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弯机压力补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6718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折弯机压力补偿结构,包括机架、上工作台和下工作台,所述机架上设有动力驱动单元,所述上工作台与所述动力驱动单元驱动连接,所述机架上固设有前夹板和后夹板,所述前夹板和所述后夹板围成一安装槽;所述下工作台插入所述安装槽,所述前夹板上由里至外依次设有涨紧套组件和连接轴,所述涨紧套组件和所述连接轴分别贯穿所述下工作台和所述后夹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两个涨紧套组件和两个尺寸较小的连接轴将前夹板、下工作台和后夹板固定连接。当下工作台折弯受压时,下工作台两侧会向下自适应变形,从而保证折弯产品的弧度均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无需任何调整,也不需要系统配合,折弯效果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弯机压力补偿结构
本技术涉及数控折弯机补偿
,具体地,涉及一种折弯机压力补偿结构。
技术介绍
折弯机是一种能够对薄板进行折弯的机器,折弯机是钣金行业工件折弯成形的重要设备,其作用是将工件根据工艺需要压制成各种形状的零件。折弯机补偿技术用于改善工件折弯的形状和参数,确保工件的品质符合工业制造的要求。现有的折弯机补偿技术采用下工作台液压油缸补偿或曲面凸块机械补偿,不但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昂,而且需要系统配合控制,繁琐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折弯机压力补偿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折弯机压力补偿结构,包括机架、上工作台和下工作台,所述机架上设有动力驱动单元,所述动力驱动单元与所述上工作台驱动连接,所述动力驱动单元驱动所述上工作台上下往复运动;所述机架上固设有前夹板和后夹板,所述前夹板和所述后夹板围成一安装槽;所述下工作台插入所述安装槽中,所述前夹板上由里至外依次设有涨紧套组件和连接轴,所述涨紧套组件和所述连接轴分别贯穿所述下工作台和所述后夹板。进一步地,所述涨紧套组件包括涨紧套主体以及两个涨紧套轴芯,所述涨紧套主体内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横截面为圆形且其孔径由两端向中间逐渐减小;所述的两个涨紧套轴芯呈圆台形状,两个所述涨紧套轴芯分别设于所述安装孔的两端,两个所述涨紧套轴芯通过螺钉连接固定。进一步地,所述下工作台包括连接部以及设于所述连接部顶部的受力部。进一步地,所述涨紧套组件和所述连接轴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涨紧套组件对称设置,两个所述连接轴对称设置;所述涨紧套组件的孔径大于所述连接轴的孔径。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轴上设有环状凹槽。进一步地,所述前夹板上固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上设有与所述环状凹槽相匹配的弧形缺口,所述弧形缺口嵌入所述环状凹槽中。进一步地,所述下工作台的两侧分别突出于所述安装槽。进一步地,所述动力驱动单元为油缸,其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动力驱动单元分别与所述上工作台的两侧驱动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两个涨紧套组件和两个尺寸较小的连接轴将前夹板、下工作台和后夹板固定连接。当下工作台折弯受压时,下工作台两侧会向下自适应变形,很好地对产品进行压力补偿,从而保证折弯产品的弧度均匀。本技术结构简单,且无需任何调整,也不需要系统配合,完全靠下工作台受压时自适应变形来对产品折弯时的压力补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折弯机压力补偿结构的正视图。图2为图1中所示A-A连线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的涨紧套组件的爆炸图。图4为本技术中的连接轴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的挡板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机架、11—动力驱动单元、12—前夹板、121—挡板、122—弧形缺口、13—后夹板、14—安装槽、2—上工作台、3—下工作台、31—受力部、32—连接部、4—涨紧套组件、41—涨紧套主体、42—涨紧套轴芯、43—螺钉、5—连接轴、51—环形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技术目的,技术方案及技术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1,一种折弯机压力补偿结构,包括机架1、上工作台2和下工作台3,所述机架1上设有动力驱动单元11,所述动力驱动单元11驱动所述上工作台2上下往复运动;所述机架1上固设有前夹板12和后夹板13,所述前夹板12和所述后夹板13围成一安装槽14中;所述下工作台3插入所述安装槽14,所述前夹板12上由里至外依次设有涨紧套组件4和连接轴5,所述涨紧套组件4和所述连接轴5分别贯穿所述下工作台3和所述后夹板13。