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倍捻机留丝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710935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5: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倍捻机留丝尾装置,包括第一固定盘、第一转动柱、第一转筒、线和穿线盘,所述第一转动柱固定在两块第一固定盘之间,且其侧面上固定套接有第一转筒,所述第一转筒上缠绕有线,所述线的一端穿过穿线盘,所述第一固定盘上设有线孔,所述线的另一端穿过线孔,并在第二转筒上缠绕一部分,最后固定在U型钢的一个横杆上,所述U型钢的另一横杆穿过装置外壳并与其内的转动盘相连接,所述转动盘与U型钢相连的那一端活动套接在转杆上,其另一端与杠杆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杠杆的另一端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弹簧,且其上端设有螺纹柱,所述装置外壳的上端外侧面上设有进口和螺纹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倍捻机留丝尾装置
本技术涉及倍捻机
,具体为一种倍捻机留丝尾装置。
技术介绍
倍捻机是一种加捻设备,可以实现一转两捻,加捻效率比传统捻线设备成倍提高。卷装容量增大,万米无接头,加捻质量大幅提高,较低的层高,特别适合操作。倍捻机主要由动力部分、倍捻单元和传动部分等组成。倍捻单元的结构主要包括锭子制动装置、倍捻机锭子部分、纱线卷统装置、倍捻单元的特殊装置等。化纤长丝留尾巴技术已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国内倍捻机留尾巴装置处于空白期,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倍捻机留丝尾装置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倍捻机留丝尾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倍捻机留丝尾装置,包括第一固定盘、第一转动柱、第一转筒、线和穿线盘,所述第一转动柱固定在两块第一固定盘之间,且其侧面上固定套接有第一转筒,所述第一转筒上缠绕有线,所述线的一端穿过穿线盘,所述第一固定盘上设有线孔,所述线的另一端穿过线孔,并在第二转筒上缠绕一部分,最后固定在U型钢的一个横杆上,所述第二转筒活动套接在第二转动柱上,所述第二转动柱通过固定杆固定在第一固定盘上,所述U型钢的另一横杆穿过装置外壳并与其内的转动盘相连接,所述转动盘与U型钢相连的那一端活动套接在转杆上,其另一端与杠杆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杠杆的另一端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弹簧,且其上端设有螺纹柱,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装置外壳的内部底端,所述装置外壳的上端外侧面上设有进口和螺纹筒,其固定在第一固定盘上,所述螺纹筒与螺纹柱相对应。优选的,所述U型钢与线相连的那一横杆比另一横杆短。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盘与一悬挂装置相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转筒的直径小于第一固定盘的直径。优选的,所述转杆固定在装置外壳的内侧壁上。优选的,所述进口与U型钢的横杆相对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第二转筒8上可以储存一定量的线,当需要时只要拉动线尾即可使用,非常方便;2.U型钢、杠杆、转动盘、螺纹柱和弹簧的构造实现了对固定子啊U型钢横杆上的线尾拿进和拿出,保护了线尾;3.借助留尾巴装置,将正常加捻丝储备在铝三元边侧一定数量,便于后道织造工序实行头尾连接,使纬纱节省了倒筒工序,保证了纬纱质量,进一步提升了产品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留尾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转筒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固定盘、2第一转动柱、3第一转筒、4线、5穿线盘、6线孔、7第二转动柱、8第二转筒、9固定杆、10U型钢、11转杆、12转动盘、13进口、14杠杆、15装置外壳、16螺纹筒、17螺纹柱、18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