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焊工作站及轧辊自动堆焊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73583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06: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堆焊工作站及轧辊自动堆焊修复系统。所述堆焊工作站,用于轧辊的自动堆焊修复,包括对轧辊进行堆焊修复的机器人焊接装置、用于工位转换的双工位旋转工装台及用于轧辊上下料的托架装置,双工位旋转工装台包括沿Y轴方向分隔设置的一对固定座、在Y轴方向延伸而固定在固定座之间的装配台及令装配台在垂直于Y轴方向的X轴方向上翻转的驱动机构,装配台具有背向设置以分别固定轧辊的第一工作面和第二工作面,托架装置和机器人焊接装置沿X轴方向分别位于装配台两侧,从而托架装置面对第一工作面以令轧辊进入或离开第一工作面,机器人焊接装置面对第二工作面以对轧辊进行堆焊修复。如此设置,实现了轧辊堆焊修复的自动化。

Surfacing workstation and roll automatic surfacing repair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urfacing workstation and an automatic surfacing repair system for rolls. The surfacing workstation is used for automatic surfacing repair of rolls, including a robot welding device for surfacing repair of rolls, a dual-station rotating workbench for station conversion and a bracket device for loading and unloading rolls. The dual-station rotating workbench includes a pair of fixed seats separated along the Y-axis direction, an assembly bench and an order fixed between fixed seats extending in the Y-axis direction. The assembly table has a driving mechanism that flips in the X-axis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Y-axis direction. The assembly table has a back-facing setting to fix the first working face and the second working face of the roll respectively. The bracket device and the robot welding device are located on both sides of the assembly table along the X-axis direction, so that the bracket device faces the first working face to enable the roll to enter or leave the first working face, and the robot welding device faces the first working face. The second working face is to repair the roll by surfacing welding. Thus, the automation of roll surfacing repair is realiz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堆焊工作站及轧辊自动堆焊修复系统
本技术涉及焊接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堆焊工作站及轧辊自动堆焊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轧辊作为一种直接与受轧制的金属接触的部件,表面磨损量大,属于损耗品,需要经常进行修复工作。目前常用的修复方法是采用人工埋弧焊堆焊技术。将轧辊放置于旋转工装台上,将埋弧焊焊枪置于垂直于旋转中心线一定距离,焊枪可沿中心线方向移动。工装台通过外部动力带动轧辊进行自转,埋弧焊焊枪匀速沿轧辊中心线移动,通过轧辊的自转与焊枪的直线移动,形成螺旋路径,完成轧辊表面堆焊工作。但是,在该技术中埋弧焊工艺需要回收焊剂,枪头结构复杂,不利于实现自动化;埋弧焊在焊接过程中,无法跟踪电弧,仅靠操作人员经验,易导致其修复质量不稳定;生产中缺少轧辊的上下料设备,作业人员多,管控难度大,导致物流转运效率低。此外,由于焊剂的使用,导致生产环境较差,空气中金属粉尘浓度高,伤害操作人员身体。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堆焊工作站及轧辊自动堆焊修复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自动化堆焊修复的堆焊工作站及轧辊自动堆焊修复系统。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堆焊工作站,用于轧辊的自动堆焊修复,包括对轧辊进行堆焊修复的机器人焊接装置、用于工位转换的双工位旋转工装台及用于轧辊上下料的托架装置,所述双工位旋转工装台包括沿Y轴方向分隔设置的一对固定座、在Y轴方向延伸而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之间的装配台及令所述装配台在垂直于Y轴方向的X轴方向上翻转的驱动机构,所述装配台具有背向设置以分别固定轧辊的第一工作面和第二工作面,所述托架装置和机器人焊接装置沿X轴方向分别位于所述装配台两侧,从而所述托架装置面对第一工作面以令轧辊进入或离开第一工作面,所述机器人焊接装置面对第二工作面以对第二工作面上的轧辊进行堆焊修复。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装配台包括连接在所述固定座之间的连接杆,所述第一工作面和第二工作面在X轴方向位于所述连接杆两侧面,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与连接杆的连接处而令所述连接杆被驱动机构驱使转动,而带动第一工作面和第二工作面互换位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工作面和第二工作面分别具有位于连接杆上用以夹持固定轧辊的定位机构、设在定位机构上以带动轧辊旋转的旋转机构及位于连接杆上令定位机构在其上移动的平移机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托架装置包括装载运输轧辊的运送小车和支撑移动所述运送小车以靠近或远离第一工作面的地轨机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运送小车包括装载轧辊的托盘及与托盘连接以令托盘带动轧辊上下移动的升降机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堆焊工作站为打底层工作站或盖面层工作站或端部工作站。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轧辊自动堆焊修复系统,定义有相互垂直的X轴、Y轴及Z轴,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以抓取转移轧辊的三轴抓手装置、沿X轴方向位于所述三轴抓手装置两端的上料工作站和下料工作站及沿X轴方向依次排布于所述上料工作站和下料工作站之间的若干堆焊工作站。