参照图3,所述涨紧套组件4包括涨紧套主体41以及两个涨紧套轴芯42,所述涨紧套主体41内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横截面为圆形且其孔径由两端向中间逐渐减小;所述的两个涨紧套轴芯42呈圆台形状,两个所述涨紧套轴芯42分别设于所述安装孔的两端,两个所述涨紧套轴芯42通过螺钉43连接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螺钉43紧密连接时,所述两个所述涨紧套轴芯42向中间靠近,所述涨紧套主体41被撑大,孔径增加,这样避免了涨紧套组件4的间隙产生,使得前夹板12、下工作平台3和后夹板13的的连接更加牢靠。参照图1、图4和图5,所述连接轴5上设有环状凹槽51。所述前夹板12上固设有挡板121,所述挡板121上设有与所述环状凹槽51相匹配的弧形缺口122,所述弧形缺口122嵌入所述环状凹槽51中,这样使得连接轴与前夹板的连接更加稳固。参照图2,所述下工作台包括连接部31以及设于所述连接部31顶部的受力部32,所述连接部31与所述前夹板12和后夹板13通过两个涨紧套组件4和两个连接轴5连接固定。参照图1,所述下工作台3的两侧突出于所述前夹板12和后夹板13所围成的安装槽14,所述受力部的顶面与所述上工作台长度一致,便于达到更好的折弯效果。参照图1,所述动力驱动单元11为油缸,其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动力驱动单元11分别与所述上工作台2的两侧驱动连接。参照图1,所述涨紧套组件4和所述连接轴5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涨紧套组件4以前夹板对称轴为中心对称设置,两个所述连接轴5以前夹板对称轴为中心对称设置在所述涨紧套组件4两边;所述涨紧套组件4和所述连接轴5的圆心在一直线上,该直线与所述下工作台3的所述受力部31的顶面平行,所述涨紧套组件4的孔径大于所述连接轴5的孔径。本实施例中,当所述下工作台3受压形变时,由于所述动力驱动单元11在所述上工作台2的两侧。所以下工作台3中间受力较小,两侧受力较大,因此所述上工作台2和下工作台3接触时,所述下工作台3形成中间隆起,两侧向下弯曲的曲线。又由于所述前夹板12、所述下工作台3和所述后夹板13通过中间的两个所述涨紧套组件4和两个所述连接轴5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直径较大的涨紧套组件4设在所述前夹板中间,所述直径较小的连接轴5平行设在所述涨紧套组件4两边,使得所述下工作台3受压时从中间向两边弯曲的弧度均匀,很好得对产品进行压力补偿从而保证折弯产品的弧度达到生产要求。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在数控折弯机系统的控制下,所述上工作台2下压将放置在所述下工作台3的板材折弯,由于所述下工作台3与机架上的所述前夹板12和所述后夹板13用所述涨紧套组件4和所述连接轴5进行配合连接,并且所述直径较大的涨紧套组件4设在所述前夹板12中间,所述直径较小的连接轴5平行设在所述涨紧套组件4两边。当所述上工作台2下压时,所述下工作台3发生自适应变形,板材折弯形成弧度均匀的曲线,达到工业生产的要求。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两个涨紧套组件和两个尺寸较小的连接轴将前夹板、下工作台和后夹板固定连接。当下工作台折弯受压时,下工作台两侧会向下变形,这种自适应变形,能很好的对产品进行压力补偿,从而保证折弯产品的弧度均匀。本技术,结构简单,且无需任何调整,也不需要系统配合,完全靠下工作台受压时自适应变形,来对产品折弯时的压力补偿。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弯机压力补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上工作台和下工作台,所述机架上设有动力驱动单元,所述动力驱动单元与所述上工作台驱动连接,所述动力驱动单元驱动所述上工作台上下往复运动;所述机架上固设有前夹板和后夹板,所述前夹板和所述后夹板围成一安装槽;所述下工作台插入所述安装槽中,所述前夹板上由里至外依次设有涨紧套组件和连接轴,所述涨紧套组件和所述连接轴分别贯穿所述下工作台和所述后夹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弯机压力补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上工作台和下工作台,所述机架上设有动力驱动单元,所述动力驱动单元与所述上工作台驱动连接,所述动力驱动单元驱动所述上工作台上下往复运动;所述机架上固设有前夹板和后夹板,所述前夹板和所述后夹板围成一安装槽;所述下工作台插入所述安装槽中,所述前夹板上由里至外依次设有涨紧套组件和连接轴,所述涨紧套组件和所述连接轴分别贯穿所述下工作台和所述后夹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机压力补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涨紧套组件包括涨紧套主体以及两个涨紧套轴芯,所述涨紧套主体内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横截面为圆形且其孔径由两端向中间逐渐减小;所述的两个涨紧套轴芯呈圆台形状,两个所述涨紧套轴芯分别设于所述安装孔的两端,两个所述涨紧套轴芯通过螺钉连接固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机压力补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工作台包括连接部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书坚江海韦传刘小丽梁天贵
申请(专利权)人:冠壹机械设备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