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附着力的宽平胎两轮电动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6663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4: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两轮电动车辆领域,采用可调附着力的两轮电动车辆架构,后摇臂和主车身的后/上部弹塑性框架材料之间配置了液压缸或电动推杆下压力调控系统,框架材料采用1‑3层、1‑4毫米厚度的弹簧板材叠层来制备;后驱动轮采用宽平胎大驱动轮并具有主动转向助力功能,可以围绕车辆的纵向中心线左转或右转0‑10°,后驱动轮在下压力的辅助作用下可以提供较大的驱动力和对地附着力,可起到爬坡能力强、舒适平稳、刹车不易打滑,车辆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附着力的宽平胎两轮电动车辆
本专利技术属于两轮电动车辆领域,包括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摩托车领域,尤其是属于采用轿车级的宽平、子午线橡胶轮胎作为后驱动轮的两轮电动车辆。
技术介绍
两轮电动车辆具有轻便、节能、环保、成本低、占地面积小等“诸多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据市场调查,中国现有两轮电动车辆近3亿辆,传统的两轮电动车辆普遍采用窄的、圆形截面橡胶轮胎,前/后轮的橡胶轮胎的宽度一般小于160毫米,轮胎较窄和采用普通圆形截面“摩托车级”橡胶轮胎作为驱动轮带来的缺点和不足是:(1)轮胎与地面的有效接触面积小、摩檫力小、与地面的附着力(俗称抓地力)不足;(2)刹车距离远、大力刹车时容易抱死出现侧滑等危险;(3)车辆转弯时侧向摩檫力不足容易发生侧滑等安全隐患;(4)爬坡时轮子与地面的附着力不足容易打滑导致爬坡能力不足;(5)对于老年人或小孩、普通采用窄/圆“摩托车级”轮胎的两轮电动车辆容易倾倒、不安全;(6)采用窄/圆轮胎的两轮电动车辆的抗路面冲击及减振性也差、车辆行驶舒适性差。为改进现有“窄/圆”轮胎两轮电动车辆的缺点,目前市场出现一种采用“宽/平”胎的两轮电动车辆,其前后轮胎宽度约205-225毫米,轮毂直径10-12英寸,该种车辆采用常规的两轮电动车辆设计,该种“宽/平”胎的两轮电动车由于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较大,摩擦力也较大,车辆转弯时不容易发生侧滑;但是缺点是:在起步转向或低速下转向时比较费劲、不灵活、车辆转弯半径大,不具备后轮转向功能;第二个缺点是轮胎与地面之间的压力主要依靠车身重量及其负载产生的自然压力,在爬接近45°的大坡时、轮胎与地面的附着力仍然不足,容易出现轮胎打滑现象,只能爬15°以下的缓坡。为克服和改进现有两轮电动车辆的种种不足,特提出本专利技术,在兼顾车辆安全性、平稳性的基础上实现两轮电动车辆的起步或低速转向时的灵活性、行驶舒适性、爬坡能力强、大力刹车时轮胎与地面的附着力富裕、不容易出现车轮打滑或抱死等导致车辆失稳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采用宽平胎后驱动轮的两轮电动车辆在低速下或起步时转向困难和费力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对后驱动轮提供主动辅助电动助力转向的功能设计、在转向时后驱动轮可以围绕车身纵向中心线与前轮反向偏转正负10°以内,可以起到减小转弯半径,转向轻便灵活的目的;为了实现后驱动轮对地面具有大的附着力和驱动力,本专利技术采用可调附着力的宽平胎两轮电动车辆架构:如说明书附图5的两轮电动车辆架构示意图以及附图6的后轮组件示意图所示,其特征在于,该电动车辆主要包括无动力的前轮组件(A)(包括:附图5中的前轮