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冷流道结构和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2430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7: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液冷流道结构和电池包,用于电池包的液冷流道结构包括:筒体,筒体的外表面与电池包接触,筒体内设有互相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沿筒体的径向相邻设置,其中,筒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冷却液由第一端流入第一流道,并从第一流道流入第二流道,最后冷却液由第一端从第二流道内流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液冷流道结构,筒体中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形成双层自回路结构,能够使液冷流道结构自身的温度更加均匀,进而能够使电池包温度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冷流道结构和电池包
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冷流道结构以及一种电池包。
技术介绍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温度影响着动力电池的性能,而液冷流道的结构直接决定了动力电池的散热效果和安全。现有技术中,单层口琴管式的液冷流道结构较为常用,但是单层口琴管长度过长,导致随着液体流动方向温度相差逐渐增加,容易导致电池包内温度不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流道结构。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液冷流道结构的电池包。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液冷流道结构,用于电池包,包括:筒体,筒体的外表面与电池包接触,筒体内设有互相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沿筒体的径向相邻设置,其中,筒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冷却液由第一端流入第一流道,并从第一流道流入第二流道,最后冷却液由第一端从第二流道内流出。本方案中,筒体中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形成双层自回路结构,能够使液冷流道结构自身的温度更加均匀,进而能够使电池包温度均匀。具体来说,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沿筒体的径向在筒体内相邻设置,在液冷流道结构散热时,冷却液先由第一端流入第一流道,随后经第一流道流入第二流道,最后经第二流道由第一端流出,冷却液在筒体内部形成回流,第一流道中的冷却液能够和第二流道中的冷却液换热,使第一流道内的冷却液温度更加均匀,进而使电池包内温度均匀,减少因电池包内局部温度过高导致电池包产生故障的可能性。并且,冷却液的进出均在筒体的第一端进行,而在筒体的第二端无需设置复杂的结构,液冷流道结构在筒体的第二端占用的空间较小,便于简化电池包的结构,减小液冷流道结构占用的空间,便于提升电池包的能量密度,使电池包的性能得到提升。同时,冷却液进出的装置均设在筒体的第一端,还能够减少冷却液产生泄漏的可能。还需指出的是,用于冷却液进出的装置均设于筒体的第一端,筒体的长度变化时不影响用于冷却液进出的装置的安装,即可设置不同规格(长度或者径向尺寸不同)的筒体并在筒体内对应设置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只需使筒体、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在第一端的尺寸一致即可。从而能根据电池包内部安装空间的大小选择不同长度的筒体,既能够充分利用电池包内部的空间,在满足电池包散热需求的同时使电池包结构更加紧凑,又便于电池包的设计,在设计时可根据需求设置不同大小供筒体安装的空间。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流道包括多个第一通道,第二流道包括多个第二通道,其中,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截面的形状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三角形、多边形、椭圆形。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流道包括多个第一通道,第二流道包括多个第二通道,冷却液流入多个第一通道并由多个第一通道流入多个第二通道中。设置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能够对冷却液的流动状态进行限制,使冷却液流动均匀,减少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内因冷却液流动状态不均导致冷却液流动阻力增大的可能性,便于减少冷却液输送装置的耗能。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液冷流道结构还包括:均热板,设于筒体内,均热板将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隔开;多个肋板,肋板的两侧分别与筒体的内壁以及均热板抵接,肋板、均热板以及筒体共同限定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在该技术方案中,肋板、均热板以及筒体共同限定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中的冷却液通过均热板与第二通道中的冷却液进行换热。通过设置整个均热板将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隔开,在实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的冷却液热交换的同时,在多个第一通道内的冷却液温度不均或多个第二通道内的冷却液温度不均时,通过均热板本身的热传导,能够使多个第一通道内的冷却液温度均匀或多个第二通道内的冷却液温度均匀。还需指出的是,肋板还能够实现相邻两个第一通道内冷却液的热交换,以及相邻两个第二通道内的冷却液的热交换,使筒体各个部分温度均匀,进而使电池包内部温度均匀。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多个第一通道均匀排布;和/或多个第二通道均匀排布。在该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一通道均匀排布时,便于第一通道之间均匀换热,便于使筒体温度均匀。