载平台纵筋;11、底盘舱体;12、支撑立柱;13、底部底盘横梁;14、底部底盘纵梁;15、侧减速器安装法兰;16、驾驶舱安装支架;17、行动系统安装支座;81、避空槽;41、支座槽口;51、导向连接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如图1-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车体外形尺寸为10000mm×3300mm×1600mm,车体主要由底部底盘2、顶部承重平台1及车首驾驶舱3三部分组成。底部底盘2采用传统履带式特种车辆底盘结构,主要用于安装车辆动力辅助系统、传动操纵系统、行动推进系统、电器系统及液压系统等安装部件,承受顶部承重平台1传递的载荷。顶部承重平台1盖合在底部底盘2上部,所述顶部承重平台1包括相对设置两侧的顶部耐磨板8,顶部耐磨板8之间相距形成避空槽81,所述避空槽81一端设置有驾驶舱3;所述顶部耐磨板8支撑设置于承载平台纵梁7上,所述承载平台纵梁7横向中间间隔设置有承载平台次横梁6;所述承载平台纵梁7两端设置有顶部承载平台主横梁5,所述顶部承载平台主横梁5上设置有栈桥联接支座4;所述栈桥联接支座4下端设置有与顶部承重平台1内壁卡合的支座槽口41;所述底部底盘2为中空结构,内壁底部设置有相互垂直的底部底盘横梁13和底部底盘纵梁14,所述底部底盘横梁13上设置有依附于内壁上的支撑立柱12;所述支撑立柱12与承载平台次横梁6搭接。顶部承载平台1的承载平台纵梁7及承载平台次横梁6为其主承载结构,根据其承载要求的不同,纵梁及横梁设计为不同截面箱型梁。贯通车体收尾的纵梁主要承受车体前后纵向弯矩,截面较大;车体前后两端布置的主横梁5,主要用于布置车首及车尾两端栈桥的栈桥联接支座4,并两纵梁连接成一整体承载结构,主横梁采用截面与纵梁相同的箱型梁结构;车体从车首至车尾布置有6根横梁,主要用于连接2根纵横梁,并承受车体横向弯矩;在车体顶部由特种高强钢制造的顶部耐磨板8铺装在顶部纵横梁上,构成顶部平台重型装备通过通道,该种材料及结构可以为上部通过装备提供足够摩擦动力的同时显著提高其耐磨特性。优选的,所述底部底盘2前端设置有用于承载驾驶舱3的驾驶舱安装支架16。优选的,底部底盘主要由底盘舱体11、支撑立柱12、底部底盘横梁13、底部底盘纵梁14、侧减速器安装法兰15、驾驶舱安装支架16、行动系统安装支座17组成。底盘舱体11由底板、左右侧板、前后围板拼焊而成,为提高底部底盘的承载能力,在底板上布置由底盘纵横筋,纵横筋采用槽型高强钢,焊接与舱体底板上;在舱体左右侧板上焊接由行动系统安装支座17及侧减速器安装法兰15,提供车体行动推进系统的安装接口,在舱体左右侧板布置有支撑立柱12并与上部承载平台连接,增强上部平台的承载能力。优选的,在顶部承载平台上还布置有槽型加强筋,使车体承载更为均匀并避免局部刚度不足导致的过大变形,具体来说,承载平台次横梁6端部设置有承载平台纵筋10,所述承载平台纵筋10与支撑立柱12搭接。优选的,所述顶部耐磨板8表面上设置有防滑筋条9。优选的,每一侧的顶部耐磨板8一端的顶部承载平台主横梁5上设置有3个栈桥联接支座4,且中间栈桥联接支座4下方顶部承载平台主横梁5上设置有导向连接孔5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顶部承载履带式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盖合在底部底盘(2)上部的顶部承重平台(1),所述顶部承重平台(1)包括相对设置两侧的顶部耐磨板(8),顶部耐磨板(8)之间相距形成避空槽(81),所述避空槽(81)一端设置有驾驶舱(3);所述顶部耐磨板(8)支撑设置于承载平台纵梁(7)上,所述承载平台纵梁(7)横向中间间隔设置有承载平台次横梁(6);所述承载平台纵梁(7)两端设置有顶部承载平台主横梁(5),所述顶部承载平台主横梁(5)上设置有栈桥联接支座(4);所述栈桥联接支座(4)下端设置有与顶部承重平台(1)内壁卡合的支座槽口(41);所述底部底盘(2)为中空结构,内壁底部设置有相互垂直的底部底盘横梁(13)和底部底盘纵梁(14),所述底部底盘横梁(13)上设置有依附于内壁上的支撑立柱(12);所述支撑立柱(12)与承载平台次横梁(6)搭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部承载履带式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盖合在底部底盘(2)上部的顶部承重平台(1),所述顶部承重平台(1)包括相对设置两侧的顶部耐磨板(8),顶部耐磨板(8)之间相距形成避空槽(81),所述避空槽(81)一端设置有驾驶舱(3);所述顶部耐磨板(8)支撑设置于承载平台纵梁(7)上,所述承载平台纵梁(7)横向中间间隔设置有承载平台次横梁(6);所述承载平台纵梁(7)两端设置有顶部承载平台主横梁(5),所述顶部承载平台主横梁(5)上设置有栈桥联接支座(4);所述栈桥联接支座(4)下端设置有与顶部承重平台(1)内壁卡合的支座槽口(41);所述底部底盘(2)为中空结构,内壁底部设置有相互垂直的底部底盘横梁(13)和底部底盘纵梁(14),所述底部底盘横梁(13)上设置有依附于内壁上的支撑立柱(12);所述支撑立柱(12)与承载平台次横梁(6)搭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部承载履带式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勋武王永勤蔡虹周中锋张文张涵
申请(专利权)人:江麓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