18、前减振器19、前轮转向架20)、主车身(B)(附图5中的17)、后摇臂(C)(附图5中6、附图6中2所指)、后摇臂(C)的上部和主车身(B)的后/上部弹塑性框架(附图5中2和附图6中的1所指)的下部之间安装有可增加后驱动轮(D)对地面的下压力以及附着力的液压缸或电动推杆(E)(附图5中的4和附图6中的21所指)、后摇臂(C)的下部配置了具有电动转向功能的后轮组件(F),后轮组件(F)主要包括:后驱动轮(D)、安装在后驱动轮(D)的轮轴两侧的后减振器及其刹车组件、后减振器上部零件之间相连接的转向保持架(附图5中10)、与转向保持架相连接的转向涡轮(附图5中9、附图6中3)、以及与转向涡轮相耦合的转向蜗杆(附图6中19)、与转向蜗杆相连提供转向驱动力的转向电机(ZX)(附图6中20)、与转向涡轮的轴相连的安装在后摇臂下面的轴承座(附图5中7)及其轴承(附图5中8),主车身的后/上部的弹塑性框架材料采用1-3层、1-4毫米厚度的弹簧板材或板材的叠层来制备;在液压缸或电动推杆对后摇臂施加下压力时、主车身的后/上部的弹塑性框架材料受到向上的平衡反作用力,并发生一定的弹塑性变形,这样液压缸或电动推杆通过后摇臂施加的下压力通过后摇臂的杠杆放大作用,传递给轴承座及其下部的后轮组件,通过下压力的调节,可以调控后驱动轮对地面的压力以及附着力,液压缸或电动推杆(E)对于后驱动轮(D)施加的辅助下压力可以控制在车辆重量(W1)及其荷载重量(W2)之和(W=W1+W2)的0.2-1.5倍之间;后驱动轮(D)采用具有大附着力的宽平胎大驱动轮;后驱动轮(D)的转向是通过固定在后摇臂(C)的下面的转向电机(ZX)及其连接的蜗杆/蜗轮减速增扭的带动下、后驱动轮(D)可以围绕车辆的纵向中心线左转或右转0-10°,根据车辆左转或右转以及前进或后退的实际需要,后驱动轮(D)内置的轮毂电机(LG)(附图6中14)可以配合实施正转或反转;后驱动轮(D)配置有大功率的轮毂电机(LG)以及刹车组件(附图6中8/13---刹车盘,9/12---刹车卡钳),轮毂电机(LG)的额定功率介于1500-10000W,后驱动轮D的轮胎采用轿车级的宽平、可充气、子午线轮胎、轮胎的胎面橡胶的邵氏硬度值介于65-85度,轮胎宽度介于235至395毫米,轮胎高宽比介于30-70%、轮毂直径介于10-18英寸;为防止过渡转向,本专利技术在转向涡轮盘和后摇臂之间安装有转向角度限位销(附图6中5/17、附图7中1所指),控制后驱动轮围绕车辆的纵向中心线转向最大角度不超过10°,如说明书附图6的后轮组件示意图和附图7转向涡轮上安装转向限位销的示意图以及附图8所示后摇臂开有转向限位槽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通过调节液压缸或电动推杆的辅助下压力大小,可以在车辆及其负载重量的基础上辅助增加后驱动轮(D)对地面的实际下压力,相应地可以增加后驱动轮(D)对地面的最大附着力,防止车辆驱动力不足而出现的后轮打滑失稳等现象,本专利技术的可调附着力的宽平胎两轮电动车辆的后驱动轮对常规沥青路面的最大附着力可以控制到不低于1.3*W,通过调整液压缸或电动推杆的下压力的大小、采用胎面橡胶邵氏硬度值介于65-80、轮胎宽度285-395毫米的可充气、子午线橡胶轮胎、甚至可以将后驱动轮对常规沥青路面的最大附着力调整到2*W,相对比普通宽平胎的两轮电动车辆其后驱动轮对地面的最大附着力一般小于1*W,本专利技术的可调附着力的宽平胎两轮电动车辆可以根据车辆的实际运行需要主动调节后驱动轮对地面的附着力,比如路面湿滑时、爬大坡时、急刹车时等需要轮胎对地面大附着力的工况下,通过调节液压缸或电动推杆的下压力达成目的。