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导电性薄膜、触控屏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72806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8: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透明导电性薄膜,包括依次形成于基材的第一表面的第一硬涂层、第一透明导电层及第一金属层,以及基材的第二表面的第二硬涂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及第二金属层。第一硬涂层和/或第二硬涂层含有多个颗粒,以在第一金属层和/或第二金属层的表面形成多个凸起。其中,颗粒的表面开设有多条条形凹槽。在卷曲透明导电性薄膜时,多个凸起可使相邻两个金属层之间形成点接触,从而防止产生粘连。而且,由于颗粒的表面开设有多条条形凹槽,颗粒的表面积增加。因此,颗粒与第一硬涂层和/或所述第二硬涂层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故颗粒的附着力增加,从而可有效地防止颗粒脱落。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触控屏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明导电性薄膜、触控屏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容式触控屏
,特别涉及一种透明导电性薄膜、触控屏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透明导电性薄膜是电容式触控屏的核心元件。随着智能终端的飞速发展,对透明导电性薄膜的需求量也是日益增大。透明导电性薄膜一般包括基材及设置于基材两侧的硬涂层、导电层及金属层。目前,由于非晶性聚合物薄膜与结晶性聚合物薄膜相比,具有双折射率较少并且均匀的优点,故大部分透明导电薄膜使用非晶型聚合薄膜形成的基材。非晶性聚合物薄膜比结晶性聚合物薄膜更脆弱,其表面更容易受到损伤。在卷曲透明导电性薄膜使其为筒状时,会存在相邻的透明导电薄膜的金属层彼此产生粘连及压接的问题。因此,出现了在硬涂层中添加颗粒,以使金属层表面形成凸起的透明导电性薄膜。凸起可使相邻的金属层形成点接触,从而避免发生粘连及压接。然而,现有导电膜中的颗粒一般呈球形或椭球形,其表面相对较平滑。因此,颗粒在硬涂层中的附着力有限。当在包含有颗粒的硬涂层上形成导电层及金属层时,需要进行涂布、干燥等步骤,这将容易导致附着力较差的颗粒从硬涂层中脱落,进而影响导电膜的抗粘连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具有抗粘连功能的透明导电性薄膜中颗粒易脱落的问题,提供一种能有效增强颗粒附着力的透明导电性薄膜、触控屏及其制备方法。一种透明导电性薄膜,包括:基材,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依次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硬涂层、第一透明导电层及第一金属层;依次形成于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硬涂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及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硬涂层和/或所述第二硬涂层含有多个颗粒,以在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或所述第二金属层的表面形成多个凸起;其中,所述颗粒的表面开设有多条条形凹槽。由于颗粒的表面开设有多条条形凹槽,颗粒的表面积增加。因此,颗粒与第一硬涂层和/或所述第二硬涂层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故颗粒的附着力增加,从而可有效地防止颗粒脱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颗粒与所述第一硬涂层及所述第二硬涂层的材质相同。也就是说,颗粒与第一硬涂层及第二硬涂层(以下合称硬涂层)的光学参数也相同。因此,在颗粒与硬涂层的连接界面,光线传播所受影响较小,颗粒与硬涂层更接近为一个整体。当光线穿过含有颗粒的硬涂层时,其传播路线产生的扭曲较小。因此,透明导电性薄膜在达到抗粘连、抗压接的目的同时,还能避免其光学性能受到不利影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条形凹槽的两端均位于穿过所述颗粒的轴线上。上述轴线指的是穿过颗粒表面上任一点及与该点距离最远的另一个点的直线。此时,多个条形凹槽具有共同的起点及终点,从而使得颗粒的表面最大程度的被条形凹槽所覆盖。因此,在颗粒的体积不变时有利于实现表面积的最大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颗粒的横截面上,所述条形凹槽的内壁轮廓呈三角形。三角形的凹槽方便成型,且能进一步提升颗粒的表面积。因此,内壁轮廓呈三角形的条形凹槽能在提升加工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颗粒的附着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颗粒呈长条形,且所述颗粒在垂直于所述基材表面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在平行于所述基材表面的方向上的尺寸。传统的颗粒呈球形或者不定形,其横向(平行于基材表面)及纵向(垂直于基材表面)尺寸相当。因此,当需要增加凸起高度时,其纵向及横向尺寸均需等比例增加。此时,由于横向尺寸过大,颗粒所造成的遮光作用就越明显,从而导致导电膜的雾度增加。在本专利技术中,颗粒呈长条形,且颗粒在垂直于基材表面的方向上(纵向)的尺寸大于在平行于基材表面的方向上(横向)的尺寸。也就是说,颗粒纵向与横向的尺寸比较大。因此,即使凸起的高度增加,颗粒的横向尺寸依然可维持在较小范围内,从而在提升抗粘连效果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雾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颗粒相对于所述基材的表面垂直设置,且所述条形凹槽沿垂直于所述基材表面的方向延伸。可进一步增大颗粒纵向与横向的尺寸比,从而在凸起高度相同的情况下,能进一步减小颗粒的横向尺寸。此外,条形凹槽与颗粒的延伸方向一致,既条形凹槽沿纵向延伸。因此,条形凹槽可作为光线的通路,进一步减轻颗粒的遮光作用,从而进一步的降低透明导电性薄膜的雾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颗粒的重心位于所述颗粒靠近所述基材的一端。在制备透明导电性薄膜时,需先在基材的表面通过涂布的方式布设一层流体状的粘接剂树脂;待粘接剂树脂固化之前,在其上喷洒预制的颗粒;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沉降,直至嵌入硬涂层中;最后,固化粘接剂树脂,便可得到包含有颗粒的硬涂层。由于颗粒的重心位于颗粒靠近基材的一端。也就是说,颗粒存在重心偏移。因此,颗粒在自然沉降的过程中,便可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翻转,并最终沿垂直或大致垂直于基材表面的方向固定于硬涂层中。由于无需采取其他操作,便可实现颗粒按照预设状态进行布设,故可简化透明导电性薄膜的制备流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颗粒包括实心区域及空心区域,所述实心区域位于所述颗粒靠近所述基材的一端,所述空心区域位于所述颗粒的另一端。