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三轴抓手装置包括沿X轴方向间隔设置的支撑座、连接于一对所述支撑座之间的滑轨、分别对应设置于一对所述支撑座一侧的一对第一移动轨和一对第二移动轨及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轨上用以抓取移动轧辊的夹持机构,位于同一支撑座一侧的所述第一移动轨和第二移动轨相互垂直且分别与所述滑轨垂直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料工作站或下料工作站均具有排布有若干轧辊并令轧辊向靠近三轴抓手装置方向移动的板链线及用以放置轧辊以上料的料架。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若干堆焊工作站包括靠近上料工作站的若干打底层工作站、靠近下料工作站的若干端部工作站及位于所述打底层工作站和端部工作站之间的盖面层工作站。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自动上下料的三轴抓手装置配合堆焊工作站,堆焊工作站有自动上料的托架装置及可翻转的装配台,从而整合生产工艺,采用自动化设备和设计方式,使生产工序得到有效集中,减少上下料动作,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提高了产品质量。机械化的焊接亦减少了人工操作,避免对人体的损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轧辊自动堆焊修复系统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轧辊自动堆焊修复系统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轧辊自动堆焊修复系统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轧辊自动堆焊修复系统的上料工作站、下料工作站及三轴抓手装置的主视图。图6是本技术堆焊工作站的立体组合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例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例所做出的结构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轧辊自动堆焊修复系统300,定义有相互垂直的X轴、Y轴及Z轴,包括用以抓取转移轧辊200的三轴抓手装置301、沿X轴方向位于所述三轴抓手装置301两端的上料工作站302和下料工作站303及沿X轴方向依次排布于所述上料工作站302和下料工作站303之间的若干堆焊工作站100。参照图1至图6所示,所述三轴抓手装置301包括沿X轴方向间隔设置的一对支撑座3011、连接于一对所述支撑座3011之间的滑轨3012、分别对应设置于一对所述支撑座3011一侧的一对第一移动轨3013和一对第二移动轨3014及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轨3014上用以抓取移动轧辊200的夹持机构3015,位于同一支撑座3011一侧的所述第一移动轨3013和第二移动轨3014相互垂直且分别与所述滑轨3012垂直设置。位于同一端的支撑座3011、第一移动轨3013及第二移动轨3014以及滑轨3012构成对应上料工作站301或下料工作站302的轧辊运输转移装置。在本申请中,所述滑轨3012贯穿整个轧辊自动堆焊修复的工作线,同时夹持机构3015实现整条线上轧辊200的上下料及转移。所述夹持机构3015包括沿径向夹持轧辊200两端的一对第一夹爪3016及沿轴向夹持轧辊200两端的一第二夹爪。所述第一夹爪3016具有一对抓手3017从而一对抓手3017夹持轧辊200一端两侧。所述上料工作站302或下料工作站303与堆焊工作站100沿Y轴均位于滑轨3011同一侧。所述上料工作站302或下料工作站303均具有排布有若干轧辊200并令轧辊200向靠近三轴抓手装置301方向移动的板链线304。板链线304设置为相互平行的一对,轧辊200两端置于所述板链线304上,板链线304每次移动一个轧辊200的距离。所述下料工作站303还包括用以放置轧辊200以上下料的料架305。所述下料工作站303的板链线304一端对应夹持机构3015,另一端与料架305相连,从而对应上料工作站302处的轧辊200依次向三轴抓手装置301靠近,至夹持机构3015下时,轧辊200被第一夹爪3016夹持转移,此时将新的待加工的轧辊200放置在板链线304上;对应下料工作站305处的已加工的轧辊200被夹持机构3015夹持转移至板链线304并依次向三轴抓手装置301远离至料架305。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堆焊工作站100包括靠近上料工作站302的若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堆焊工作站,用于轧辊的自动堆焊修复并定义有相互垂直的X轴、Y轴及Z轴方向,其特征在于:包括对轧辊进行堆焊修复的机器人焊接装置、用于工位转换的双工位旋转工装台及用于轧辊上下料的托架装置,所述双工位旋转工装台包括沿Y轴方向分隔设置的一对固定座、在Y轴方向延伸而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之间的装配台及令所述装配台在垂直于Y轴方向的X轴方向上翻转的驱动机构,所述装配台具有背向设置以分别固定轧辊的第一工作面和第二工作面,所述托架装置和机器人焊接装置沿X轴方向分别位于所述装配台两侧,从而所述托架装置面对第一工作面以令轧辊进入或离开第一工作面,所述机器人焊接装置面对第二工作面以对第二工作面上的轧辊进行堆焊修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堆焊工作站,用于轧辊的自动堆焊修复并定义有相互垂直的X轴、Y轴及Z轴方向,其特征在于:包括对轧辊进行堆焊修复的机器人焊接装置、用于工位转换的双工位旋转工装台及用于轧辊上下料的托架装置,所述双工位旋转工装台包括沿Y轴方向分隔设置的一对固定座、在Y轴方向延伸而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之间的装配台及令所述装配台在垂直于Y轴方向的X轴方向上翻转的驱动机构,所述装配台具有背向设置以分别固定轧辊的第一工作面和第二工作面,所述托架装置和机器人焊接装置沿X轴方向分别位于所述装配台两侧,从而所述托架装置面对第一工作面以令轧辊进入或离开第一工作面,所述机器人焊接装置面对第二工作面以对第二工作面上的轧辊进行堆焊修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焊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台包括连接在所述固定座之间的连接杆,所述第一工作面和第二工作面在X轴方向位于所述连接杆两侧面,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与连接杆的连接处而令所述连接杆被驱动机构驱使转动,而带动第一工作面和第二工作面互换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堆焊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面和第二工作面分别具有位于连接杆上用以夹持固定轧辊的定位机构、设在定位机构上以带动轧辊旋转的旋转机构及位于连接杆上令定位机构在其上移动的平移机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焊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装置包括装载运输轧辊的运送小车和支撑移动所述运送小车以靠近或远离第一工作面的地轨机构。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承恺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华恒焊接股份有限公司昆山华恒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昆山华恒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