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双发动机道路清扫车的颗粒捕捉器再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71382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5:46
一种适用于双发动机道路清扫车的颗粒捕捉器再生系统,属于柴油机颗粒捕集反吹再生技术领域。包括第一发动机、第二发动机及颗粒捕捉器,所述的第一发动机具备第一进气管和第一排气管,所述的第二发动机具备第二进气管和第二排气管,所述的颗粒捕捉器包括支架、过滤通道、束缚带、齿轮以及电机,过滤通道的数量有四个,两两呈对角设置,每个过滤通道内设有用于过滤废气颗粒的滤袋,齿轮套设在四个过滤通道的外周,电机固定在支架上且与齿轮啮合传动,由齿轮带动四个过滤通道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与四个过滤通道对应地,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呈对角设置,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呈对角设置。结构简单、再生效率高,能够节约DPF再生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双发动机道路清扫车的颗粒捕捉器再生系统
本技术属于柴油机颗粒捕集反吹再生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双发动机道路清扫车的颗粒捕捉器再生系统。
技术介绍
柴油机因具有效率高、燃油经济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道路吸尘清扫车辆上,但是道路清扫车所搭载的柴油机长时间工作在低转速区间,排放物的颗粒较大,不仅容易造成发动机排气管堵塞,而且还会引发环境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柴油机通常会在发动机的排气管上安装微粒过滤器(以下称为DPF),用于捕集、除去从柴油发动机排出的燃烧废气中所包含的颗粒。在DPF为空的工作状态下,由于DPF内部没有任何存量的颗粒堵塞,废气流动阻力非常低,不会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而随着颗粒的不断生成,DPF内部捕集的颗粒逐渐增多,导致废气排气阻力升高,发动机的油耗及动力受到排气背压的增加而影响。当出现颗粒堵塞发动机排气管,影响发动机性能时,必须定期除去DPF中的颗粒物,让DPF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实现再生。现有的再生方法可以分为热再生和催化再生两类,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上述两种方式均存在有缺陷。在热再生方式中,装置局部受热过大,容易造成局部熔化,而且整体结构复杂,成本较高;而在催化再生方式中,必须使用配套的无硫柴油,因此具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双发动机道路清扫车的颗粒捕捉器再生系统,提高再生工作效率,节约维护成本。本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适用于双发动机道路清扫车的颗粒捕捉器再生系统,包括第一发动机和第二发动机,所述的第一发动机具备第一进气管和第一排气管,所述的第二发动机具备第二进气管和第二排气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颗粒捕捉器,所述的颗粒捕捉器包括支架、过滤通道、束缚带、齿轮以及电机,所述的过滤通道的数量有四个,两两呈对角设置,在支架的内部构成上下品字形的排布结构,每个过滤通道内设有用于过滤废气颗粒的滤袋,所述的束缚带缠包在四个过滤通道的外周,用于紧固过滤通道,所述的齿轮套设在四个过滤通道的外周,所述的电机固定在支架上且与齿轮啮合传动,由齿轮带动四个过滤通道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与四个过滤通道对应地,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呈对角设置,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呈对角设置,所述的第一进气管、第一排气管、第二进气管以及第二排气管分别与四个过滤通道的一端连通安装,并通过四个过滤通道的旋转,使原先与第一进气管连通的过滤通道变为与第一排气管连通,原先与第一排气管连通的过滤通道变为与第二进气管连通,原先与第二进气管连通的过滤通道变为与第二排气管连通,原先与第二排气管连通的过滤通道变为与第一进气管连通,四个过滤通道在另一端上均连通有引出管。