以下做进一步阐释,本专利技术的可调附着力的两轮电动车辆,后驱动轮可以提供较大的驱动力以及与地面之间较大的附着力,以满足车辆爬大坡和高负重、以及大力刹车等需要大摩擦力的使用情况,因此后驱动轮的轮胎胎面不宜过硬,轮胎与地面的实际接触面积希望适当加大,轮胎采用“轿车级”常用的宽、平、可充气、子午线橡胶轮胎可以满足这样的技术要求;胎面橡胶的邵氏硬度值控制介于65-85度,轮胎宽度控制介于235至395毫米、更优选控制在285-365毫米;轮胎高宽比介于30-70%、更优选控制在40-55%;轮毂直径介于10-18英寸、更优选控制在12-16英寸;这样控制的主要原因是:后驱动轮的轮胎的胎面橡胶的硬度过低会导致轮胎的摩擦阻力过大、胎面橡胶的硬度过大会导致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系数过小、附着力不足,后驱动轮的轮胎的宽度过小会导致与地面的附着力不足以及防止车辆倾倒性不利、轮胎的宽度增大会导致平稳性增加、但是也会导致车辆的重量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可调附着力的宽平胎两轮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该电动车辆主要包括无动力的前轮组件(A)、主车身(B)、后摇臂(C)、后摇臂(C)的上部和主车身(B)的后/上部弹塑性框架的下部之间安装有可增加后驱动轮(D)对地面的下压力以及附着力的液压缸或电动推杆(E)、后摇臂(C)的下部配置了具有电动转向功能的后轮组件(F),后轮组件(F)主要包括:后驱动轮(D)、安装在后驱动轮(D)的轮轴两侧的减振器及其刹车组件、减振器上部活塞杆之间相连接的转向保持架、与转向保持架相连的转向涡轮、以及与转向涡轮相耦合的转向蜗杆、与转向蜗杆相连提供转向驱动力的转向电机(ZX)、与转向涡轮的轴相连的安装在后摇臂下面的轴承座及其轴承,液压缸或电动推杆(E)对于后驱动轮(D)施加的辅助下压力可以控制在车辆重量(W1)及其荷载重量(W2)之和(W=W1+W2)的0.2‑1.5倍之间;主车身的后/上部的弹塑性框架材料采用1‑3层、1‑4毫米厚度的弹簧板材或板材的叠层来制备;后驱动轮(D)的转向是通过固定在后摇臂(C)的下面的转向电机(ZX)及其连接的蜗杆/蜗轮减速增扭的带动下、后驱动轮(D)可以围绕车辆的纵向中心线左转或右转0‑10°,根据车辆左转或右转以及前进或后退的实际需要,后驱动轮(D)内置的轮毂电机(LG)可以配合实施正转或反转;后驱动轮(D)配置有大功率的轮毂电机(LG)以及刹车组件,轮毂电机(LG)的额定功率介于1500‑10000W;后驱动轮(D)采用大附着力的宽平胎大驱动轮,后驱动轮D的轮胎采用宽平、可充气、子午线橡胶轮胎、胎面橡胶的邵氏硬度值介于65‑85度,轮胎宽度介于235至395毫米,轮胎高宽比介于30‑70%、轮毂直径介于10‑18英寸,后驱动轮(D)对常规沥青路面的最大附着力不低于1.3*W。...

【技术特征摘要】
1.可调附着力的宽平胎两轮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该电动车辆主要包括无动力的前轮组件(A)、主车身(B)、后摇臂(C)、后摇臂(C)的上部和主车身(B)的后/上部弹塑性框架的下部之间安装有可增加后驱动轮(D)对地面的下压力以及附着力的液压缸或电动推杆(E)、后摇臂(C)的下部配置了具有电动转向功能的后轮组件(F),后轮组件(F)主要包括:后驱动轮(D)、安装在后驱动轮(D)的轮轴两侧的减振器及其刹车组件、减振器上部活塞杆之间相连接的转向保持架、与转向保持架相连的转向涡轮、以及与转向涡轮相耦合的转向蜗杆、与转向蜗杆相连提供转向驱动力的转向电机(ZX)、与转向涡轮的轴相连的安装在后摇臂下面的轴承座及其轴承,液压缸或电动推杆(E)对于后驱动轮(D)施加的辅助下压力可以控制在车辆重量(W1)及其荷载重量(W2)之和(W=W1+W2)的0.2-1.5倍之间;主车身的后/上部的弹塑性框架材料采用1-3层、1-4毫米厚度的弹簧板材或板材的叠层来制备;后驱动轮(D)的转向是通过固定在后摇臂(C)的下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鑫崔月明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久硕新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