倍捻机留丝尾装置,包括第一固定盘1、第一转动柱2、第一转筒3、线4和穿线盘5,第一转动柱2固定在两块第一固定盘1之间,且其侧面上固定套接有第一转筒3,第一转筒3上缠绕有线4,线的一端穿过穿线盘5,第一固定盘1上设有线孔6,线4的另一端穿过线孔6,并在第二转筒8上缠绕一部分,最后固定在U型钢10的一个横杆上,第二转筒8活动套接在第二转动柱7上,第二转动柱7通过固定杆9固定在第一固定盘1上,U型钢10的另一横杆穿过装置外壳15并与其内的转动盘12相连接,转动盘12与U型钢10相连的那一端活动套接在转杆11上,其另一端与杠杆14的一端相连接,杠杆14的另一端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弹簧18,且其上端设有螺纹柱17,弹簧18的另一端固定在装置外壳15的内部底端,装置外壳15的上端外侧面上设有进口13和螺纹筒16,其固定在第一固定盘1上,螺纹筒16与螺纹柱17相对应。进一步的,U型钢10与线4相连的那一横杆比另一横杆短。进一步的,第一固定盘1与一悬挂装置相连接。进一步的,第二转筒8的直径小于第一固定盘1的直径。进一步的,转杆11固定在装置外壳15的内侧壁上。进一步的,进口13与U型钢10的横杆相对应。工作原理:本技术穿过穿线盘5的线头用于工作,而固定在U型钢10上的则是线尾,因为整个留尾巴装置都是固定在第一固定盘1上,线头工作时,第一转动柱2转动,带动第一固定盘1转动,从而实现留尾巴装置和第一转动柱2同步转动,既它们之间相对静止,不会造成绕线的问题;当需要线尾时,向上转动螺纹柱17,杠杆14的一端在弹簧18的作用下向上抬升,其另一端则向下降,带动转动盘12的一端转动,转动盘12的另一端带动U型钢10转动,从而将U型钢10的横杆露出,实现线尾的露出,然后取下线尾并拉动,即可使用;当使用完了之后,只需要再将线尾固定在U型钢10上,向下转动螺纹柱17,使得U型钢10的横杆从入口13处进入到装置外壳内部,实现对线头的保护。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倍捻机留丝尾装置,包括第一固定盘(1)、第一转动柱(2)、第一转筒(3)、线(4)和穿线盘(5),所述第一转动柱(2)固定在两块第一固定盘(1)之间,且其侧面上固定套接有第一转筒(3),所述第一转筒(3)上缠绕有线(4),所述线的一端穿过穿线盘(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盘(1)上设有线孔(6),所述线(4)的另一端穿过线孔(6),并在第二转筒(8)上缠绕一部分,最后固定在U型钢(10)的一个横杆上,所述第二转筒(8)活动套接在第二转动柱(7)上,所述第二转动柱(7)通过固定杆(9)固定在第一固定盘(1)上,所述U型钢(10)的另一横杆穿过装置外壳(15)并与其内的转动盘(12)相连接,所述转动盘(12)与U型钢(10)相连的那一端活动套接在转杆(11)上,其另一端与杠杆(14)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杠杆(14)的另一端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弹簧(18),且其上端设有螺纹柱(17),所述弹簧(18)的另一端固定在装置外壳(15)的内部底端,所述装置外壳(15)的上端外侧面上设有进口(13)和螺纹筒(16),其固定在第一固定盘(1)上,所述螺纹筒(16)与螺纹柱(17)相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倍捻机留丝尾装置,包括第一固定盘(1)、第一转动柱(2)、第一转筒(3)、线(4)和穿线盘(5),所述第一转动柱(2)固定在两块第一固定盘(1)之间,且其侧面上固定套接有第一转筒(3),所述第一转筒(3)上缠绕有线(4),所述线的一端穿过穿线盘(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盘(1)上设有线孔(6),所述线(4)的另一端穿过线孔(6),并在第二转筒(8)上缠绕一部分,最后固定在U型钢(10)的一个横杆上,所述第二转筒(8)活动套接在第二转动柱(7)上,所述第二转动柱(7)通过固定杆(9)固定在第一固定盘(1)上,所述U型钢(10)的另一横杆穿过装置外壳(15)并与其内的转动盘(12)相连接,所述转动盘(12)与U型钢(10)相连的那一端活动套接在转杆(11)上,其另一端与杠杆(14)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杠杆(14)的另一端的底端固定连接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钮春荣王星华刘小南徐金兰郭建洋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德华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