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发动机还具备第一吸入气流进气管,所述的第二发动机还具备第二吸入气流进气管,所述的第一吸入气流进气管包括第一引气管和与该第一引气管连通的第一配接管,所述的第一引气管的一端与第一发动机的第一进气管连通,并且在两者之间串接第一空气过滤器,在该第一空气过滤器与第一进气管之间设置第一引气管蝶式阀,所述的第一进气管上且靠近第一发动机安装有第一空气流量传感器及第一氧浓度传感器,而靠近颗粒捕捉器则安装有第一进气管蝶式阀,所述的第一排气管上且靠近颗粒捕捉器安装有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引气管的另一端与颗粒捕捉器的与第一进气管相对应的引出管连通,所述的第一配接管与道路清扫车吸尘气流管道连通;所述的第二吸入气流进气管包括第二引气管和与该第二引气管连通的第二配接管,所述的第二引气管的一端与第二发动机的第二进气管连通,并且在两者之间串接第二空气过滤器,在该第二空气过滤器与第二进气管之间设置第二引气管蝶式阀,所述的第二进气管上且靠近第二发动机安装有第二空气流量传感器及第二氧浓度传感器,而靠近颗粒捕捉器则安装有第二进气管蝶式阀,所述的第二排气管上且靠近颗粒捕捉器安装有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二引气管的另一端与颗粒捕捉器的与第二进气管相对应的引出管连通,所述的第二配接管与道路清扫车吸尘气流管道连通。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吸入气流进气管在第一配接管上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的第二吸入气流进气管在第二配接管上设有第二电磁阀。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四个过滤通道在齿轮的带动下以90度的幅度进行旋转。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器,所述的控制器分别与电机、第一引气管蝶式阀、第一进气管蝶式阀、第一电磁阀、第一空气流量传感器、第一氧浓度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引气管蝶式阀、第二进气管蝶式阀、第二电磁阀、第二空气流量传感器、第二氧浓度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以及第二发动机电连接。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第一、第二发动机共用一个颗粒捕捉器,利用进气气流将附着在颗粒捕捉器上的颗粒反吹进第一、第二发动机,实现DPF再生,并且在DPF再生方式上,采用滤袋式结构来过滤废气中的颗粒物,结构简单、再生效率高,能够节约DPF再生成本;在气流反吹方式上,通过第一、第二吸入气流进气管引入道路清扫车吸尘气流,由此来增大第一、第二进气管的空气流速,增强对粘附在滤袋上的废气颗粒的反吹效果;在进气流量控制上,通过监测空气流量和氧气浓度,控制第一、第二电磁阀的开启角度,让进入第一、第二发动机的气流更加平稳,从而保证正常的工作状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处的剖视图。图3为图1的B-B处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控制器的电连接框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的颗粒捕捉器旋转的工作流程图。图6为本技术实行DPF再生的工作流程图。图中:1.第一发动机、11.第一进气管、12.第一排气管、13.第一吸入气流进气管、131.第一引气管、132.第一配接管、133.第一电磁阀、14.第一空气过滤器、15.第一引气管蝶式阀、16.第一空气流量传感器、17.第一氧浓度传感器、18.第一进气管蝶式阀、19.第一压力传感器;2.第二发动机、21.第二进气管、22.第二排气管、23.第二吸入气流进气管、231.第二引气管、232.第二配接管、233.第二电磁阀、24.第二空气过滤器、25.第二引气管蝶式阀、26.第二空气流量传感器、27.第二氧浓度传感器、28.第二进气管蝶式阀、29.第二压力传感器;3.颗粒捕捉器、31.支架、32.过滤通道、321.第一空气滤袋、322.第二空气滤袋、323.第一废气滤袋、324.第二废气滤袋、33.束缚带、34.齿轮、35.电机、36.引出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公众能充分了解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申请人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技术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适用于双发动机道路清扫车的颗粒捕捉器再生系统,包括第一发动机1、第二发动机2以及颗粒捕捉器3。