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覆盖岩溶地层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7911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8: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浅覆盖岩溶地层加固结构,用于穿越浅覆盖岩溶地层中溶洞的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包括:钢套管,其垂直埋设于溶洞顶板之上,所述钢套管的上端平齐或略高出上覆岩层的地表;玻璃钢套管,其外径略小于所述钢套管的内径,其同轴穿设于所述钢套管中,所述玻璃钢套管穿过溶洞,固定于下部持力层;注浆层,其设置于钢套管和玻璃钢套管之间的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大型溶洞,打设简单,造价低,节省了施工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浅覆盖岩溶地层加固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浅覆盖岩溶地层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在岩溶地层上进行工程建设需要处理岩溶孔洞的问题,一般采用钻孔灌注桩穿透岩溶孔洞支承于稳定岩层中,常规施工采用反循环回旋钻进或者冲击钻进成孔,辅以泥浆护壁,对于石灰岩中裂隙及小型孔洞,抛填黏土片石等填料并夯实,充填钻孔周边漏浆处。由于溶洞漏浆,需消耗大量泥浆,浆液渗漏造成地下环境污染,同时泥浆处理亦是施工的难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浅覆盖岩溶地层加固结构,针对大型溶洞,打设简单,造价低,节省了施工时间。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浅覆盖岩溶地层加固结构,用于穿越浅覆盖岩溶地层中溶洞的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包括:钢套管,其垂直埋设于溶洞顶板之上,所述钢套管的上端平齐或略高出上覆岩层的地表;玻璃钢套管,其外径略小于所述钢套管的内径,其同轴穿设于所述钢套管中,所述玻璃钢套管穿过溶洞,固定于下部持力层;注浆层,其设置于钢套管和玻璃钢套管之间的间隙。优选的是,所述钢套管的顶部的内侧面固定有加劲箍,所述加劲箍的宽度为5cm。优选的是,所述钢套管的外径比灌注桩的桩径大20-30cm,所述钢套管的壁厚为10-12mm。优选的是,还包括多个注浆孔,其垂直设置于所述钢套管周围,所述注浆孔内填充有浆料,所述注浆孔的下端靠近溶洞顶板。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中的浅覆盖岩溶地层加固结构采用玻璃钢套管,不管溶洞大小情况可控,保证桩身完整。相比黏土填充、砼填充方法节省造价。通过玻璃钢套管可保证桩身完整性,从而提高了桩受力和传力效果好。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是浅覆盖岩溶地层加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注浆孔的设置示意图。附图标记:1-钢套管,2-玻璃钢套管,3-注浆层,4-注浆孔,101-上覆岩层,102-溶洞,103-下部持力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浅覆盖岩溶地层加固结构,用于穿越浅覆盖岩溶地层中溶洞102的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浅覆盖岩溶地层的结构:其上部为上覆岩层101、中部为大型溶洞102、下部为下部持力层103。加固结构包括:钢套管1,其垂直埋设于溶洞102顶板之上,所述钢套管1的上端平齐或略高出上覆岩层101的地表;所述钢套管1的外径比灌注桩的桩径大20-30cm,所述钢套管1的壁厚为10-12mm。玻璃钢套管,其外径略小于所述钢套管1的内径,其同轴穿设于所述钢套管1中,所述玻璃钢套管2穿过溶洞102,固定于下部持力层103,玻璃钢套管2由于质量轻,强度大,容易打设,减少裂缝的生成,从而减少了对裂缝处治花费的时间。注浆层3,其设置于钢套管1和玻璃钢套管2之间的间隙。注浆层3采用水灰质量比为0.5~0.6的水泥浆制成。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加固结构的施工步骤包括:1、钢套管1采用卷制钢管制成,通过25t吊车将钢套管1吊起,采用定位桩将钢套管1底进行定位对中,调整钢套管1的垂直度,用挖机配合吊车将钢套管1下至指定深度,再用振动桩锤安放在钢套管1,进行振动下沉,在跟进过程中应及时调整钢套管1的垂直度,振动锤的振动点应多次调动,保证钢护筒均匀下沉至溶洞102顶部。2、旋挖钻继续钻进,接着在溶洞102中空段植入玻璃钢套管,利用吊车将玻璃钢套管吊起,由于玻璃钢套管长度较长,每下6m,则用两台经纬仪在两个垂直的平面内检测倾斜度,以便随时调整,当玻璃钢套管下沉至溶洞102底部时,利用振动锤进行辅助下放,直至玻璃钢套管打入土体一定深度。3、在玻璃钢套管和钢套管1之间的间隙进行注浆填充加固,形成注浆层3,即可实现加固结构,本申请的加固结构无需在大型溶洞102中抛填黏土片石等填料,相较于泥浆护壁结构而言,会大大减少裂缝的产生,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施工费用。在加固结构完成后,即可在玻璃钢套管2中下放钢筋笼并注浆成桩。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钢套管1的顶部的内侧面固定有加劲箍,所述加劲箍的宽度为5cm,加劲箍的设置后,增加了注浆层3和钢套管1以及玻璃钢套管2之间的连接强度。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2所示,还包括多个注浆孔4,其垂直设置于所述钢套管1周围,所述注浆孔4内填充有浆料,所述注浆孔4的下端靠近溶洞102顶板。浆料采用水灰质量比为0.5~0.6的水泥浆制成。防止桩孔周围溶洞102上部松散,提高整体强度。尽管本技术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技术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技术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浅覆盖岩溶地层加固结构,用于穿越浅覆盖岩溶地层中溶洞的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其特征在于,包括:钢套管,其垂直埋设于溶洞顶板之上,所述钢套管的上端平齐或略高出上覆岩层的地表;玻璃钢套管,其外径略小于所述钢套管的内径,其同轴穿设于所述钢套管中,所述玻璃钢套管穿过溶洞,固定于下部持力层;注浆层,其设置于钢套管和玻璃钢套管之间的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1.浅覆盖岩溶地层加固结构,用于穿越浅覆盖岩溶地层中溶洞的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其特征在于,包括:钢套管,其垂直埋设于溶洞顶板之上,所述钢套管的上端平齐或略高出上覆岩层的地表;玻璃钢套管,其外径略小于所述钢套管的内径,其同轴穿设于所述钢套管中,所述玻璃钢套管穿过溶洞,固定于下部持力层;注浆层,其设置于钢套管和玻璃钢套管之间的间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覆盖岩溶地层加固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高王昌文狄圣杰陈春雨任波刘彦冯炫
申请(专利权)人:大成科创基础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