多个第二通道均匀排布时,便于第二通道之间均匀换热,便于使筒体温度均匀。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均均匀排布时,还便于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内的冷却液均匀换热。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在筒体内对称设置。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在筒体内对称设置,首先,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内的冷却液的流向相同,能够减少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连接部分冷却液聚集的可能性,使筒体内冷却液流动更加顺畅。其次,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与筒体热交换的面积相同,便于筒体的均热。最后,筒体内结构规则,便于液冷流道结构的设计和制造,筒体内部件的通用性较好。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筒体包括:呈矩形的平板,平板为两个且间隔设置;两个弧形板,弧形板连接两个平板且两个弧形板相对设置,其中,两个平板中的一个与第一流道,另一个第二流道相邻。在该技术方案中,筒体为扁平形,对安装空间宽度的要求更低,能够使电池包结构更加紧凑。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液冷流道结构还包括:循环装置,固设于筒体的第二端,循环装置内设有循环腔,循环腔与第一流道以及第二流道连通。在该技术方案中,冷却液由第一端流入第一流道后,冷却液流过第一流道并经循环腔流入第二流道,并最终由第一端从第二流道内流出。当第一流道内多个第一通道的冷却液流入循环腔时能够进行热交换,使循环腔内的冷却液温度均匀,进而能够使流入第二流道内的冷却液温度均匀,便于使筒体温度均匀。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液冷流道结构还包括:进出液装置,固设于筒体的第一端,进出液装置内设有隔板,隔板将进出液装置内分为互不连通的进液腔和出液腔,其中,进液腔与第一流道连通,出液腔与第二流道连通。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进出液装置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与进液腔连通,出水管与出液腔连通。本技术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第一方面任一技术方案中的液冷流道结构。本方案提供的电池包,用于包括第一方面任一技术方案中的液冷流道结构,因而具有上述技术方案的全部优点,此处不再赘述。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液冷流道结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液冷流道结构部分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图2中A-A截面的剖面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液冷流道结构部分结构的侧视图;图5是图4中B-B截面的剖面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液冷流道结构部分结构的侧视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液冷流道结构部分结构的侧视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液冷流道结构的侧视图;图9是图8中C-C截面的剖面图;图10是图8中D-D截面的剖面图。其中,图1至图10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0筒体,101平板,102弧形板,103第一端,104第二端,20第二流道,201第二通道,30第一流道,301第一通道,40均热板,50肋板,60循环装置,6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冷流道结构,用于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0),所述筒体(10)的外表面与所述电池包接触,所述筒体(10)内设有互相连通的第一流道(30)和第二流道(20),所述第一流道(30)与所述第二流道(20)沿所述筒体(10)的径向相邻设置,其中,所述筒体(10)具有第一端(103)和第二端(104),冷却液由所述第一端(103)流入所述第一流道(30),并从所述第一流道(30)流入所述第二流道(20),最后冷却液由所述第一端(103)从所述第二流道(20)内流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流道结构,用于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0),所述筒体(10)的外表面与所述电池包接触,所述筒体(10)内设有互相连通的第一流道(30)和第二流道(20),所述第一流道(30)与所述第二流道(20)沿所述筒体(10)的径向相邻设置,其中,所述筒体(10)具有第一端(103)和第二端(104),冷却液由所述第一端(103)流入所述第一流道(30),并从所述第一流道(30)流入所述第二流道(20),最后冷却液由所述第一端(103)从所述第二流道(20)内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30)包括多个第一通道(301),所述第二流道(20)包括多个第二通道(201),其中,所述第一流道(30)与所述第二流道(20)截面的形状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三角形、多边形、椭圆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均热板(40),设于所述筒体(10)内,所述均热板(40)将所述第一流道(30)和所述第二流道(20)隔开;多个肋板(50),所述肋板(50)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筒体(10)的内壁以及所述均热板(40)抵接,所述肋板(50)、所述均热板(40)以及所述筒体(10)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一通道(301)和所述第二通道(20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通道(301)均匀排布;和/或多个所述第二通道(201)均匀排布。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冲王小龙盛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