所述的第一发动机1具备第一进气管11、第一排气管12以及第一吸入气流进气管13,所述的第二发动机2具备第二进气管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双发动机道路清扫车的颗粒捕捉器再生系统,包括第一发动机(1)和第二发动机(2),所述的第一发动机(1)具备第一进气管(11)和第一排气管(12),所述的第二发动机(2)具备第二进气管(21)和第二排气管(2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颗粒捕捉器(3),所述的颗粒捕捉器(3)包括支架(31)、过滤通道(32)、束缚带(33)、齿轮(34)以及电机(35),所述的过滤通道(32)的数量有四个,两两呈对角设置,在支架(31)的内部构成上下品字形的排布结构,每个过滤通道(32)内设有用于过滤废气颗粒的滤袋,所述的束缚带(33)缠包在四个过滤通道(32)的外周,用于紧固过滤通道(32),所述的齿轮(34)套设在四个过滤通道(32)的外周,所述的电机(35)固定在支架(31)上且与齿轮(34)啮合传动,由齿轮(34)带动四个过滤通道(32)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与四个过滤通道(32)对应地,第一进气管(11)和第二进气管(21)呈对角设置,第一排气管(12)和第二排气管(22)呈对角设置,所述的第一进气管(11)、第一排气管(12)、第二进气管(21)以及第二排气管(22)分别与四个过滤通道(32)的一端连通安装,并通过四个过滤通道(32)的旋转,使原先与第一进气管(11)连通的过滤通道(32)变为与第一排气管(12)连通,原先与第一排气管(12)连通的过滤通道(32)变为与第二进气管(21)连通,原先与第二进气管(21)连通的过滤通道变为与第二排气管(22)连通,原先与第二排气管(22)连通的过滤通道(32)变为与第一进气管(11)连通,四个过滤通道(32)在另一端上均连通有引出管(3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双发动机道路清扫车的颗粒捕捉器再生系统,包括第一发动机(1)和第二发动机(2),所述的第一发动机(1)具备第一进气管(11)和第一排气管(12),所述的第二发动机(2)具备第二进气管(21)和第二排气管(2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颗粒捕捉器(3),所述的颗粒捕捉器(3)包括支架(31)、过滤通道(32)、束缚带(33)、齿轮(34)以及电机(35),所述的过滤通道(32)的数量有四个,两两呈对角设置,在支架(31)的内部构成上下品字形的排布结构,每个过滤通道(32)内设有用于过滤废气颗粒的滤袋,所述的束缚带(33)缠包在四个过滤通道(32)的外周,用于紧固过滤通道(32),所述的齿轮(34)套设在四个过滤通道(32)的外周,所述的电机(35)固定在支架(31)上且与齿轮(34)啮合传动,由齿轮(34)带动四个过滤通道(32)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与四个过滤通道(32)对应地,第一进气管(11)和第二进气管(21)呈对角设置,第一排气管(12)和第二排气管(22)呈对角设置,所述的第一进气管(11)、第一排气管(12)、第二进气管(21)以及第二排气管(22)分别与四个过滤通道(32)的一端连通安装,并通过四个过滤通道(32)的旋转,使原先与第一进气管(11)连通的过滤通道(32)变为与第一排气管(12)连通,原先与第一排气管(12)连通的过滤通道(32)变为与第二进气管(21)连通,原先与第二进气管(21)连通的过滤通道变为与第二排气管(22)连通,原先与第二排气管(22)连通的过滤通道(32)变为与第一进气管(11)连通,四个过滤通道(32)在另一端上均连通有引出管(3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双发动机道路清扫车的颗粒捕捉器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发动机(1)还具备第一吸入气流进气管(13),所述的第二发动机(2)还具备第二吸入气流进气管(23),所述的第一吸入气流进气管(13)包括第一引气管(131)及与该第一引气管(131)连通的第一配接管(132),所述的第一引气管(131)的一端与第一发动机(1)的第一进气管(11)连通,并且在两者之间串接第一空气过滤器(14),在该第一空气过滤器(14)与第一进气管(11)之间设置第一引气管蝶式阀(15),所述的第一进气管(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洋王正义许广举李铭迪胡焰彬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理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