通过设置实心区域及空心区域,可使颗粒的中重心发生偏移。而且,在颗粒上形成空心区域的方式多种多样,从而提升透明导电性薄膜的制备效率并降低成本。一种触控屏,所述触控屏由上述优选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性薄膜所制成,所述触控屏包括触控区及引线区,所述第一金属层及所述第二金属层位于所述引线区;所述触控区包括由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蚀刻而成的第一电极、及由第二透明导电层蚀刻而成的第二电极;所述引线区包括由所述第一金属层及位于所述引线区的第一透明导电层被蚀刻形成的第一引线,及由所述第二金属层及位于所述引线区的第二透明导电层被蚀刻形成的第二引线。在上述触控屏中,由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第一透明导电层及第二透明导电层直接蚀刻得到第一引线及第二引线。因此,无需再通过丝印方式形成与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电连接的引线。与传统的触控屏相比,由于无需丝印,直接由黄光制程形成的电极引线的宽度可进一步缩小,因此触控屏具有窄边框。一种触控屏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提供一种如上述优选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性薄膜;蚀刻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以露出触控区的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并形成位于引线区的金属引线图案;蚀刻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以形成位于触控区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并形成位于引线区的透明引线图案,所述金属引线图案与所述透明引线图案共同构成电极引线。采用上述方法在制备触控屏时,直接对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第一透明导电层及第二透明导电层进行蚀刻,便可得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与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电连接的电极引线。因此,无需再采用丝印方式形成引线,从而有效地简化了工艺、提升了加工效率。而且,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触控屏具有窄边框。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透明导电性薄膜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透明导电性薄膜中局部A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透明导电性薄膜中颗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颗粒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透明导电性薄膜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触控屏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触控屏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明导电性薄膜,包括:基材,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依次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硬涂层、第一透明导电层及第一金属层;依次形成于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硬涂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及第二金属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涂层和/或所述第二硬涂层含有多个颗粒,以在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或所述第二金属层的表面形成多个凸起;其中,所述颗粒的表面开设有多个沿所述颗粒的周向分布的条形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明导电性薄膜,包括:基材,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依次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硬涂层、第一透明导电层及第一金属层;依次形成于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硬涂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及第二金属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涂层和/或所述第二硬涂层含有多个颗粒,以在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或所述第二金属层的表面形成多个凸起;其中,所述颗粒的表面开设有多个沿所述颗粒的周向分布的条形凹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性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与所述第一硬涂层及所述第二硬涂层的材质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性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条形凹槽的两端均位于穿过所述颗粒的轴线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明导电性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颗粒垂直于所述轴线的截面上,所述条形凹槽的内壁轮廓呈三角形。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性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呈长条形,且所述颗粒在垂直于所述基材表面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在平行于所述基材表面的方向上的尺寸。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导电性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相对于所述基材的表面垂直设置,且所述条形凹槽沿垂直于所述基材表面的方向延伸。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小芳侯晓伟古荣治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欧菲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